天天看点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作者:科协频道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两弹一星”元勋

美国人曾说他抵得上五个师

宁可枪毙也不让他回国

他在香烟纸上写下求助信

辗转寄回国内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今天,值此第九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些与钱老相关的故事……

中国航天

北京南郊,丰台南苑,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就是在这里,钱学森作为首任院长,组织了数以千计的航天人成功开展了大陆第一枚导弹1059的仿制。也是在这里,钱学森引领航天人从成功走向成熟,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系列辉煌,助力大陆成功跻身航天大国的行列。还是在这里,钱学森老院长多次鼓励航天人要相信自己,自力更生,创新变革,留下了民族自信的精神火种。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图片来源火箭院档案馆)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钱学森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60年12月17日,在仿制1059导弹发射成功后的一个多月,钱学森提笔给火箭院的副院长林爽写了一封信,就他持续关注的导弹弹头防热问题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当时,大国初建,万事待兴,导弹研制刚刚起步,很多关键设备缺失,解决办法只有两个:或者拿外汇购置国外产品,或者下力气自己钻研突破难题。二者之间,钱学森并不迷信国外产品,而是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看法。

在信中,钱学森写道“……总之,美国人的办法太笨,不必一定照他们干!”结合实际经历,钱学森鼓励中国的青年航天科技人员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路,研究、制造出自己的弹头防热结构。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钱学森给林爽的一封信(图片来源火箭院档案馆)

尽管在导弹研制方面中国底子薄、基础差,但面对困难,中国人有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着不服输不怕难的攀登精神。在钱学森的鼓励下,火箭院的科研人员从已有的资料入手,结合弹头产品的性能,经过艰苦卓绝的研究,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研制出适合国情的产品。

不迷信美国,不照搬所谓的先进科技,钱学森主张航天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之路。

钱学森的这种民族自信,早在回国之初就已经有所展现。1955年11月25日,在东北考察的科学家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身穿军服的院长陈赓大将。陈赓问钱学森,在中国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回答得十分干脆:“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听后十分惊异,继而十分兴奋,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

带着心底的自信,钱学森投身到航天事业的建设中,他和许多航天奠基者一起,组建研究机构,调配科研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实施系统工程管理,创造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一次次成功。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钱学森在讲话

不能被仿制束住了手脚

20世纪60年代初,钱学森在北京南苑二一一厂的二车间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这里他引导大家自信自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留下一段感人的故事。

那是在1963年年末、1964年年初的时候,钱学森每周都会来到北京南苑的二一一厂一次,进入二车间,在这里蹲点。

二车间朴实的工人师傅们听到了钱学森要来车间一起工作的消息,个个喜不自禁,怀着崇敬的心情期盼着这位老院长的到来。当看到中等身材的钱学森身穿一件灰蓝色中山服,步伐稳健,面带微笑着走来的时候,大家掌声一片……

面对热情的工人们,钱学森示意大家安静,平和地说:“我是来学习的、来劳动锻炼的。”谦逊有礼一句话令大家感到十分亲切。

简单的寒暄之后,钱学森直接来到车间工段,找到老师傅、老工人们谈心,提出要到工段来劳动。他找到岳云珍师傅,提出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手艺。这位岳师傅是当时全国最高级别的老钳工,工艺精湛,匠心独到。见到钱学森十分谦和地要拜他为师,心里特别高兴,决定将自身技艺倾囊相授。

带着钱学森一起工作,岳师傅耐心讲解,细致指点,并时时提醒钱学森在零件加工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这里应该拿榔头敲、那里应该用锉刀锉、然后用手钻钻……

钱学森神态专注,拿起零件来干的认认真真,用工人师傅的话说就是“干起活来真刀真枪,没有一点花架子”。工作了几个小时,有人招呼钱学森歇息一下,但钱学森并不停手,直到看到大家都在稍事休息时,才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大家坐到一起谈心聊天。

聊天中,钱学森对工人师傅们表达了充足的敬意,他说道:“一件产品,有了好的设计图纸、工艺规范、还要靠工人师傅们的实际操作来完成,熟练的技巧是很关键的。”他鼓励年轻人应该多学习,在技能上不断攀升,最终能像岳师傅一样成为技能大师。

工作之余,钱学森为大家讲授博弈论,并以此引导大家放开思路,学会创造与革新。

什么是博弈?好多工人师傅纷纷摇头,表示不懂。钱学森微微一笑:“大家都下过或看过下围棋吧?下过?嗯,这不就是博弈嘛!”

哦,原来如此!工人们点头称是。

随后,钱学森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大家,工作中,生活中,处处都有博弈……对弈的双方,布局、下子、吃子等,都是千变万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以灵活的头脑随机应变。话题从生活说到了工作,说到了导弹研制与生产。钱学森认为,导弹研制生产的设计、工艺、技术操作等也是如此,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这种浅显直白的话语让每个人都听得十分认真,让每个人都明明白白的心悦诚服。为了方便大家掌握这些知识,钱学森系统地编写了教材,为车间的师傅们分发了油印的讲义,鼓励大家在工作中不仅要会仿制,更重要的是自信自强,走出仿制的思维,学会创新。

当时,大陆已经处于走出仿制、走向独立自主的导弹研制阶段,二一一厂导弹的生产与总装使用的还是导弹仿制时期的设计与工艺,是完全按照苏联模式照搬来的,仿制时期的一些工艺及操作、技术的要求等等已经不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成为不合理的举措。但是,当时这些工艺规程不允许有一丝的走样和变动。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是保障导弹仿制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但正所谓时移世易,钱学森鼓励大家,要自信,要钻研,要敢于结合现实作出改变,敢想敢干。他说道:“在仿制时期,我们要在仿中学、仿中用,但不能被仿制束住了手脚。在从仿制向自制过渡、在仿学仿用中,要有变革、创新。”

以往,对于来自苏联的工艺,工人师傅们没有任何人想到去改动,甚至也没有人敢去想这个问题,但这次钱学森的到来和貌似随意的聊天及授课,让原本不敢触碰苏联导弹仿制工艺的工人师傅们心里有了第一次的触动。

不迷信苏联当年的科学技术,不死守仿制时期的工艺条件,钱学森鼓励大家,导弹研制生产要立足自力更生,相信自己,敢于创新,根据实践来制定最科学的工艺规范。而这种创新,应该从提倡合理化建议开始。

不要以为自己没经验就退缩不前,不要以为土法上马就没任何效果,钱学森认为,尖端科学对于中国航天人而言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掌握了科学研制的规律,只要肯下功夫尝试,不怕失败,中国的航天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

在钱学森的激励下,提建议、促变革的高潮出现在二车间,出现在二一一厂,甚至席卷整个火箭院。单单是二车间,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几十项合理化建议。据档案记载,1963年3月到10月,二一一厂围绕着生产任务共提出革新建议258项,其中,直接针对产品加工提出的革新建议182项,约占70%;针对产品所需工装设备加工提出的革新建议40项,约占15.6%;其他项目36项,占14.4%。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20世纪60年代,二一一厂二车间调度组工人(图片来源火箭院档案馆)

上百项合理化建议的提出与实施,大幅提高了工人师傅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工人师傅们信心大增,目光更加勇毅,脚步更加坚定。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曾经,钱学森对航天人语重心长地说:“科学是有规律的,创造新的事业,并不是那样神秘的……尖端技术是在一般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尖端,就是要求高,细致,一点不能差。”

相信自己,以充足的信心面对航天这个尖端事业,敢于攀登科技高地,敢于实践。

相信自己,以足够的认真与细致尊重科学的规律,在基础上下功夫,探索不止,创新不断。

中国航天日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民族自信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图片来源火箭院档案馆)

不迷信任何航天强国,不畏惧任何荆棘阻拦,带着这种民族自信,钱学森和千千万万的航天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

文章来源:北京宇航学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