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人一死,帝国无救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此人一死,帝国无救

(深宫杀机)

公元904年,大唐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唐昭宗李晔正在皇宫里睡觉,将领蒋玄晖和史太就冲了进来,声称要立刻面见皇帝,有要事禀告。

夜色如墨,笼罩长安,宫闱深处的寂静,就被这两个不速之客给打破了。

要知道,这蒋玄晖和史太,可都是在朝廷里掌握实权的朱温的心腹。

大半夜的你不睡觉,你跑来打报告,你纯属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你没有好心呐。

果然,一群手持刀剑的士兵在蒋史二人的带领下很快冲入大殿之上,然后开始了疯狂的屠戮。

宫女尖叫着逃窜,宦官们无助的躲在柱子后,几个来不及躲闪的妃嫔被乱刀砍死,见血封喉。

一行人就如饿狼一般,一边杀人,一边急切的往里走,寻找着昭宗的踪迹,终于,他们在一块屏风后找到了瑟瑟发抖的昭宗李晔,而此时守护在皇帝身边的,只有皇帝的昭仪李渐荣。

事实上,朱温和皇帝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早已经公开化,从之前朱温非要把唐朝的都城从长安搬到洛阳,而昭宗软磨硬泡不乐意的事情上来看,就知道朱温早晚要收拾李晔。

是啊,谁能不知道?神策军会不知道吗?三公九卿们会不知道吗?宫里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他们一个人也不知道吗?

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刻里,皇帝身边只剩下了一个昭仪,一个皇帝的妃子。

蒋玄晖看到皇帝,劈刀就砍,想要一刀就把皇帝给弄死,这很明显是得到了朱温的授意,不然他自己也没这么大的胆子。

生死攸关的时刻,昭宗只能叹息一声,闭上双眼,等待命运的降临,然而昭仪李氏却抢先一步,挡在昭宗的身边,替昭宗挨了这一刀。

我们无从得知这个瘦弱的女人在这一刻为什么爆发出了如此巨大的勇气,或许就连李昭仪自己也不知道,她只是认为,自己应该那么做。

此人一死,帝国无救

(昭仪李氏 形象)

当然,昭仪李氏的死毫无意义,只能沦为螳臂挡车,下一秒,蒋玄晖又是一倒,李晔应声倒地,鲜血如注,染红了自己的身体。

面对穷凶极恶的乱臣,李晔本来应该大声呵斥他们,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说,他没有斥责,没有批评,没有愤怒,也没有过多的恐惧,他一个字都没留下。

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残酷,人心就是这样的崩坏。

早在他被朱温挟持着从长安前往洛阳的旅程中,路途上的百姓看到皇帝出行,纷纷跪倒在道路两旁高呼万岁,看着自己脚下的子民们一个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昭宗不仅悲从中来,他摆手叹息:

不要跪拜我了,我将不再是你们的君王。

昭宗不是笨蛋,他智商也没有僖宗那么低,他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天会到来,只是他想不到,会来的这么快。

皇帝,就这么死了。

死前的一个小时,李晔没吃东西,只因为内心苦闷而喝了一点酒,蒋玄晖要杀害他的时候,他还试图绕着柱子躲避,不过很显然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锦帐垂帘凤藻香,宫灯映月似汉光。珠帘轻卷春风入,幸得嫔妃侍玉觞。

金钗翠袖微扬手,再拜再祈万岁昌。龙纹席转芙蓉炬,虎符镇地狼烟藏。

不惧生死随君侧,宫娥剑下誓心长。莫语外间烽火起,勿使稚子惊惶忙。

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拯救大唐命运的皇帝,就这么死了。

是啊,客观的讲,李晔的表现一直是很不错的。

此人一死,帝国无救

(唐昭宗 李晔 形象)

中晚唐的皇帝大多奢靡,但李晔却十分朴素节约,从来不舍得花钱,宫里不必要的开支全都停掉,吃穿用度一律精简,皇帝也许未必穿过打补丁的衣服,但皇帝一定吃过和老百姓一样简单的饭菜,当然,皇帝就算是想要过穷奢极欲的日子,估计也没那个条件了,当年他被李茂贞控制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一顿还只能吃点麦麸,可见帝王生活之艰辛。

中晚唐的皇帝们大多偏听偏信,重用宦官,结果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很多有心报效国家的人入仕无门,就比如当年的黄巢如果能顺利考中进士,也许就没有后来那场堪称帝国浩劫般的黄巢之乱了。

但是,黄巢起义不是偶然,就算朝廷录取了黄巢,也会有王巢,李巢,刘巢的出现,历史的进程到了那一刻,具有不可回避的必然性。

和前辈们相比,昭宗倒是一个十分懂得尊重臣下,爱惜人才的帝王,他在位的时候宣传儒家思想,扶持教育事业,而且还特别注意广开言路,重用和选拔人才。

随着一系列善政的实施,昭宗的地位逐渐稳固,他又开始积极的打击宦官势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大唐,从朝廷的角度来说,中枢上就只有四种力量,一是宰相,二是翰林,三是枢密使,四是神策军,而皇帝只需要重用其中的一种力量,就可以掌握朝廷的绝对政权。

宰相,翰林,枢密使都属于是文官的势力,而文官在大唐是最微不足道,最没用的,所以最有势力的当然是神策军,因为神策军拥有武力,是军队。

当然你也不能说前边三者一点用都没有,比如宰相也是很有用的,因为只拥有武力,也许可以掌握权力,但是却无法只依靠武力而长久的坐拥大权。

此人一死,帝国无救

(神策军碑 局部)

任何一个王朝,靠武力建立,但它们都必须有一个从建国到建政的过程,你神策军有军权,可我宰相有行政的权力。

什么叫行政的权力?说白了,宰相就是文官的首脑,而文官们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把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变成行政问题,而解决行政问题,则恰恰是他们最擅长的。

神策军本来是天子的私兵,但是这支武装力量早早的就被宦官给控制了,无论是左神策军还是右神策军,首领都是宦官,所以昭宗肯定不会重用神策军。

翰林和枢密使呢,力量又太小,所以昭宗只能和丞相结盟。

事实上,昭宗的确重用过很多丞相,君臣之间也的确为唐朝的复兴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他们联手打击宦官,削减藩镇,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藩镇和宦官早就已经成了痼疾,成了这个国家的绝症。

二十二岁登基,昭宗也喜书好文,神气俊秀,更颇有会昌遗风,可积重难返的大唐已经回不去了。

且不说他志大才疏,就是太宗再世,难道就一定能救下这个场子吗?

十六年的执政生涯,昭宗或许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也已经意识到了,当自己摆脱了邪恶的宦官刘季述的控制后,当自己摆脱了凤翔李茂贞的桎梏后,当自己和朱温勾心斗角暗自较量时,他以为还有戏,他以为一切还有希望,但实际上大唐帝国却已经默默的走到了尽头。

在这个时候,无论昭宗的能力优秀有否,无论他是昏庸之辈还是乱世明君,无论他任用的官僚们是为他死节还是弃他而去,无论宦官们是否被清除,无论藩镇的节度使们强大或者分解,都已经不能改变唐朝灭亡的结局。

此人一死,帝国无救

(败亡之局)

因为,大唐就像是得了癌症的病人,而且是那无药可救的癌症,在这样巨大的病痛面前,很多人都在努力,有人说,你要锻炼身体,有人说,你要心态积极,大家伙纷纷拿出自己家里的药品来治疗病人的疾病,有治疗感冒的,有治疗发烧的,还有止痛的,消炎的...

这么多的药品,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安全感,可是,有什么用呢?

夜风习习,从窗外吹入,带来一丝丝的凉意,吹动了帘幔,发出呼呼的声响。

烛火在沉闷的夜晚中摇曳,一会变亮,一会变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血液的腥臭味道。

皇帝的鲜血还在地上缓缓的流淌,将华丽的地毯染就成了触目惊心的红色。

所有的不甘,在这一晚,终将烟消云散。

昭宗死了,朱温旋即拥立了昭宗的儿子李柷为新帝,也就是唐哀帝,这是大唐的最后一位皇帝。

其实以朱温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完全可以在杀掉昭宗之后直接做皇帝,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要考虑,如果杀掉昭宗之后自己立刻就代唐称帝,在社会上肯定会引起很大的舆论。

有舆论,那么就有压力,而这种百官猜忌,万民议论的压力,朱温也不一定能承受的住。

而且,对于朱温来说,他需要给大唐的子民们一个准备时间,这昭宗刚死自己就登基,臣民们正悲痛呢,一看你朱温这乱臣贼子真是好家伙,真是太僭越了,肯定就会从悲痛变成悲愤,那么朱温在无形中就等于是强化了自己的反贼身份,也给自己树立了更多的敌人。

此人一死,帝国无救

(朱温 形象)

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傀儡皇帝来过渡一下,而李柷,就是这个倒霉蛋。

这种感觉就像,比如你有一个好朋友今天去世了,我第二天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你,你肯定是非常震惊,情绪会产生很大的波动,然而如果我等到十年之后再告诉你这个消息,你大概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因为,时间会冲淡很多东西。

而且,别说他想要称帝,眼下还没称帝呢,各地割据一方的军阀如李克用,王建等人就已经开始反对他,并且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的组成了“反朱温联盟”打算收拾朱温,所以朱温必须要谨慎的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路。

因为,朱温明白,从自己离开那个遥远家乡的第一天开始,他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永远无法再回头。

这是不归路,亦是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