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年思考:区域国别研究比较阅读心得体会(蒋予格)

作者:大外交智库GDYT

区域国别研究比较阅读心得体会

作者/蒋予格

第13期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班学员

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来源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

编者按:本文系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第13期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班“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专题”专题学员阶段学习与实践的思考。

在深入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北大的探索》与《区域国别研究:历史、理论与方法》这两本资料后,我对区域国别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两本书内容的比较阅读心得与观察。

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旨在深入探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两本书的内容,我发现它们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为我们揭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

《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北大的探索》一书,以北京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实践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及其实践应用。书中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家对外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该书还从北大的实际案例出发,探讨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这对于我们理解区域国别研究的中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区域国别研究:历史、理论与方法》则从更为宽泛的角度,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书中不仅回顾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还深入探讨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此外,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比阅读,我发现两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共通之处:

首先,它们都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状况。

其次,两本书都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区域国别研究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两本书都提到了区域国别研究在推动国家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和利益诉求,从而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两本书在阐述角度和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北大的探索》更加侧重于实践应用和中国特色的探讨,而《区域国别研究:历史、理论与方法》则更加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方法的梳理。这种差异使得两本书在内容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书中涉及的大量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需要我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和理解。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不断深化对区域国别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一方面,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围绕特定地理单元开展的研究,如果说存在边界,那么这种边界也是“地理单元”的边界而非“领域”的边界,即便以“领域”为边界,也是由“人”的活动边界所确认的,特定地理单元上的人活动到哪里或活动到哪个领域,区域国别学就可以聚焦到哪里或哪个领域。

另一方面,区域国别学在研究特定地理单元的某个特定领域的时候,也应该不受该领域的学问传统限制,而要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分析普遍联系中彰显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就是一种跨边界性。

实然,作为日后要学习国际传播专业的我来讲,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研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国际传播涉及信息、文化、价值观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而区域国别研究则专注于特定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这两个领域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对全球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国内不少学术刊物发表了众多国内学者,尤其是笔者所熟悉的亚非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路径、方法和要求以及兴起的背景与意义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针对性和启发性都很强。

学习区域国别研究将给我带来多方面的助益:

首先,深化对目标区域的理解。通过区域国别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特定地区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等,这将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传播受众的需求和特点,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其次,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区域国别研究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提高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敏感性和适应性。重新审视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学之间的关系,跳出“你是你、我是我”的研究视角,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融合的逻辑体系内,深化二者的基础理论互动,构建更为完备自洽的研究范式,既有助于区域国别学延伸媒介化的思维逻辑,也能让国际传播研究敏锐感知不同区域国别的传播与媒介生态,在尊重和观察地区差异的前提下谋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国际传播新理念和新格局。

例如,法国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和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分别曾在美国和日本引起广泛关注。在当今信息爆炸、新兴媒体方兴未艾的时代,区域国别研究如何更全面地获取研究对象信息、更有效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表达,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再者,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区域国别研究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将为我的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我可以借鉴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等,丰富你的研究手段,提升研究质量。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出来”,从以我为主到兼顾他者视野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演进逻辑。身处“走进去”的当下,如何依托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精准化水平,如何将媒介与传播逻辑融入区域国别研究,不断增强两个领域的交叉互动,共同创新国际传播的学术议程、拓展国际传播的实践面向,成为当下的重要问题。

区域国别学是基于地域的领域之学,地域一定是空间、地理、环境。区域国别学科方兴未艾之际,我们不妨重温安德森之路,走出椰壳碗,勇敢地跃向沃野,拥抱世界。跨学科融合和区域国别学建设,构成了当下大陆学界亟待建设的双重使命。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家目前的跨学科融合或交叉学科融合,事实上仍未形成一定的厚实基础,依然是所谓的新鲜事物,遑论形成基本学术共识。

总的来说,通过对比阅读这两本书,我对区域国别研究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认识到区域国别研究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领域,更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区域国别学独立成学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巨大关注和反响。学界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理论创新以及学科“落地”路径开展了富有意义的理论探索,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高度共识,如对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性、战略性特征有一致认知,但也在部分问题上见仁见智,存在分歧。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探索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也深刻体会到比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不同书籍的观点和侧重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和发展动态。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和研究深度,还能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充分借助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宝库,探求一域一策、一国一策乃至一群一策的理论与实践新范式;与此同时,区域国别学也应当充分参考国际传播领域对跨国媒介与全球舆论的研究成果,将日益加速的媒介化进程纳入研究议程。国际传播学与区域国别学的“双向奔赴”应当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学科支撑。

免责声明

文章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