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作者:网信望城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从古至今

“读书”与“学习”的关系密不可分

看了 唐长沙窑 瓷器上的劝学诗词

才领略到

原来读书的道理

古人早就说明白了!

【唐 长沙窑 劝学诗词】

长沙博物馆藏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

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年人。

丈夫具笔纸,一世不求人。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

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小小竹林子,还生小小枝。

将来作笔管,书得五言诗。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透过文物,穿“阅”到古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古人是怎么读书的?

【清 喻唐红袖添香夜读书图】

湖南博物院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团扇绘画作品。绿树翠竹掩映的窗棂里,一位年轻人正在读书。桌上一柄红烛,一个小香炉,旁边有一位婉约的女子正往香炉填香。

【清 持卷仕女图五彩瓷盘】

湖南博物院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春日芳菲好,书香最醉人。一位仕女手捧书卷,焚香闲坐,她服饰华丽、姿态娴静、神情轻松,正沉浸在书的世界中。

【明 白玉雕“耕读图”圆形饰件 】

长沙博物馆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一人端坐于亭阁之下,潜心阅读,另一人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牧牛耕田。好一幅明代耕读两相宜的生活画面。

【明 陈裸 雪溪看梅图轴】

湖南博物院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雪峰皑皑,山石险峻,几处亭台楼阁依稀隐于山间,其中一亭舍间一位文人正在凭窗读书。山林中虽寒意逼人,但寒梅迎风怒放,青松翠柏挺立,有一种空灵幽寂、意境清远的审美情趣。

【清 李友梅 浅绛彩教子读书图圆瓷板】

长沙博物馆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不知古人教子读书

会不会也有抓狂的时候?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清 “五子登科”人物纹镜】

湖南博物院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传说五代后周(951—960)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称“五子登科”。后成为吉祥用语,寄托了读书人家期望子弟能够获得科考成功的美好愿望。

在没有电子书的古代

家藏万卷、喜爱读书的古人们

又是怎么整理、收纳书籍的呢?

【汉 漆书奁】

湖南博物院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古人的收纳理念一点不比现代人差。漆书奁上有盖,下分双层。上层内放丝带和一束丝织品,下层内设有5个长短大小不等的长方格,盛放帛书医简等。

古人都读哪些书?

编编为大家介绍一位两千多年前

爱阅读、好读书的少将军的藏书

他就是辛追夫人的儿子

利豨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利豨墓“非衣”帛画上的墓主人肖像(左一为利豨)

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也就是利豨墓,曾出土了10多万字的简牍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哲学、政治、历史、天文、地理、医学、术数、军事、艺术等众多领域。如《老子》乙本、《周易·六十四卦》、《战国纵横家书》、《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五十二病方》等。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帛书《老子》乙本(局部)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天文气象杂占》(局部)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说到简牍帛书

不得不提到 青瓷对书俑

由于晋代以前

文献都是抄在简牍、布帛上

抄写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

所以古人非常重视抄写后的校对工作

【晋 青瓷对书俑】

湖南博物院藏

千年前的望城人如何“劝学”→

这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出土的西晋对书俑,他们相对而坐,一个读书,一个执笔校正讹字。中间还有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和一件手提箱。

对书俑校对时肩负的神圣使命,注定他们会跟简牍打一辈子交道 。湖南出土并得到保存的简牍,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的三分之二,是中国学界公认的简牍大省。

来源 | 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 湖南交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