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套图集发布!复旦三代学人钻研十余年

作者:备忘录

近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杨煜达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编绘的《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正式发布。这是大陆第一部全国性的以极端旱涝气候为主题的历史地图集,是复旦史地所的又一精品力作。

《地图集》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编写团队共40余人,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学者组成。这一成果体现历史时期中国区域极端旱涝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刷新对中国区域气候变迁规律的新认识,将为大陆气候应对、防灾减灾、学术科研、科学普及等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受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95%的人口生活在季风区。由于降水的季节分配年际变率较大,造成旱涝灾害频发,形成对大陆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平均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以上。

围绕极端旱涝这一难题,历史地理学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厚重的上下两册《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是杨煜达给出的答案。

这套图集发布!复旦三代学人钻研十余年

作为反映中国区域极端旱涝时空分布的专题历史地图集,《地图集》充分发挥大陆历史文献资料丰富的优势,系统地利用了正史、方志、档案、文集、日记等历史文献,梳理其中包含的旱涝信息,分区域识别公元1000年以来发生概率为10%(即“十年一遇”)的极端旱涝事件,将其表达在地图上。在千年尺度上,实现了区域极端旱涝事件的均一识别,收录旱涝数据达12万余条,绘制极端旱涝年份图达433幅。

实际上1950年后,大陆大部分地区才有连续的仪器测量记录(即器测数据)。基于这一情况,杨煜达团队收集整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通过分阶段分级判定的研究方法,进行大量数据甄别,实现了对前器测时期极端旱涝事件的重建和发生规律的研究。

这套图集发布!复旦三代学人钻研十余年

15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涝,华南地区旱

这套图集发布!复旦三代学人钻研十余年

据悉,1981年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出版,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以地图形式呈现历史气候研究成果的标志性学术出版物。现如今40多年过去,《地图集》在此基础上有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研究方法、数据补充及更新等层面上创新提高。

由于研究时间跨度向前扩展了500年,团队需从宋元时期留存较少的原始资料中进行鉴别。为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杨煜达团队广泛深入收集材料,全书12万个数据,每一个背后都有尽可能全面的历史文献搜集和反复比较斟酌。经历长达两年的十多轮校对,《地图集》方才落于纸面。“我们梳理的资料,还包括上世纪90年代满志敏老师组织复旦史地所同仁抄录的卡片。”杨煜达特别提到。那时,没有相关数据库和数字化文本,复旦史地所学者一页页翻检原书,一条条抄录在卡片上,共积累元代以前文献中的气候记录卡片3万余张。

这套图集发布!复旦三代学人钻研十余年

复旦史地所学者手抄卡片资料

编绘这样一部地图集的梦想,早在杨煜达选择将云南气候变化与天气灾害作为自己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埋下,“谭其骧先生说过,做历史地理工作,其价值最核心的检验标准,就是是否能在地图上体现出来”。而在本科和硕士阶段,他从事的还是边疆民族研究。

2010年,杨煜达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由此申请专项资助。在此基础上,杨煜达选择将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作为进一步的研究选题,并把编绘地图集的想法向博士生导师邹逸麟先生汇报,邹先生表示支持。此后,杨煜达开始组织团队,十余年的漫漫编图历程拉开帷幕。“我在博士阶段才真正进入历史地理领域。听说我要做这项艰巨的工作,很多同学认为难度太大了。但得到邹先生的首肯,我信心倍增。他多次鼓励我说,这是有重大学术价值的选题,要抓住机会、克服困难。”

这套图集发布!复旦三代学人钻研十余年

杨煜达教授

作为谭其骧先生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重要助手之一,邹逸麟先生向杨煜达倾囊相授编图经验,指导学生要选好底图、认真核对史料,做到基础数据翔实可信。而历史气候变化领域专家满志敏先生则给予了更多细节指导,鼓励他在旱涝空间可视化上多做探索。历史自然地理大家张修桂先生则对古今政区沿革等方面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历经十余年不懈坚持,复旦史地所三代学人集结智慧、通力合作,使《地图集》得以付梓。这既是复旦大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学术成果转化,也是复旦大学推进有组织科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具体体现。

这套图集发布!复旦三代学人钻研十余年

编辑:吴百欣

资料:复旦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