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担忧中国电车入侵,打压并退出新能源制造,继续去生产燃油汽车

作者:军武解析

美国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展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在难以正面竞争的情况下,竟然开始散布荒诞不经的言论。他们声称,一旦中国汽车大规模进入美国汽车市场,将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种担忧竟然源自于一个荒谬的设想:中国的智能汽车如同安装了轮子的苹果手机,能够轻易收集数百万美国民众的个人数据,甚至有能力操控大量汽车制造混乱。这种毫无根据的指责,无疑凸显了美国政客想象力的超凡脱俗。

美担忧中国电车入侵,打压并退出新能源制造,继续去生产燃油汽车

原本一些即将投入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企业,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纯电研发计划,选择推迟甚至放弃。这不禁让人质疑,那些曾大力倡导环保、积极倡导新能源汽车的西方国家,为何在此刻集体“变脸”,选择继续制造燃油汽车?

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大陆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坚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大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更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我们不应被外界的言论所动摇,而应坚定信心,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全球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引领着国产汽车业迎来了第二次辉煌的腾飞。回顾燃油车时代,国产车在汽车行业的三大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上,与拥有百年造车经验的外资车企相比,始终未能占得先机,长期受到其技术优势的压制,难以崭露头角。这些外资车企凭借技术上的优势,不仅使车辆价格普遍高于国产车,更在配置上极尽简配之能事。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在市场中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随着新能源电车时代的到来,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原本燃油车时代的三大核心技术,在新能源领域演变为了电池、电控和电机系统这三大新核心。在这三大领域中,中国制造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轻而易举地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引领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

借助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厚的产业链优势,短短数年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从备受质疑的境地,发展至每每推出新品便能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的火热状态,甚至还能实现价格的接连下调。就以今年为例,自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军者比亚迪率先发起降价攻势后,整个汽车市场瞬间进入了激战状态。各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纷纷亮出杀手锏,投身这场价格战。经过一轮轮激烈的较量,国外汽车品牌终于坐不住了,不得不将价格大幅下调,但即便如此,在新能源市场的强大攻势面前,它们仍显得力不从心。

以美国制造协会为例,刚进入2023年,便已向政府提交报告,警告称一旦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市场将被彻底占领,美国车企届时将毫无还手之力。这不禁让人感叹,最了解我们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而是竞争对手。作为习惯打压和贬低中国制造的美国,为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自己如此缺乏信心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原本欧美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链正在被中国一步步突破,并遭受到反包围。他们手中原本先进且昂贵的汽车制造技术,正在被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打得白菜价。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随后在中国汽车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汽车芯片IGBT为例,其国产化率的提升速度令人瞩目。在2020年,IGBT的国产化率尚只能达到20%,然而短短两年间,这一比例便跃升至30%。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预计到2024年,IGBT的国产化率将有望超过40%。IGBT在汽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堪称汽车的大脑,它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动力性能和能耗表现,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汽车核心设备之一。

在过去,IGBT技术一直受到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严格把控,中国车企若想使用,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进行采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仅比亚迪一家企业便占据了IGBT市场份额的28%以上。加上国内其他品牌的激烈竞争,曾经在中国IGBT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英飞凌,如今的市场份额已骤降至14%。其他国外巨头也无一例外地被中国制造所超越。

在突破技术封锁的同时,我们更为欣喜地看到,IGBT的价格也从曾经的天价降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这不仅提升了中国车企的竞争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实惠的产品选择。中国汽车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IGBT最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电动化趋势的加速推进,未来中国IGBT市场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汽车制造业在IGBT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车企的竞争力,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