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滮湖的逆袭 | “南湖”之名变迁史

作者:嘉兴正春和文化

文 | 杨自强

简述

中国的经济中心,到宋代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而嘉兴的经济和文化,也是从宋代开始在全国领先。这既是顺应中国传统经济、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嘉兴独到的优势。

从北宋起,中国古代的气候进入寒冷期,到南北宋交替之时,气候变寒加剧,比温暖期下降了近2℃,导致生物的分布区在纬度上向南移动2°-4°,这对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嘉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嘉兴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很少种植小麦,因为小麦在幼苗阶段必须通过一定的低温时期才能进入幼穗分化(即春化阶段),温暖的气候并不适合小麦的生长,而气温的下降,使得嘉兴可以大面积种植小麦。

同时,桑树的种植区域也因降温向南移动,原在河南、河北地区的蚕桑中心,移到了太湖地区,嘉兴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到宋末元初,嘉兴又引进了棉花,《至元嘉禾志》中,将木棉与丝、绵、绡、绫、罗、纱等丝织品并列,作为地方土产。

这样,由于气候变冷,嘉兴在水稻之外,又开始大量种植小麦、棉花和蚕桑,加上精耕细作和农用技术的提高,嘉兴成了全宋的粮仓和财库。北宋时的范仲淹认为:“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

苏轼也指出:“唯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并举俗语“上乡然,不抵下乡(即杭嘉湖)一锅粥”,来说明两浙“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南宋时吴潜把两浙农业划为四等:“两浙之田,独湖、苏、秀为最美,而常、杭次之,衢、越为常稔,而严、婺、台则不及。”

嘉兴的经济走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

滮湖的逆袭 | “南湖”之名变迁史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定都于临安(今杭州),邻近杭州的嘉兴因此颇得地利之益。临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带动了嘉兴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高素质人口流入了嘉兴。“大驾初驻跸临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辏”,“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当杭州容纳不下后,北方来的官员和士人把经济富庶、民风平和的嘉兴作为首选之地,如乌镇“民物蕃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宋南渡后士大夫多卜居其地”,还有像濮院的濮凤、洲泉的赵汝愚、广陈的赵孟坚,也是这一时期来的嘉兴。

明清两代嘉兴的许多文化名人,如项元汴、陶模、谭贞默、张惟赤、李善兰等,溯其祖上,都是当年“扈跸”的官员。“靖康之难”后,“衣冠人物遍东南”,嘉兴的不少名门望族即因此而兴。

还有一个有点偶然但对嘉兴影响颇大的因素,那就是宋孝宗出生在嘉兴。作为“龙兴之地”,嘉兴受到了格外的关照。南宋庆元元年(1195),嘉兴由州升为府,辖境相当于今杭州湾以北(除海宁外)、桐乡市以东及上海市所辖吴淞江以南诸市、区、县地。据《至元嘉禾志》所载,元初嘉兴的人口多达459337户,规模已是相当大了。

气候变冷的天时,毗邻国都的地利,加上宋孝宗的人和,宋元时期的嘉兴,可谓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滮湖的逆袭

-“南湖”之名变迁史

若论知名度,南湖恐怕是在嘉兴之上。嘉兴假如是一个人的话,那么南湖就是禾城的眉目,有了南湖,禾城的面貌就显得生动而清晰,也更为世人所知。

很多人都知道,南湖又雅称鸳鸯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南湖跟鸳鸯湖并不是一个湖,或者说,鸳鸯湖虽也可称南湖,但此南湖非彼南湖,此鸳鸯湖亦非彼鸳鸯湖。南湖之名的变迁,可说是自宋元到明代,嘉兴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南湖是由古潟湖淤积而成的湖泊,其形成的年代已不可考,至少在唐以前就有了。但南湖成为一方名胜,当是在中唐之后,唐人的诗文中,已经写到“鸳鸯湖”“南湖”,可见名气不小。

滮湖的逆袭 | “南湖”之名变迁史

中唐时,嘉兴有名的湖泊有两个:一名“鸳鸯湖”,位于嘉兴城南;一名“滮湖”,位于嘉兴城东南。有关这两个湖的形成,明弘治《嘉兴府志》和万历《嘉兴府志》这样记载:

(长水塘)正流三十里至郡城南,潴为鸳鸯湖,而分流入郡城为韭溪,又分为爽溪并入望吴门达于北运河。又支流东北三里达螺潭,与鸳鸯湖水并会于澎湖。

漕渠自余杭而来·····入秀水境,经学绣塔、白龙潭潴为鸳鸯湖。分为三支,东流经五龙桥,南合长水,东南合海盐塘水,汇为滮湖。

“潴”,就是水积聚之意。鸳鸯湖是长水塘的水积聚而成,滮湖是运河(漕渠)和长水塘、海盐塘的水积聚而成。大致在唐之前,鸳鸯湖、滮湖虽已存在,但并不太大,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和唐朝对江南的开发,尤其是中唐朱自勉嘉禾屯田之后,需要有大的湖泊来蓄积和调节运河的水位。

这样,当天旱之时,湖水进入运河,运河通过四通八达的沟渠灌溉农田。而当雨季时,农田的水排入运河,运河又排入湖泊。鸳鸯湖、滮湖的形成,使得嘉兴农田在旱涝保收的同时,保证了运河的运输水位,可谓两全其美。

其实,滮湖的名字就透露了这一点。滮,按照《说文解字》是“(水)流貌”。《诗经·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就是用来灌溉稻田的。左思的《魏都赋》:“齐龙首而涌霤,时梗概于滮池。”注云:“滮池,谓停水以灌稻也。”

宋张尧同《嘉禾百咏·滮湖》:“四境田相接,烟澜自渺猕。”滮湖的四边全是水田,正说明了它的功能。很明显,嘉兴的这个湖之所以叫滮湖,就像陕西的那个丰、镐之间的湖叫滮池一样,都说明这个湖实际上就是一项水利工程。

滮湖因位于嘉兴城的东南,故又称为东南湖。而鸳鸯湖位于嘉兴城南,故又称南湖。不错,从唐到元,南湖指的就是鸳鸯湖。宋祝穆《方舆胜览》说得明白:“南湖,在嘉兴,又名鸳鸯湖。”而鸳鸯湖的得名,是因为此湖由东西相邻的两湖形成,状如鸳鸯交颈,所以称为鸳鸯湖。

宋张尧同《嘉禾百咏·鸳鸯湖》云:“东西两湖水,相并比鸳鸯,湖里鸳鸯鸟,双双锦翼长。”附考说:“湖在郡城南三里。澄海门处。湖中多鸳鸯故名。”

又说:“人云东西两湖相丽如鸳鸯也,亦曰双湖,总名南湖。”说实话,鸳鸯湖的得名,应是指两湖相连,至于湖中是否有鸳鸯,史无记载。想来要是真有鸳鸯,方志中是绝不会放过这一精彩之笔的,所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说“自从湖有鸳鸯目,水鸟飞来定自双”,说得有点含糊,显然也是存疑。

从《嘉禾百咏》中既有鸳鸯湖又有滮湖可知,这两大湖在宋元时都是嘉禾名胜。但平心而论,从中唐到宋元,鸳鸯湖的名气远在滮湖之上。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多在鸳鸯湖畔营造休闲别业,如中唐诗人丘为贞元年间在此归隐,唐德宗时的名相陆贽有一“鹤渚”,唐宣宗时的名相裴休有一“裴岛”,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之子钱元璙营建了最早的烟雨楼,宋时著名词人朱敦儒在此隐居,苏轼、吴潜等也在鸳鸯湖边与友人饮酒赋诗。

至于以鸳鸯湖为题材的诗文更是不少,举其著名者而言:丘为有《湖中寄王侍御》,是在鸳鸯湖边给朋友王维写的诗;在嘉兴做官的“五言长城”刘长卿有《南湖送徐二十七西上》和《送卢判官南湖》两首,这里的“南湖”就是鸳鸯湖;南宋名相吴潜有首《水调歌头·每怀天下士》,是对友人“访我鸳湖上,真足慰心期”的惠山山人》,“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相比之下,滤湖要寂寞得多。

这中间的缘由,一是鸳鸯湖要比滮湖大得多。宋闻人滋《南湖草堂记》说:“榜李,泽国也,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计一百二十顷,”这里的“南湖”也就是鸳鸯湖,“尤大”一词,可见是嘉兴所有湖(自然也包括了滮湖)中最大的。

元代吴镇作《嘉禾八景图》,其中有一景“鸳湖春晓”,他在自注中写出了鸳鸯湖周围的景点,有“真如塔、长水法师塔、彩云墓、雪峰井、五龙庙、鸯湖、双湖桥、鸳湖、金明寺”,对照着看下宋元时的嘉兴城图,可知这鸳鸯湖面“一百二十顷(约一万两干亩)”,只多不少。

二是鸳鸯湖的景色比之以水利为主要功能的滤湖更为美妙,也更具人文内涵。元代杭州人陈世昌,曾专门做了一篇《南湖赋》,说的就是鸳鸯湖的美景:“于是淑景布丽,微风扇和,青莎缘堤,虹梁跨波。都人士女,往来婆娑。列绮席间,清歌扬桂,楫浮彩舸······望颓阳之西下,见明月之东生。渔歌互答,水调凄清。轻艖短棹,北渚连汀······乃为之歌曰:南湖之清兮可以濯缨,南湖之上兮聊寄我情,地之胜兮独不以人而后名,后千载兮亦有慕其遗声。”

然而,日往月来,时移世易,经济、文化的变迁,同样会给自然景观打上印记,明代之后,鸳鸯湖、滮湖的命运渐渐开始反转。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进程,到宋代已经完成,嘉兴作为江南的核心区域,其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大领先于其他地区。

所谓“军贮岁计,多仰浙西,而平江(苏州)、湖(湖州)、秀(秀州即嘉兴)之产,倍于他郡”。人口密度高、上缴税赋重、粮食亩产高、人均耕地少,嘉兴这几个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向湖泊要耕地几乎成了一种必然。于是乎,从宋代开始,周边的农田村舍开始“蚕食”鸳鸯湖,甚至把一部分围进了城中(称为“里湖”,后来传为“范蠡湖”)。

鸳鸯湖越来越小,成了现在的“西南湖”。而滮湖则不然,明清之后,有“浙西首藩”之称的嘉兴日渐繁华,城外南门至东门人烟稠密,市肆繁盛,东门与滮湖相通的甪里街一带,“竟为侈丽,列肆者通江淮巨贾”。

这里更有一个重大的关节,那就是嘉靖年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内河,把挖出来的瓦砾淤泥,移填于滮湖之中,造出一个小岛“湖心岛”。然后又将原在滮湖、鸳鸯湖之间的烟雨楼,移到了湖心岛上。从此,大名鼎鼎的烟雨楼由岸边走到了滮湖中。

随之,达官贵人的私家园林、高第深宅也在滮湖边安顿,明代最大玩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除了“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的调侃,也有了“烟雨楼前,画船歌鼓日夜不绝”的记载。

滮湖的逆袭 | “南湖”之名变迁史

此时滮湖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口渐没落的鸳鸯湖,当仁不让地把“南湖”这一好名头也夺了过来。明天启《嘉兴县志》称:“滤湖亦称南湖,西则灯含窣堵,北则虹饮濠梁,倚水干家,背城百雉。蒹葭杨柳,菱叶荷花,绿浸波光,碧开天影,雕舷笙瑟,靡间凉燠,此一方最胜处也。”

明崇祯《嘉兴县志》也称:“滮湖在县南二里,一名马场湖,俗称南湖······此一方最胜处也。”这大概是最早出现的“滮湖亦称南湖”。

渐渐地,南湖愈叫愈响,滮湖反倒没人叫了,再后来,以“南湖”之名行走江湖的滮湖“仗势欺人”,抛弃了老士的“滮湖”之名,把“鸳鸯湖”抢过来作为自己的别号,然后把鸳鸯湖叫成了“西南湖”-意思是你不过是依附我南湖的西边一小湖。

至此,在1000多年的经济、文化发展中,滮湖卧薪尝胆般达成了一次完美的逆袭,将“南湖”的桂冠牢牢地戴在了自己头上,而没落贵族鸳鸯湖,历经世事变幻,白云苍狗,茫茫百感对此渺渺湖水,只能以“西南湖”的身份来沾溉南湖的余晖了。

【来自嘉兴文史记忆.嘉兴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