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作者:艺术与健康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喝茶,是生活;品茶,是艺术。

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修身问道的探求,从远古一路走来。《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人工种植的茶树遗迹,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利用茶叶了。从生饮嚼食到调饮煎煮,从宋式点茶到煮水瀹泡,变换的是茶饮的方式,不变的是探寻茶中真味。

茶有真味,却也难寻。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茶,作为山川至灵之卉,似宋徽宗说的“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那如何才能觅得一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的良茶呢?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给出了他的见解:“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北苑贡茶是宋代的皇家御茶,以其茶品的“甘芳精至”而“独擅天下”。“香、甘、重、滑”正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定义好茶的标准。

让我们随着宋徽宗从“香甘重滑”四个维度来识得一泡好茶吧。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宋徽宗认为,茶的香气如兰若芷,清神悦心,不是龙涎、麝香所能比拟的。茶香因品种特征、加工方式和种植环境的不同而显现出各异的类型与气质。如何从香气的维度来探究一泡好茶呢?纯异度与清雅度及浓郁度。热嗅辨纯异,当我们煮水煎茶或冲饮瀹泡时,茶汤热气升腾,茶香扑鼻而来 ,此时我们可辨别茶香中是否存在不协调的异味。温嗅辨清雅,当茶汤温度降到55度左右时,通过温嗅来判断香气的品种类型及清雅程度。冷嗅辨浓淡,即是通常人们说的“冷后有余香”,饮后杯中茶香久久不散便是香气浓郁持久的表现。宋代的王禹偁《龙凤茶》中“香于九畹芳兰气”,茶香清新如步入空谷,幽兰传芳,心旷神怡。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甘》

“啜苦咽甘,茶也”,可见茶汤的鲜甜是茶的特质。曾在北宋咸平年间任福建转运使的丁谓,在建州督造贡茶。“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是他的茶学专著《北苑茶录》中对北苑贡茶鲜爽甘甜的体验。茶叶中的茶氨酸与可溶性糖是茶叶鲜甜的重要物质,茶汤中的苦味是因为茶叶中含有过量的咖啡碱与茶多酚。茶叶的甘鲜主要是茶汤中的酚氨比来决定的,海拔越高,氨基酸含量越高。可溶性糖有甜味,茶氨酸鲜爽,都让人心生愉悦。若我们喝到一泡茶,能回甘会生津,那应是茶中的不可多得之物了。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重》

茶汤醇厚饱满。梅尧臣在《尝茶和公仪》一诗中有“汤嫩水轻茶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的诗句。“茶不散”“味偏长”道出北苑贡茶的滋味醇厚让人久久回味的特点。茶汤滋味是由茶的总体浸出物决定的,由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果胶、色素等组成。茶的浸出物越多,茶汤越厚重,茶的品质越高。俗语说得好,“浓非厚淡非薄”。辨别茶汤的浓淡不能靠眼睛,不是茶的颜色越深滋味就越强。滋味需通过啜饮来判断,让味蕾充分体验。若觉得茶汤中香气馥郁、汤感粘稠、滋味立体而又刺激,这才是醇厚饱满的汤感带来的体验。茶叶的内涵物与茶的种植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一是山场,即茶圣陆羽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一是海拔,高山的茶叶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也是内涵物高的另一原因。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滑》

汤感细腻丝滑。北宋大文豪苏轼是个美食家,对味蕾的要求自是不低,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骨清肉腻和且正”一诗句,也是对茶汤的细腻顺滑的精到体验。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但又苦又涩肯定不是好茶。茶叶中的涩感是由茶叶中茶多酚引起的。茶叶中的过量的多酚类物质会与口腔中的唾液发应形成不透水的膜,让舌头和上颚发干发涩。茶多酚,嫩芽含量高,粗老叶低;夏茶含量高,春茶含量低;日照长的高,散射光多的低。同时茶的加工工艺的不到位也是造成茶叶涩感的重要原因。以北苑乌龙为例,若是在制青过程中茶青的走水不到位,茶汤中的涩感将增强。 喝茶,可解渴提神;品茶,可抚慰人心;行茶,能修身悦志。“香甘重滑”品出人生好味。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品 茶》

文/曹献民

香风飘渺过林间,

甘露滴滴落玉盘。

重峦叠翠藏幽径,

滑如丝绒入喉绵。

点茶轻斟意阑珊,

赞声四起传山川。

茶韵悠长心自静,

生活如茶需细观。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

【免责声明】文章的部分描述及图片来源于北苑里公众号及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墨缘杂谈】跟着宋徽宗学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