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水穿京城 古都风韵丨万宁桥

作者:人文之光网

  万宁桥,俗称后门桥、海子桥地安桥,是位于北京地安门外,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桥。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名万宁桥。因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因此又称为后门桥。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

水穿京城 古都风韵丨万宁桥

万宁桥(俗称“后门桥”)

  在元代忽必烈把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修到了今天的积水潭,而这座万宁桥正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进入北京皇城的漕运船只必须通过这里,通惠河不仅是忽必烈下旨修建,而且通惠河的名字也是忽必烈在万宁桥上起的,它还是忽必烈进出北京必走的桥。万宁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时大都居民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当时,积水潭水面很大,所有进入的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万宁桥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因此,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万宁桥西北角,立起一座“遗产区界桩”。

  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明清两朝对万宁桥都进行过多次修葺。石桥的特点是东西石拱券上方各有一石雕螭状吸水兽。桥两侧石砌护岸,四边各有一只鹿角分水兽。

水穿京城 古都风韵丨万宁桥

万宁桥边镇水兽

  早年的万宁桥风光秀丽,桥西是碧波荡漾的积水潭,宽阔的水面上停泊着来自南方的密密麻麻的漕船;桥南地安门大街两旁,高柳巨槐,迎风摇曳;再往南不远,是金碧辉煌的皇宫;桥东则是小桥流水人家。有商就有市,积水潭漕运码头的设立促成了积水潭至钟鼓楼一带“商业中心”的形成,那时的万宁桥周边,有骆驼市、牛马市、鹅鸭市、羊市、米市、面市、绸缎市、皮毛市、帽市……盛况空前。之后的几百年间,万宁桥周边的商业兴衰有变,但万宁桥仍旧保持完好,桥下河道仍存。

  1955年,地安门外大街扩建道路,将河道改为暗沟。1999年,北京对万宁桥进行了修复并对周边进行了整治。整治修缮时,意外地在桥下挖出了6只龙身龙爪的镇水石兽,其中,桥东北岸的那尊颌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字样,证明是元代之物,其他5尊分别为明、清时期的遗物。修复后的万宁桥,桥面宽约17米,长约34.6米,桥洞宽约7.2米,高约3.5米。桥的护栏在元代万宁桥旧构件及1955年补缀的青砾石替换购件基础上,新补置了汉白玉栏板和望柱构件。另外,桥东西两侧、南北两岸的6尊石头镇水兽也修复了。同时,恢复原来桥名“万宁桥”,建碑于桥畔。

水穿京城 古都风韵丨万宁桥

万宁桥边文化遗产区界桩

  以永定门为起点,前门、天安门,紫禁城午门与神武门,乃至景山、地安门,直至钟鼓楼,形成北京城全长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在这条横贯古今的中轴线上,万宁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与天安门内外的金水桥遥相呼应,从建造时间上而言,也算得上是“兄长”了。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