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座雄安,三座“城”

作者:雄安发布

4月,春意盎然,杨柳吐芽。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内,吊塔林立、机器轰鸣,一处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上万名建设者正在紧张有序施工。

从城市主干道望去,多个总部项目一字排开,中国中化总部大楼“金芦苇”节节生长,中国星网总部项目即将竣工,雄安体育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周边配套雄安大学园图书馆正在收尾,雄安宣武医院已经正式开诊……

一尺一寸,一笔一画,沉潜下去的雄安新区稳扎稳打、日新月异。

来到雄安,不少人都会向你提起一件事:雄安,其实建设了三座“城”。

这绝非虚言。雄安新区首次实现“地上雄安”“地下雄安“云上雄安”三座“城”的“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生长”,成为新时代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神奇之城。

地上一座“城”:雏形初显

眼前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共计56根钢结构柱高高竖起,两台塔吊矗立,“金芦苇”造型的建筑初露真容。

这是位于启动区的中国中化总部大楼项目,它的选址位于启动区总部区001号,这座建筑设计结构高度150米,总建筑面积11.49万平方米,地上31层,地下3层,建成后将是启动区的城市地标之一。

一座雄安,三座“城”

2024年2月,雄安新区中国中化总部大楼 刘光昱 摄

“项目取意‘金芦苇’,外形简洁、开放、优雅,其拔地生长的体态,层层簇拥的造型,是从白洋淀的淀泊风光中获得的灵感,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寓意生长与繁荣。”中国中化总部大楼项目负责人说。

即使在2024年春节期间,场地上仍有近300名管理人员与工人坚持在一线,保障春节不停工……在无数细节打磨和汗水浇灌下,“金芦苇”日益茁壮生长。

“我是青岛人,2021年11月来到项目之后,就和家人聚少离多,过年也没时间回去,家人都知道我在建设雄安,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项目负责人表示。

一个个建设者的付出,支撑起“地上雄安”的高度。放眼望去,就在中国中化总部大楼项目不远处,雄安新区大学园图书馆也已经悄然落成。

“作为一个图书馆,它是以古代的简牍为设计意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中铁建工雄安大学园图书馆项目生产经理刘司博说,建筑的底层设计犹如翻开的书页,承托起简洁大气的主体体量,而建筑的门窗均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梭型百叶系统,“看上去仿佛一页页书签,可以自动调节,营造舒适绿色的室内光环境。”

该图书馆首次兼具城市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设计藏书量超150万册,拥有阅览座位3500个,不仅向疏解过来的高校师生开放,也会服务于周边社区群众。目前,项目已经处于收尾、机电调试阶段。

再往北侧不远,一组外方内圆形钢结构的高大建筑也映入眼帘,那是备受关注的雄安体育中心。

一座雄安,三座“城”

建设中的雄安体育中心体育场 高兴贵 摄

雄安集团公共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体育中心郝文佳说,雄安体育中心项目包括游泳馆、体育场、体育馆三个主体建筑,建成后能够满足承办国际单项赛事与国内综合赛事的要求,是未来雄安新区重要的体育活动配套建筑群。

“正如眼前规划图上展示,我们的体育场屋盖采用的是多种结构形式,共同组合构成独具风貌的第五立面,体现的是中华传统‘天圆地方’的古典元素……”北京城建集团雄安体育中心项目博士创新工作室成员徐绍峰介绍,这个体育场的每个建筑体,均引入了空中观景环廊,可以俯瞰南侧繁华的城市景象,以及北侧的绿地景观公园。

调研发现,雄安新区的重点片区功能日趋清晰,不仅有以启动区为主的集中承接区域,也有以昝岗片区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和支撑疏解区域,以及安置居住服务为主的容东、容西、雄东片区,各自分工明确,又彼此交融。

不难看出,雄安新区的城市经络、脉搏、肌理正在逐一长出、逐步完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城市生命力。

“几年前,我刚来时,这里还是天苍苍、野茫茫的一片空地,出门两脚土,经常找不到项目部。现在大片现代化建筑,路网越来越完善,城市雏形逐步呈现在眼前。”参与“华序府”商品房项目的中建三局的项目经理李中义感叹道。

地下一座“城”:别有洞天

行走在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处处都是新气象。

一座座崭新的高楼林立,回迁的居民已经欢喜入住,小学、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超市等配套设施齐全……为何街头不见井盖、抬头不见电线?

是什么让“大城市病”不见踪影?其中的奥秘,就在地下。

“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地下综合管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大动脉”“地下生命线”,它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地下综合管廊,让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水等各种市政管线“住”进“集体宿舍”,并设有检修口、吊装口,通过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监测,实现一体化智慧运维管理。

在容西片区的地下综合管廊中,各种市政管线分门别类住进自己的“房间”,有序排列,各司其职。管廊内的通道上,遍布着各种监测感知设备,如可燃气体探测器、光纤电话、高清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这些感知设备覆盖燃气舱、综合水舱、讯电舱、高压电舱,如同一个个“哨兵”,24小时实时、全方位监测地下综合管廊的“脉搏”,同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搭建管廊智慧运维平台,为管廊装上了“千里眼”“智慧脑”,既能看、也会算,保障管廊智慧安全运营。

同时,人工巡检也为这条“城市大动脉”的安全系上了“双保险”。综合管廊运维人员每天对综合管廊中的气体成分和浓度进行检测,他们笑称自己为“地下工作者”。

一座雄安,三座“城”

工作人员在雄安容东地下管廊监控室工作(2023年3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地下综合管廊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城市的“蜘蛛网”“马路拉链”等问题,改善了市容市貌,也方便后期的维护和修理,节省了成本,不用动辄进行路面翻修,令市民、行人不堪其扰。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雄安这座千年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提供了无限可能。

云上一座“城”:孪生共建

除了“看得见”的地上建筑与地下管廊,作为雄安数字孪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不见”的数字管廊规模也在同步增长。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完成综合管廊数字孪生模型超过130公里。

在大陆城市建设史上,雄安新区首次全域实现了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简单来说,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根管道,甚至每一道钢梁,都会在网络平台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模型。

有了模型,有了数据,怎样把成百上千万的神经节点串联起来,系统分析处理并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管理过程中?

答案就是雄安的“城市大脑”——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这是新区数字孪生城市运行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

一座雄安,三座“城”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 刘光昱 摄

这个神秘的“城市大脑”隐身在悦容公园旁的一处方形建筑中,位于悦容公园和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的结合点,也是自然与城市交融渗透的过渡区域。远远望去,建筑本体与湖景水面中的倒影光影融合,共同构成了美丽、明亮、有灵气的“雄安之眼”。

年轻靓丽的女解说员娓娓道来,“该建筑东立面似千年古桥赵州桥,此桥即是雄安‘数字之桥’,北接千年古都北京,南接未来之城雄安,寓意雄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使命。”

跟随走进“城市大脑”内部,科技感立刻扑面而来,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划分为综合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以及CIM基础平台四个板块……在这里汇聚着的,是近百亿条的雄安新区城市运行数据。

“城市大脑”就是整个“云上雄安”的“据点”,从源头上为雄安新区管理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创新驱动、智慧赋能,未来的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将会更加便捷。

“过去一个灯杆上装五六个摄像头,现在依托数字道路建设,多功能信息杆实现一杆多能,既有摄像头,也有传感器,将各类数据‘一网打尽’,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姚凯旋说。

他介绍说,目前新区数字道路建设总扩展到500公里。未来,智能网联巴士与雄安数字道路系统协同运行后,在“城市大脑”的指挥下,将形成人、车、路、物互联互通、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能交通体系。

远不止如此。“5G+北斗”定位导航技术覆盖容东片区超过20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京雄高速建设了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系统,路面异常交通事件检测缩短至30秒以内;雄安还将推行“数字身份”,成为颁发给居民的区域级唯一标识和身份证明,将身份证“装进”手机……数字技术正令雄安变得越来越“聪明”。

“现代化不被高楼大厦所定义,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在姚凯旋看来,数字孪生正在成为现实,未来已经到来。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

在雄安一路走来,最不乏听到这样的评价、赞叹。雄安新区,一座新兴之城,走的是人类历史上没人走过的发展道路,拓展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正朝着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稳步前行。

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雄安研究中心课题组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