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作者:iWeekly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对一些作家来说,写作仿佛是弥补自己从未获得,或者得到又失去的东西。英国作家毛姆有口吃,他为自己笔下的军情六处特工取名“阿申登”,因为那是他中学里最受欢迎男同学的名字。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对苏联间谍告发自己的特工身份耿耿于怀,以此为蓝本创作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商业和流行文化上更成功的伊恩·弗莱明,如何创作出詹姆斯·邦德这样影响力巨大的角色?那个马丁尼要摇不要搅、视女人如玩物的超级特工,是否也是作者本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在新书《伊恩·弗莱明:一个完整的人》(以下简称《弗莱明》)中,英国传记作家尼古拉斯·莎士比亚用821页的篇幅展现了弗莱明的一生。《弗莱明》由弗莱明家族授权,是至今最完整的弗莱明传记。除了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间谍小说创作者,《弗莱明》也还原了他不为人所知的身份底牌:记者、藏书家、股票经纪人、银行家与花花公子。《弗莱明》的野心之处更在于,它让弗莱明与詹姆斯·邦德的影子交织,写作者在书中投注了自己的种种感情,又被这个角色固定在白纸黑字间,在生命的尽头也无法逃离。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当邦德遇上弗洛伊德

在电影《007:皇家赌场》中,初次见面的邦德与女主角维斯帕互相讥讽。维斯帕对邦德做了如下“诊断”:“军情六处就喜欢找你这样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的年轻人,那些无视社会规则与他人性命,一心只为保护国家和女王的人。当过兵,满脸笑容,手戴名表。我不会直接说你是冷酷无情的混蛋,但你可以想象我的看法。你视女人为可抛弃的玩物,拒绝有意义的关系。”《皇家赌场》小说于1953年首次出版,是“007”系列第一册。当时43岁的弗莱明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初稿。当他用笔揭开詹姆斯·邦德的面纱时,与其说这是倍感压力的中年男人需要逃避,不如说是英国世家子弟对自己前半生的回顾。弗莱明的祖父罗伯特·弗莱明(Robert Fleming)是英国最成功、最富有的银行家之一。弗莱明的父亲瓦伦丁在一战中阵亡后,是丘吉尔在《泰晤士报》上亲笔为他写了讣告。弗莱明是家里四个儿子中的第二个。“从父亲去世起,弗莱明家的儿子就将他视为遥不可及的理想。”

毫无意外,四子全部被送往精英聚集的伊顿公学。长子彼得“田径与学术样样精通,被称为伊顿国王,一度被认为是未来首相人选”。弗莱明的两个弟弟继承银行家产业,“像苏格兰地主一样在庄园里打猎、钓鱼”。只有弗莱明,“喜怒无常、缺乏安全感、活在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下,直到靠007小说扭转局面”。弗莱明与母亲伊娃的扭曲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两性观念,这种观念最终完全展露在“007”系列小说中。这段母子关系被许多人评为“一段弗洛伊德式的关系”——按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将影响孩子日后的亲密关系。母亲伊娃牢牢掌控家族财产,弗莱明和她讨厌的女人恋爱,她就扣掉儿子的津贴,他必须完全听从她的意见。伊娃本人的生活异常奢侈,“如果下雨,她就要穿上一双新鞋走到车上,把新鞋扔掉,再换一双”。伊娃与一名画家保持婚外情多年,两人有私生女。她无法再婚,否则就会失去对弗莱明家族庞大财产的控制权。

在这种母子关系的影响下,弗莱明极力逃脱母亲的控制,但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他从伊顿辍学,进入桑赫斯特军事学院,因滥交感染性病被开除。因为来自银行世家,弗莱明之后做了股票经纪人,也曾尝试银行业,但做得并不好。他最大的发现是意识到,自己的相貌与家世能帮助吸引许多女性。就像日后“臭名昭著”的詹姆斯·邦德,弗莱明对女性来者不拒。在《弗莱明》一书中,作者莎士比亚直言弗莱明“与许多朋友的妻子有染并且毫不掩饰”。比一般风流公子更激进的是,他愿意接受年长有钱女士的包养。一名女士为他掏了一笔巨款,在牙买加建了别墅“黄金眼”,日后成为小说《007:黄金眼》的灵感来源。“弗莱明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在漂亮女人的帮助下找到的。”短暂担任股票经纪人后,弗莱明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加入路透社担任记者。因为法语、德语流利,他还曾为《星期日泰晤士报》供稿。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是完全的007式安排”

1933年,弗莱明被派往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报道一起公司诈骗案。“其中涉及的双面间谍、国家机密与谎言让他着了迷,这次任务永远地改变了弗莱明的人生轨迹。”弗莱明意识到,情报工作才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他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约翰·戈弗雷(John Godfrey),被聘为他的助手。《洛杉矶时报》在《弗莱明》书评中写道,弗莱明的情报经历并不像其他间谍小说家那样清晰,许多人认为他曾是英国情报系统的要员,但从未有文件证实这些猜测。莎士比亚在翻阅已解密的文件后认定,“关于弗莱明的离奇传言大部分都是真的”:“他的确曾用摄像机与麦克风监视德国军事领导人,他在战争期间是海军情报处与美国之间的重要渠道,还帮助美国人建立了日后中央情报局的组织模板。”莎士比亚认为,弗莱明“极具诱惑力与说服力”:“他擅长实现那些不能被文字和纸张记录的事情。”二战期间,丘吉尔曾让弗莱明所在的情报部门提供如何遏制希特勒的建议,弗莱明的回应“是完全的007式安排”:“在海岸的山洞里建立据点埋伏,派人带着无线电台监视德国船只的走向,再实现突击。”莎士比亚的研究显示,弗莱明在诺曼底登陆、“布莱切利公园”和“英格玛机”密码破译领域都提供了重要情报支持。他与著名数学家、密码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之间有联系来往。但因为秘密文件的时效期限,其中的一些事迹并未得到文件证据支持。弗莱明希望建立“情报检索”服务,让情报官员能更全面地了解机密文件,因当时硬件条件限制未能实现,他将这些灵感保存起来,最后用在了邦德身上。

1951年,五名军情六处特工叛变逃往俄罗斯,因他们出身英国上流阶层,都来自剑桥大学,事件被称为“剑桥五人组”(Cambridge Five)。许多情报历史学家认为,“剑桥五人组”是对英国情报部门实力与形象的重大打击。弗莱明,作为同样出身上流社会、接受精英教育的情报官员,对“剑桥五人组”事件“感到震惊、痛苦”。莎士比亚在书中如此记载:“剑桥五人组让弗莱明对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感到悲哀,帝国的领土正在崩溃。他深爱的英国情报机构被敌人以最羞辱的方式攻破。”他因此第一次萌生了创作间谍小说的念头,在纸上,詹姆斯·邦德可以无往不胜,一次次击败帝国邪恶的敌人,保护女王的安全,重塑不列颠的帝国形象。

他当时的私人生活改变也让他有了创作的时间。在爱情上,弗莱明比邦德幸运,他找到了爱。比邦德不幸的是,就像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他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份爱。1950年代,弗莱明结识了社交名媛安·奥尼利(Ann O’Neill)。奥尼利的第一任丈夫同样来自伊顿,在二战中阵亡。她之后嫁给自己第一个婚外情对象、《每日邮报》老板罗瑟米尔(Esmond Rothermere),但很快与弗莱明展开了又一段婚外情并且怀孕。不顾所有朋友的劝阻,弗莱明坚持在1952年与奥尼利结婚。顶住巨大压力筹办婚礼让弗莱明头痛,他躲在书房里开始写作。《皇家赌场》“是在爱情纷争、每天70支香烟导致健康恶化的熔炉中锻造的”。他的情报工作故事、他的不安全感、他对女性的恐惧与渴望和他对不列颠帝国的爱,弗莱明将这些经历全部融于故事中。《皇家赌场》的出版让弗莱明那些上流社会亲戚们震惊,他们“讨厌小说的粗俗”,“不喜欢朋友们提起这部作品”。最终,弗莱明与奥尼利的爱情保鲜期比写一本书需要的时间更短,奥尼利流连派对,弗莱明喜欢打高尔夫球,“两人都不忠于对方”。奥尼利之后与工党领袖休·盖茨克尔(Hugh Gaitskell)偷情,“尽人皆知”。而弗莱明,“他很谨慎,所有的情妇都已婚”。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藏书家》

在莎士比亚记录下,弗莱明保持着传奇间谍一般多变、复杂的性格。他的侄子说弗莱明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对读者礼貌友好。他的朋友与情人们“一边认为他的魅力足以照亮一个房间,一边认为他就是邦德那样冷酷无情、性别歧视的混蛋”。他的侄女在18岁之后“才被允许和弗莱明见面”,“为了避免他拈花惹草、酗酒成性的性格影响孩子”。弗莱明酷爱收藏书籍,他创办了英国藏书界最重要的杂志《藏书家》(The Book Collector),为收藏界认可。“弗莱明是花花公子,也是清教徒。”莎士比亚写道,“他脾气暴躁又自我陶醉,风度翩翩也不拘小节,好色、相信裙带关系。向往家庭,又奇怪地疏远亲人。”除了藏书,他最大的爱好是猎杀野生动物。“在任何时候,弗莱明看似都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在让英国于21世纪保持重要性方面,弗莱明和邦德的影响力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爵士(Sir Max Hastings)曾如此评价。军情六处前处长更称,“邦德文化”提升了英国情报部门的声誉与能力。《皇家赌场》后,弗莱明又创作了13部邦德故事。莎士比亚认为它们“都是中年危机的文学表达”:“在父亲的阴影与婚姻危机中,弗莱明只能靠性、暴力与酒精的文学配方生存。”“007”系列广受市场好评,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说《来自俄罗斯的爱》(From Russia with Love)是他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弗莱明打开了美国市场。他对此自嘲满满,曾对著名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说,邦德小说“就是枕边幻想、砰砰砰和卿卿我我”。就像柯南·道尔厌倦了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想放弃波洛,弗莱明也逐渐对邦德感到厌倦,想在小说中让他死去,无奈被出版商阻止。1962年,邦德首次在电影《诺博士》(Dr. No)中亮相,电影大获成功,弗莱明因此更加无法将邦德写死。当邦德变身电影历史上最长寿、最赚钱的系列,弗莱明书中那些与今日世界不符的文化因素也被逐渐剔除。“邦女郎”是最为今天观众诟病的“男权产物”,《皇家赌场》小说中邦德直言:“女人就是用来消遣的。”除此之外,还有弗莱明对反派人物的塑造,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黑人、俄罗斯人或其他外国人”。尽管如此,莎士比亚依然认为,弗莱明改变了战后英国文学的面貌:“弗莱明为读者——特别是战后的英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即便在不列颠帝国衰落的情况下,依然能扛起大英旗帜的人物。他以毫不犹豫的风格达成目标。通过邦德,读者进入了一个独特的俱乐部,他们成为一个秘密中的一环。”至于弗莱明本人,莎士比亚评价:“他的确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想要的比生活给予他的更多。当他最终拥有一切,生活突然变得难以承受。”1964年,弗莱明因抄袭风波郁郁而终,享年56岁。“弗莱明最后变成了《007:金手指》中的女孩,全身涂满黄金,再也无法呼吸。”莎士比亚写道。

iWeekly+

《詹姆斯·邦德:时代精神的特工》

作者:维尔纳·格雷夫

出版社:Vandenhoeck & Ruprecht Gmbh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007”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系列,从1962年起就在大银幕上频频出现。每一部邦德电影在结构上都很相似,在细节上却足以反映社会潮流的变化。心理学家格雷夫在书中研究不同时期007影片的时代特征,以此为出发点讨论国际社会对社交规则、道德规范等话题的意见变化。模板化的邦德电影,是否为观众带来一种可预测的熟悉与舒适?这个不算秘密的秘密特工,是否还能为观众带来刺激的感觉?社会对杀手的道德评价是否有变化?“Q博士”的发明中是否有真实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是,“邦女郎”们如何从花边配角变成足以牵制邦德的重要角色?

内容来源于《周末画报》

撰文—M

编辑—煲仔饭

图片—Getty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007背后的男人:一个英国世家子弟如何缔造最成功的间谍文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