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行最新回应市场关切

作者:城市金融报

本报综合报道 央行、外汇局最新发声,事关金融市场关切。

  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季度金融运行和外汇收支情况。在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对涉及信贷投放、汇率、货币总量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那么,信贷投向结构和人民币汇率具体表现如何?下一阶段,央行如何持续推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央行最新回应市场关切

信贷投向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9万亿元,同比少增8000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8725亿元,同比少增5142亿元。开年信贷、社融数据下降也引发不少分析师对需求过弱的担忧。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今年的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特别是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8.7%左右的增长,实际上是不低的。”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说。

  先看社融,张文红表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12.93万亿元,同比少1.61万亿元,主要是受上年高基数的影响。从历史同期看,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仍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再看社融规模中的新增信贷,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11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低1.59万亿元。但拉长时间来看,比2022年同期高7730亿元。从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口径来看也是如此,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比2022年同期高出1.13万亿元。

  当前,大陆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需求较前些年有所转弱,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这意味着,在贷款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的同时,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关注其投向与价格。

  价格上,3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比上月低1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22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71%,比上月低15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46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投向上,张文红表示,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贷款增速也有所回升,贷款行业投向结构持续优化。

  比如,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3月末,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3.1%。一季度累计增加2.87万亿元,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一半。

  央行于4月18日发文指出,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关键是把握好度,而非越多越好。特别是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更需要改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树立质量和效率优先的观念。

人民币汇率表现如何

  人民币汇率也是本次发布会的热点。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一季度,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近30%,人民币已连续四个月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份额又有了新的提升,将近达到4.7%。

  谈及外汇形势,朱鹤新指出,今年以来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出现反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一些货币汇率波动有所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也出现波动,但对一篮子货币事实上是保持稳定的,在稳定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升值。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9.78,比上年末上涨了2.4%。

  朱鹤新表示,人民银行、外汇局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币汇率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基本稳定。汇率稳定的基础其实跟经济面有很大关联。一季度经济呈现回升向好势头,这也体现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从短期看,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多个领域边际得到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这将有力对冲外部扰动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同时,大陆外汇市场成熟度也在持续提升,韧性在不断增强,所以人民币汇率走势会双向波动、相对均衡。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收支自主平衡,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经营主体的风险中性意识也将显著增强。从调研结果看,经营主体的避险意识在不断增强,运用外汇衍生品等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在提升。

如何推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的工作。

  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信贷市场司,正在牵头推进做好“五篇大文章”。下一步,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推动形成“1+5”政策体系。1是总体制度设计,5是“五篇大文章”的各自举措。目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3篇已有一定基础,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领域正在抓紧进行制度设计。

  二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用好新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改造。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放宽至单户授信不超过2000万元,旨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投向普惠领域。推进完善相关领域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健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评估机制。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提高服务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和普惠性,积极推进科技、绿色等区域金融创新改革试点,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服务模式。

  朱鹤新表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民银行将加强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的实效。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补充,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落实中央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金融业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但是,金融业务本身是有着巨大惯性的。在优化内部考核目标和机制、提升产品服务质效等方面,还有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