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作者:外向艺术家v

在香港这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里,总有一些平凡而伟大的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袁苏妹就是其中一位。她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自小就学会了做家务和勤劳朴实。后来嫁给了一位在港大食堂工作的厨师,从此开始了她长达44年的清洁工生涯。尽管只受过小学教育,一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袁苏妹用她的善良、勤恳和对学生如子女般的关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直到82岁高龄,她竟然被授予了香港大学最高荣誉——名誉院士衔,成为全球高校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清洁工。一个平凡的清洁阿姨是如何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她的一生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袁苏妹出生于1928年的广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木匠,靠着手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袁苏妹从小就展现出了勤劳朴实的品性,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帮助父亲做家务活。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袁家也不例外。袁苏妹的父亲节俭惯了,从不雇佣佣人,所有的家务活都是由袁苏妹一手包办。虽然家境贫寒,但袁苏妹从未对此有过怨言,她勤恳地完成着分内的事务,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一个温馨的小窝。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了广州一带。为了避难,袁家不得不舍弃在广州的一切,连夜逃往香港。初来乍到的香港对于袁家人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一家人暂时只能靠袁父亲在街头摆摊卖鱼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袁苏妹依旧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她主动分担起家里的重担,每天不知疲倦地在街头帮着父亲卖鱼。有时候,一天的营生只够温饱,但她从未对此怨言,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支撑着全家人。

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袁苏妹用自己的勤劳和坚韧,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她的品德和力量远远超越了她年纪的限制,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尽管生活艰难,但袁家人在袁苏妹的照应下,总是能获得温暖和慰藉。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转眼间,袁苏妹就长大成人了。1948年,她结识了一位在港大食堂工作的厨师,两人很快就相爱了。这位厨师是家中的老三,因此袁苏妹嫁过去后,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三嫂"。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孩子走过了坎坷的童年和青春年华,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尽管她的出身平凡,学历也仅仅是小学,但她勤劳善良的品质却早已在家人和邻里间散发出光芒。这也为她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默默奉献的44年岁月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1957年,袁苏妹跟随丈夫进入香港大学大学堂食堂工作,从此开启了她长达44年的清洁工生涯。尽管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但袁苏妹却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

清晨6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袁苏妹就已经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首先要烧开水,为师生准备早餐。随后便是洗碗、买菜等一系列繁重的家务活。大学堂坐落在薄扶林道的半山腰,离最近的公交车站有一段距离,每次买菜袁苏妹都要步行上下山,有时一次要提着几十斤重的食材。

尽管工作艰辛,但袁苏妹从未有过半句怨言。相反,她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她时刻关注着师生的需求,只要有人错过了用餐时间,她就会主动为他们准备食物。有时候学生们夜里突然饿了,她也会不计较时间地为他们做顿夜宵。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慢慢地,袁苏妹与学生们的关系不再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发展成了亲如家人的友谊。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为"三嫂",将她视为校园中的一员,遇到任何烦恼都会向她诉说。

袁苏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有着纯朴善良的品性。她总是耐心地倾听学生们的倾诉,并给予亲切的安慰和建议。有时候她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她的一句话就足以让学生们感到温暖和力量。

几年后,袁苏妹和丈夫搬进了大学堂的员工宿舍,与学生们的距离更加拉近。她发现学生们都很喜欢吃甜品,于是自己动手做起了各种美味的点心,如马豆糕、大粒西米红豆沙等。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这些甜品很快在校园内流行开来,成为学生们难忘的回忆。然而,背后是袁苏妹在灶台前汗流浃背的辛劳。她常常要站上两三个小时,连续不断地搅拌煲中的食材,不断尝试改良配方,只为了让点心更加合学生们的口味。

袁苏妹对待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有学生生病,她总是第一时间外出为他们买药,而且从不计较花费。有时一天的开支甚至会超过她的工资。

就这样,袁苏妹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在自己的岗位上,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她已经成为大学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们在校园里的守护者、知心人,甚至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然而,年少时的颠沛流离和辛勤劳作终于在袁苏妹五十岁时造成了身体的损伤。她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安装起搏器来维持生命。为了减轻她的负担,学校将她调往宿舍担任管理员和前台接待员。

这一调动反而让袁苏妹与学生们的距离更加拉近。她不再忙于炊事,而是专注于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嘘寒问暖。学生们也更加亲近这位就如母亲般和蔼可亲的"三嫂"。

尽管如此,袁苏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却一直过得十分朴素。她和丈夫共有三子两女,但从小就教导孩子们节俭生活。有时孩子们甚至会"嫉妒"母亲对学生们的那份热情,但很快就释然了,因为他们理解母亲的伟大和光荣所在。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三嫂的另一面

尽管袁苏妹在港大校园内备受爱戴,被视为"三宝"之一,但她在校外的生活却相当简朴,与她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退休后的袁苏妹日子过得十分忙碌,这与她年轻时操劳的情形并无二致。只不过,现在她的时间主要是被过去的学生们所占据了。这些学生们有的已成家立业,有的甚至已年过花甲,但他们对袁苏妹的感情却如初见时一般热烈。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每逢佳节,袁苏妹家中就会被前来叙旧的学生们所包围。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带着妻儿,有的独自前来,但无一例外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为"三嫂"。在这些人眼中,袁苏妹就如同他们的亲人一般亲切可亲。

有时袁苏妹会被邀请前往学生家中作客,参加他们的婚礼或是其他重要场合。这些邀请从未间断过,即便是在袁苏妹年事已高的时候。学生们总是执意要她到场,并与他们一同合影留念。

有一次,一位学生的孩子生了重病,家人万分焦虑。得知此事的袁苏妹二话不说,立刻前往医院探望。尽管她已年过八旬,行动不便,但她仍然挺着佝偻的身躯,亲自为那个孩子送去祝福。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港大校园。人们无不被袁苏妹的慈祥和善良所感动,纷纷效仿她的做法,也前往医院看望那个可怜的孩子。

有趣的是,袁苏妹自己对此却从未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在她看来,这只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她说:"那孩子就像我的孙儿一样,我当然要去看看他。"

袁苏妹的儿女们对母亲如此关爱学生们的行为也早已见怪不怪。他们从小就见惯了母亲对学生们的那份热情,甚至曾一度感到"嫉妒"。但很快,他们就释然了,因为他们理解母亲之所以如此,是出于一颗纯善的心。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事实上,袁苏妹一家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富裕。尽管她和丈夫都是在港大食堂工作,但他们从未铺张挥霍,而是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袁苏妹更是将这种节俭的生活理念贯彻到了对子女的教育中。

她的五个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勤俭持家,决不能奢侈浪费。即便后来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袁苏妹也从未改变对他们的要求。有时候,孩子们会觉得母亲对自己太过严格,但更多时候,他们是由衷地钦佩母亲的品德。

袁苏妹对待家人和学生的态度如出一辙,都是一视同仁、毫无偏袒。她从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家境富裕就更加优待他,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而冷落其他人。在她眼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关爱和尊重。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这种公正无私的品质,加之她对所有人的关怀备至,使得袁苏妹在港大校园内外都备受爱戴。她就像是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与她相遇的人。

有一次,一位学生不小心摔伤了腿,袁苏妹得知后立刻前往看望。当时那位学生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袁苏妹来了,顿时喜出望外。他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但袁苏妹的到来给了他莫大的鼓舞,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这样的故事在港大校园内随处可见。袁苏妹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活水源泉,滋润着每一个渴望关爱的心灵。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至善"。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获得最高荣誉的平凡英雄

袁苏妹在港大默默奉献了44载,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尽管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清洁工,但她对学生们的关爱和贡献却早已超越了一般雇员的职责范畴。

2009年,当香港大学公布了当年度的名誉院士名单时,学校师生们都为袁苏妹的名字而欢欣鼓舞。这是港大有史以来首次将这一最高荣誉授予一名清洁工人,足见袁苏妹在校园内外的巨大影响力。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当天的颁奖典礼上,袁苏妹以最高票数当选,全场掌声雷动。很多老一辈的毕业生看到她时,眼里都噙满了泪水。他们纷纷起身为这位曾经的"三嫂"鼓掌欢呼,场面十分感人。

第二天,香港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无一例外都在报道这一盛况。"清洁工获最高荣誉""82岁阿姨成名誉院士"等标题赫然在目,引发全城热议。

有评论称,这是香港大学有史以来做出的最正确、最睿智的决定之一。因为袁苏妹确实是港大校园文化的缔造者和守护者,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仁者爱人"的至善境界。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在港大任职44年间,袁苏妹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她不仅是他们的贴心保姆,更是知心朋友、亲人般的引路人。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勤恳,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爱戴。

很多毕业生在离校后,依然会时常回访母校,只为了能与袁苏妹重逢叙旧。他们会带着妻儿,向这位"三嫂"诉说人生的喜怒哀乐。袁苏妹总是以宽厚的胸怀去倾听和安慰,成为他们生命中永恒的寄托。

在港大,袁苏妹就如同一股温暖的活水源泉,滋润着每一个渴望关爱的心灵。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至善"二字的真谛,将平凡的工作岗位演绎成了一种崇高的事业。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有一次,一位学生不小心摔伤了腿,袁苏妹得知后立刻前往看望。当时那位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但袁苏妹的到来给了他莫大的鼓舞,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这样的故事在港大随处可见。袁苏妹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每一个迷惘的心灵,带给他们力量和希望。

直到今天,每一任港大的宿舍舍监在上任时,都要先来拜访袁苏妹这位"传统活化石"。因为只有得到她的指点,才能真正熟悉这所学校、了解学生的需求。

她做了44年清洁工,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却被授予荣誉院士

在港大师生心目中,袁苏妹就是"大学堂三宝"之一,与那座著名的铜梯和四不像雕塑一样,已经成为校园的象征和代表。她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传奇,成为香港乃至全球高校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清洁工。

尽管袁苏妹的学历只是小学,一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那五个字,但她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平凡者的非凡力量。她的故事必将永远传颂在港大的校园之中,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学习的楷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