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作者:落在淡水的月光

生存与繁衍,看起来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为了让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竟然演绎出了一出出生死大戏。这不禁让人感慨:活着究竟是为了活着本身,还是为了将某种东西传承下去?小时候的我们肯定会选择前者,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也许你我都会被说服选择后者。那么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自杀式交配”的生物,揭开它们荒诞而又残酷的一生。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红彤彤的鲑鱼,它们一生中唯一的职责似乎就是将基因传递下去。一年一度的洄游季节到来,数以万计的鲑鱼就会从海洋中逆流而上,奋力穿梭于山间河流,翻越层层瀑布,只为了能够抵达产卵的地点。你能想象一条鱼为了生儿育女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更夸张的是,一旦交配完毕,这些鱼就会开始慢慢腐烂变成”僵尸”鲑鱼,最后连渣都不剩。真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式”交配结束,无疾而终”啊!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生物界中还存在着很多比鲑鱼更为夸张的例子。我们从小就认识的袋鼠,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的交配方式原来如此的”不堪入目”?袋鼠的交配季节就那么一两周,可是雄性为了征服心爱的袋鼠女孩却不遗余力。它们不仅要靠体型和睾丸大小来赢得宝贝,还要和其他对手打上一场马拉松式的持久战,每次交配足足长达8到14小时。你能想象一个人在床上连轴转14个小时吗?真让人肃然起敬!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的结果就是,每年交配季结束后,雄性都会全军覆没。原因你问我,我只能说是一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让这些家伙根本无力回天。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你以为动物界已经荒唐到了极致?那你就太天真了!再来看看沙漠蜘蛛–这朵盛开在戈壁滩上的”母爱之花”。雌性蜘蛛在产卵后要费劲心机地照顾幼虫一个月之久,无微不至地喂养、教导,帮助它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可就在这幼虫们长足了些小腿的时候,居然会狼吞虎咽地把亲生母亲吃得干干净净,而母蛛也是欣然接受这个命运。这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这是蜘蛛妈妈们最后的付出,用自己的身体滋养孩子们,确保它们有足够的养分存活下去。你说这是天底下最深沉的母爱,还是最极端的虐待狂?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看着这些生死场景,你有没有在想:为什么上天要如此安排这些小生灵的命运?难道就不能让它们好好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吗?生物学给出了一个极为残酷但也是无可厚非的答案: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通过这种”自杀式交配”的方式,能够最大化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机会,所以自然选择了这种极端的基因传承模式。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这些动物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它们那点微小的基因代码能在地球这个舞台上连番上演。这并非他们的个人意志,而是进化的力量要求他们如此。或许在遥远的未来,我们人类也会为了基因的传承而踏上同样的疯狂旅程,只不过现在的我们还远未到达那个地步。下一代的生物可就没这么好命了。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说到底,生存和繁衍到底哪个才是生物真正的人生目标?我也拿不准,或许二者本就是一体两面。活着固然重要,但能把基因传承下去也是稳稳当当在地球上扎根的关键。生命的意义也不应只停留在自身,更应该投射在自己的子孙身上。因为一旦生命的火炬传递不下去,整个物种也就走到了终点,连这么么一个小小的目的也实现不了。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那些小生灵,在适当的时候付出一些自我牺牲,为了基因的传承和火种的延续? 是时候跳出狭隘的视角,用生物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生了。当然我并不是鼓吹大家都放下工作、不谈恋爱、只为传宗接代。不过也应该在钻研事业、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一些更为深远的意义。比如你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会影响别人的一生;再或者多培养一些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有益的思想理念,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此一来,即使你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一部分的你也会永远活在后人的心里,成为指引他们前进的力量。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这不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我们的一生究竟是为了活着,还是为了更为崇高的目标呢?愿你我都能在生命的舞台上精彩绽放,也祝愿那条延续生命的稳稳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交配后,有的动物为什么会“死亡”?

声明: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