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作者:黑夜纵谈

中国电力公司总负债竟然突破了3万亿元!这个数字实在是突破天际了。平均下来,中国14亿人每人都要为电网企业背上2000多元的债务。

面对如此庞大的负债,有人忍不住要问:难道我们14亿中国人还养不起一个国家电网?是不是电力公司员工的福利待遇太高了?对此,还真不能简单地怪罪员工福利造成了负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高员工福利导致负债?

中国电网总负债规模突破3万亿,一些媒体和自媒体开始将矛头指向电力企业员工的高福利了。

他们认为,电力企业之所以负债累累,员工的高工资和优厚福利是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说法在网上广为流传。

追根溯源,这种观点最早来自于一些自媒体的报道。2021年,一篇名为《电力系统员工收入曝光,网友惊呼:这是真的吗?》的文章在网上热传。

文章列举了一些电力企业员工的收入情况,称"电力系统员工平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享受6个月年终奖和3个月绩效奖"等,并配上了员工的工资条截图,给人留下了电力企业员工"高工资、高福利"的印象。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此后,类似的报道开始在网上频频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种"共识"——电力企业亏损,员工却享受着优厚的薪酬福利待遇,这是导致企业负债的重要原因。

事实真的如此吗?电力企业的员工福利待遇真有传言中那么好吗?

客观来看,电力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确实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以中国电建为例,该公司薪酬水平处于行业前列,员工除了基本工资外,还能享受年终奖、绩效奖、津贴等多重福利。

但是将电力企业负债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员工福利,未免有失偏颇。电力企业员工的高收入与其承担的工作强度和风险是相匹配的。

电力系统员工常年从事高空作业、带电作业等高危工种,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因此,高工资更多是对员工付出的补偿。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负债的根本原因是行业层面的问题,与员工福利关系不大。

电网建设成本高,回本周期长

国家电网作为大陆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肩负着为全国大部分地区供电的重任。近年来用电需求在不断增长,而这背后离不开海量资金的投入。

电网建设成本高昂,回本周期漫长,那么这就成了电网企业背负巨额债务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宏伟的电网建设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长城内外,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为了让偏远山区的百姓也能用上电,电力部门需要修建大量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将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11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了102.48万公里,变电站总容量更是高达45.5亿千伏安。如此庞大的电网工程,自然是离不开海量资金的投入。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2020年,国家电网对外投资就高达6018亿元。18年间,累计投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6万亿元。在巨额投资的背后,除了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电网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也是关键。

毕竟,修建电网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事情,动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电网企业只有不断投入,却难以收回成本,只能靠借贷来维持运转。久而久之,负债规模自然水涨船高。

以备受瞩目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为例,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再到全线贯通,往往需要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而每一条特高压线路的投资动辄就达几百上千亿元。

以"陕北-武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总投资就高达400多亿元,线路全长1100公里,穿越陕西、河南、湖北三省。这样的大工程,没个七八年是建不完的。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还有目前已经建成投运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总投资就高达216亿元。如此天文数字般的投资,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国家电网,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

更何况,特高压线路建成后,往往还需要20-30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收回投资成本。在资金回笼如此缓慢的情况下,电网企业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来筹措资金,导致负债规模居高不下。

电价管制下难以盈利

电价管制下的盈利困境,是电网企业背负巨额债务的又一大"元凶"。没有合理的电价保障,再雄心勃勃的电网建设计划也难以为继。

大陆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电力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府严格管制之下。一方面,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电,电价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据统计,2019年大陆居民生活用电平均电价仅为每千瓦时0.6元,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1.3元、日本的2.3元,甚至不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

另一方面,煤炭、天然气等发电主要燃料价格却呈现不断上涨之势,尤其是煤炭价格更是坐上了"过山车"。

2021年,受国际能源价格暴涨等因素拖累,国内煤炭价格一路狂飙,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从年初的每吨800元一骑绝尘,最高时飙升至2223元/吨,涨幅高达178%!

电煤价格的涨幅之高、涨势之猛,远远把电价的微调甩在了身后,导致众多电厂陷入"高煤价、低电价"的尴尬境地,甚至出现了"多发一度电,就要多亏一度电"的荒唐局面。

面对燃料价格的疯狂上涨,电价却步履维艰,电厂企业自然是左右为难,进退失据。据测算,当前煤电标杆上网电价在0.35-0.45元/千瓦时之间,而动力煤价格每上涨100元/吨,火电标杆上网电价理应上调0.03元/千瓦时。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但受制于现行电价管制机制,电价调整远远滞后于煤价上涨,且调整幅度也捉襟见肘。在电价倒挂、发电成本倒挂的情况下,发电企业自然是"赔本赚吆喝",盈利无望。

电厂企业的亏损,又进一步传导至电网企业。一方面,电厂亏损面扩大,可能出现"弃电保煤"现象,电网企业的售电量和收入空间被挤压;。

而且,为缓解电厂困境,电网企业不得不下调电网输配电价,自毁"长城",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2021年电网企业让利电厂就高达879亿元。在"两头受气"的状况下,电网企业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

在当前"管住电价、放开煤价"的顽疾之下,无论是发电企业还是电网企业,都深陷电价管制的泥淖,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债台高筑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洁能源转型带来阵痛

清洁能源转型的阵痛,是电网企业在追逐"双碳"目标路上不得不经历的"十八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电网企业要实现华丽转身,必须咬紧牙关,在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大陆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光伏、核电等产业,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电网企业在新能源并网、消纳等方面可谓任重道远。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然而,大规模开发风光资源,对电网建设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风吹日晒本是好事,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站受天气因素影响,出力具有很强的间歇性和波动性。

风光并网规模越大,电网调峰、输电能力面临的考验就越大。为了让风光发电安全、稳定、高效地"上网",电网企业不得不加大投入,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水平,全方位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更何况,大陆风能、太阳能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西多东少"特点。内蒙古、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而广大东部沿海地区则是电力负荷中心。

要让西部的绿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就必须加快推进"西电东送"特高压通道建设。但修建远距离输电线路可不是一件省钱的买卖,不仅造价高、线损大,而且投资回报期长,这无疑会加重电网企业的资金压力。

转型升级必然伴随阵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电网企业的负债规模可能还会进一步攀升。2021年国家电网有息负债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5%。

总负债突破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还真不能怨员工高福利

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倒逼,电网企业唯有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变革。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电网企业必须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电网,打造更加灵活、高效、互动的能源互联网。

清洁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电网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向智慧电网、能源互联网转型,电网企业才能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结语

面对电力企业的亏损困境,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责任推给员工福利,而应从行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角度,去寻求破解之道。

一味地抱怨员工福利,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加剧矛盾。电力企业只有在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经营效益,才能走出负债泥潭,实现可持续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