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作者: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大唐至德二年(757年),安史叛军围攻睢阳,将睢阳里里外外彻底困死,原以为大军压境很容易就会攻破。

但不想遭到张巡的殊死抵抗,外有数倍于己的大军,内有缺少军粮的困境,张巡硬生生坚守数月。

但双方差距太大了,眼见睢阳即将被攻破,稍微站稳脚跟的唐肃宗这才开始支援睢阳,命时任河南节度使张镐全权负责。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王昌龄

军情紧急,张镐立即要求亳州刺史闾丘晓前去支援。

但没想到闾丘晓贪生怕死之徒,畏惧叛军的攻势,迟迟不肯发兵,延误了战机,等张镐赶到雎阳时,雎阳早已成为一片废墟。

看着被叛军攻破的雎阳城,张镐气的拿剑砍石头,想到千千万万惨死的无辜百姓,张镐气不打一处来,立即下令将闾丘晓捉拿归案。

闾丘晓被抓后,趴在地上大呼饶命。

张镐看着闾丘晓如此贪生怕死的求饶,又想到城内无辜惨死的百姓,纵然闾丘晓死百次,也不足以平息大家的怒火,因而张镐立即下令,立即杖刑闾丘晓。

行刑之前,闾丘晓依旧不断喊冤,甚至打了亲情牌:“大人,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供养,请您饶我一命吧!”

闾丘晓企图让张镐看在侍奉母亲的孝道上饶他一命。

但张镐一脸冷漠,淡淡地回了一句:“那王昌龄的母亲,又有谁来供养?”

闾丘晓一下子没了话,随即张镐挥挥手,命人将其杖杀。

既替全城百姓报了仇,又告慰了王昌龄的在天之灵。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闾丘晓就是杀害王昌龄的罪魁祸首

是的,闾丘晓就是杀害王昌龄的罪魁祸首。

作为大唐最出色的边塞诗人之一,也是大唐的官员,居然被一个畏首畏尾的怕死之徒杀死,就像是命运开了一个玩笑一样。

而闾丘晓为何要对王昌龄大打出手呢?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任凭后人揣测了。

01

王昌龄是京兆人,自幼家贫。

年幼的王昌龄一边读书,一边耕作,希望通过苦读谋取一官半职。

二十岁那年,不甘终老于耕田的王昌龄前往嵩山学道,但很快,他又逃离枯燥的道家生活,客居并州。

此时正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时候,大唐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时刻。

当时不少人在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言壮语下纷纷奔赴西北边塞,渴求建功立业,同时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上,开启了大唐著名的边塞诗派。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昌龄也是如此,在长安求官无果后,和前辈们一样,投笔从戎,前往西北边塞。

在西北边塞,王昌龄见到了和中原迥异的大漠风光,更感受到了戍边军士的爱国情怀,最终写出了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气势磅礴,雄壮豁达,营造出一派悲凉雄壮的边塞气氛,历来被后人所推崇。

当然这也是一首著名的“骂”诗,通过旁敲侧击,既渴望能出现如飞将军李广的名将,又暗示现在边塞将领的无能,更表达了“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这些无能的将领造成的,骂得巧妙,也骂的狠。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除此之外,王昌龄还有另一首名篇《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如此铿锵有力,读来荡气回肠,更是后人出征常念叨的一句诗。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当然,除了描绘边塞将士之苦外,王昌龄还擅长闺怨诗,以女性的口吻,诉说在长期战争下,依旧等候他们回来的妻子《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只不过在边塞,王昌龄未能如他所愿,可以建功立业,反而一直不顺,他决定走科举之路,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开元十一年(723年),王昌龄返回中原,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准备通过科考进入仕途。

02

但一开始,王昌龄未能中举,直到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才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秘书省校书郎算是一个不错的官职,唐朝很多宰相比如张九龄、元稹、李德裕等等,起步都是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能够担任这个官职,前途似乎无限光明。

但光明虽然光明,但王昌龄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好几年,迟迟无法升迁,也让无法施展自己心中的报复。

于是他想考博学鸿词科,博学鸿词科始于唐玄宗时期,能考上的无一不是学识广博,文学造诣极高的士子。

当然,如果考中,职位和地位也会水涨全高,成为当时不少士子选择入仕的途径。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成功考中了博学鸿词科,得以担任河南汜水县尉,汜水县靠近东都洛阳,是第二等县,也让王昌龄有了施展自己才能得地方。

但与诗作名满天下相比,王昌龄的仕途那叫一个不顺。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与诗作名满天下相比,王昌龄的仕途那叫一个不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宰相张九龄被贬回乡,正义性爆棚的王昌龄立马声援。

显然王昌龄不理解官场险恶?官场上饭不能乱吃,话更不能乱说,王昌龄也惨遭贬谪,远离中原,前往岭南。

好在运气爆棚,王昌龄刚贬没多久,唐玄宗就改年号为“天宝”,大赦天下,于是王昌龄又得以回来,担任江宁县丞。

在这里,他写下来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但没几年,王昌龄又遭到贬谪,这次贬谪的理由是“不护细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王昌龄做事不注意细节。

实际上王昌龄哪里不注重细节?不注重细节能写出感同身受的诗歌?

原来这次贬谪纯粹是因为王昌龄因上书指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为了修建自己的别墅,大肆砍伐江宁青龙柏木而已,引起他们的不满。

一开始他们想要置王昌龄于死地,但唐玄宗却认为:“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

最终唐玄宗放了他一马,只是将他贬谪到龙标(今湖南洪江市)这个地方担任县尉。

从这个方面来说,王昌龄这种性格刚直的人真的不适合官场,也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好在当时不得志的文人不在少数,两次被贬前后,王昌龄遇到了不少好友知音,比如孟浩然、李白和高适。

可以说盛唐大半个诗人,都是王昌龄的好友。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盛唐大半个诗人,都是王昌龄的好友

只是和仕途上的不顺也让王昌龄的运气一直不好,似乎还传播到朋友身上,有传言不能和王昌龄吃饭,谁吃谁倒霉。

首先是孟浩然,王昌龄很仰慕孟浩然,第一次贬谪后就去特地拜访了孟浩然。

有人拜访,孟浩然自然要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甚至还准备了江海河鲜大餐。

但问题是孟浩然这几天刚好后背长了个大毒疮,按理说不能吃这些的。

但王昌龄的拜访让他很高兴,于是就陪着一起痛饮,临行前为他写下了《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结果没几天,孟浩然就毒疮发作病逝了。

后来王昌龄又去拜访李白,两人相见甚欢,喝酒谈人生,不亦乐乎。

临行前,李白为他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没几天,李白自己也被流放到夜郎。

后面则是岑参,岑参也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而他前往边塞,纯属王昌龄的原因。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岑参也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作为豪族,岑参家境优渥,父亲是刺史,日子不要太舒坦。

听闻王昌龄拜访,便设宴款待,席间王昌龄不断说塞外风光的壮阔,一下子就吸引了岑参。

岑参只知道塞外的壮丽,却是一个不懂民间疾苦的官二代,在王昌龄的一通话语下,当即从军边塞,这一去就是六年。

六年后,岑参回来,第一句就是“塞外生食苦”。

可以说和王昌龄吃饭虽然很美好,但“代价”似乎有点大。

03

诗人的不幸往往是读者的幸运,在龙标这些年里,王昌龄迎来了自己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送柴御史》: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之间,处在同一个月下,又何来分处两地之说?这首诗成为王昌龄有一篇送别名作。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这一年王昌龄也已经五十九岁了,花甲之年,在古代已经是高龄了,因担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乱,决定回家看看。

不久之后,王昌龄便简单收拾了行李,然后立即出发,他一心想要早点回家,好面见家人。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这么多年贬谪生活,王昌龄许久没有回家了

然而,在途经亳州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此时张巡那边告急,亳州刺史闾丘晓却按兵不动,一向不拘小节的王昌龄或许当着闾丘晓的面大加议论,无所顾忌的指责闾丘晓贪生怕死。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性格向来桀骜不驯的闾丘晓,他决定给王昌龄一点颜色看看。

他看出王昌龄行李简单,料定王昌龄必定是无诏归家,因而想要拿住这点,逼迫王昌龄低头。

王昌龄能低头吗?能低头也不至于屡次遭贬谪,气的闾丘晓当即下令杖杀了王昌龄。

王昌龄在花甲之年,却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杀,明明还有几天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儿和母亲了,但现在彻底回不去了。

可怜一代才子,居然死于贪生怕死之辈。

此时他的妻儿和母亲或许也在满心欢喜,算着日子等待王昌龄的回来,但等来的却是王昌龄的死讯。

几日后,王昌龄被杖杀的消息传出,得知消息的好友无不悲痛欲绝,纷纷为王昌龄鸣冤。

但闾丘晓却以“无诏归家”为由搪塞过去,想让他们报仇也找不到理由,但张镐除外。

张镐和闾丘晓同朝为官,对闾丘晓的为人也略有耳闻,也很快知道了内幕。

王昌龄: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一代才子,死于宵小之手

但此时大唐正值多事之秋,他也不敢随意处置一个大唐的官员,也不能立即王昌龄报仇,但却暗中发誓,迟早要为王昌龄讨回公道。

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最终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在后世被评为“七绝圣手”,是因为他推动了七绝诗的成熟。而王昌龄的诗作题材众多,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王昌龄的边塞诗语句精炼,不过度渲染环境而注重边塞与净土的对比,有时间轴上谈古问今的大气,诗句往往写得卓然不群,离尘脱俗,论气度不在李白之下,情景交融,因而动人心弦。

如果王昌龄还能多活几年,经历整个安史之乱,或许有更加出彩的诗歌。

可惜这一切都看不到了。

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的肉体,但王昌龄的诗歌却跨越了时间,如同永生花一样,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界里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