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

作者:劳动报
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

在哈萨克斯坦的广袤平原上,一排排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将无尽的风能转化成强劲的电能,为当地源源不断地带来清洁电力。这些绿色能源项目都由上海松江90后企业家南逸布局投资。截至目前,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已建成投运的新能源电站总规模380MW,可满足约60万户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

2021年4月,南逸又在上海创立寰泰储能,目前已成为世界钒液流电池领域技术领先、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头部企业。

“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这是同事对南逸的评价。在追风逐日中,南逸也在实现他的绿色能源梦。

投身绿色能源,共建“一带一路”

2015年,国家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全球能源结构也正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转变。从牛津大学毕业回国,南逸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创立了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5月,南逸带着3名工程师,踏上哈萨克斯坦大地,开启探索之旅。

去了以后,南逸发现,哈萨克斯坦在新能源领域几乎是全新的市场,当地没有大型新能源项目的先例,整个建设周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项目建设期间,他带领团队昼夜施工,在哈萨克斯坦一待就是半年,此间妻子怀孕也无暇顾及。

当地缺少新能源项目设计规范,南逸就带领团队一遍遍去磨合、去沟通。“我们不知道根据哪条标准来执行,当地政府不知道怎么审批,整个建设就是互相沟通、试探、学习和成就的过程。”南逸表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哈萨克斯坦Kapchagay100MWp光伏项目于2019年9月成功并网。“我们将努力成为中哈产能合作的促进者、文化的传播者、友谊的增进者。”这是南逸在并网仪式上的致辞,而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磨炼企业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

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大规模风力和光伏电站,南逸带领团队不断磨炼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在哈投资期间,寰泰能源带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达42亿元;在原有中国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公司转化了《GB50797-2012光伏电站设计规范》等近10个技术标准,带动相关工程技术规程、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

此外,项目建设及运维期间,公司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高峰时期多达近3000个,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新能源电力工程师,极大提升了当地新能源电力技术水平。

如今,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共持有新能源项目规模共计800MW:其中8个项目入选“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已建成投运的新能源电站总规模380MW,可满足约60万户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

2023年10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寰泰能源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500MW风电项目购电协议(PPA)。根据协议,寰泰能源不仅将建设中亚地区首个山地风电站,双方还将以人民币进行计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南逸说:“通过使用人民币计价,不仅可以避免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降低成本,有利于向乌提供更具可负担的绿色电力;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中企出海对各细分行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瞄准储能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

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需求越发强烈。

2021年4月,南逸决定二次创业,在上海创立寰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业务。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它采用钒电池作为储能单元,通过液流电池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

寰泰储能实验室。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为突破钒电池储能的科技创新,南逸主导团队攻坚克难、自主研发电堆部件,不断优化工艺设计,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逐步进入钒电池前沿领域“无人区”。团队还在高纯钒、电解液生产技术及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上不断精益求精,推动钒电池储能技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如今,寰泰储能已成为世界钒液流电池领域技术领先、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头部企业。创立至今短短3年,企业已在电堆开发、系统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膜研发、电解液制备等科技创新领域具备了竞争优势。截至目前,寰泰储能获批专利(含在审)共计99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2023年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产品获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发展绿色生产力,产业支撑是基石。为了在产业链布局上多点发力,寰泰储能投资建立了长三角研发中心、嘉兴示范工厂、酒泉制造工厂、瓜州电解液深加工、五一山钒矿开采。这条总投资100亿元的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将为钒电池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寰泰储能的钒电池产品和储能系统已在嘉善、温州、瓜州、酒泉等地有了较好的示范应用案例。这家科创企业在储能市场上广受关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南逸也有着自己的目标:向“新”而行、向“绿”生长,把“新能源+高效储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走稳走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头图为南逸在介绍钒电池储能最新技术。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