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轻一代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

作者:被化名为黄波

有的人特别是部分老年人对年轻人看不惯,认为他们都是娇生惯养、不愿吃苦、对国家大事不关心、自私自利、自我意识太强,感觉和他们说不到一块去。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如果你让我们这些六零后们问问自己的父辈,他们对我们差不多也是这样的评价。这在心理学上是有大量的研究作为背景的,很多心理学家对世界各国的老年人都做过类似的问卷调查,普遍的结果是老一辈人对年轻人不认同,认为与自己年轻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年轻人身上毛病多多。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人的记忆其实是有选择性的,几乎所有人都会对自己认为有利于自己的内容记忆清晰,而对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事情选择遗忘,这可以说是所有人的通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所有的老一辈人都会对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进行美化式的回忆,然后以此为模版对年轻一代人品头论足,其实这些年轻人大概率是没有那么不堪。

今天我就想随便举一个例子,说说老一辈人的认知与事实之间的差异。

我想说说“公共意识”这个话题。

有不少老一辈人觉得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对外面的大事漠不关心。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年轻人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以及公共意识要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比方说,如果你观察在公共场合里,往往是我们这些老年人更喜欢大声喧哗、乱丢杂物,倒是我们身为八五后到Z世代的孩子们会对我们啧有烦言,不断提醒我们注意公共场合的形象。按说,我们这些人也是在八十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在孩子们面前还是免不了被责怪。再比如说,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和伙伴们组织了一个志愿者组织,以“洁净地球,志愿彩虹”为口号,每个周末深入社区和一些公共场所清理垃圾,同时开展公益环保活动,目前这支队伍已经连续开展了400多周、总计500多场活动,他们的活动完全是志愿性质的,体现的正是队公共事务身体力行的真正关心,要比我们当年口号喊得震天响,没事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强得多。还有现在很多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其主体也是年轻人。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与老一辈相比,年轻一代在公共意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不仅更加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还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还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还是在匮乏社会当中,任何一点社会资源你如果不去削尖了脑袋去抢,大概率会被别人夺走,这也就养成了我们中的很多人只要在没有监督的环境下就会不顾社会秩序,能加塞就加塞,能大声嚷嚷着争抢就会大声喧哗。而且,“公共”的意识也没有这么强,恨不得只要有一块公共的空地就自己圈起来做菜园,至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相当一批人真不太将其当回事。至于说到参与公共事务,这种意识更是少得可怜。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年代,社会还没有真正发育出让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载体和平台,差不多所有的事情都是政府和单位安排好的,你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基本上没有发言权,更谈不上参与治理了。这也导致我们这一代人面对身边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多地只能停留在发牢骚的层面,真正需要自己出面解决的时候都躲在别人身后,都希望由别人出头,然后自己沾光。

而到了我们的下一辈,他们已经出生在起飞社会或者丰裕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得他们不用再像父辈那样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对于日常排队等公共秩序他们从小就在内心中接受,变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对于公共环境的维护也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要远远高于我们这一代人,这主要得益于他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当中已经包含了公民权利等新的理念,再加之这一代人总体上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所以对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他们一般的态度是:“敢出头,不惯着”。

其次,是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和平台增多了。在我们那一代人那里,获取信息的形式除了传统媒体就是口耳相传,这样的后果有二,一是对社会问题了解得很少,对公共事务不敏感;二是沟通渠道不畅,实际上根本无法形成真正的公共舆论,由于无法形成公共舆论,所以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只能是私下里聊天发牢骚。再加上那个年代的单位体制下生存方式,使得你即使有一点想法也不敢公开讲出来,否则在单位里就没法混了。所有这些,都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比我们更老的那一批人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了解程度和参与意愿都大打折扣,最终影响了自身公共意识到养成。

而现在的年轻人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在网络社会里充分享受到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强的优势,一方面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社会信息,了解国内外的动态,从而有可能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看待遇到的公共议题。另一方面,网络又把人迅速而有效地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展示自我、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平台,甚至能够成为影响公共舆论形成的发酵地。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年轻一代人变得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公共事务,并且在参与公共事务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公共意识。

第三,是社会环境的变迁。相较于我们那一代人,如今的社会环境要更加宽松和包容,这使得年轻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不要小看这种多元化,这其实会带来全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多维度思考,年轻人也正是在这种多维度的思考当中学会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对公共事务找出最优解的渠道和方式。而这一过程的本身,既是培养公共意识的过程,也是形成积极向上和关注社会的良好心态的过程。

所以,我的结论是,我们这些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台上的主角是年轻人,对他们要少一点指责,多一分包容,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年轻一代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

年轻一代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