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薪火相传,赓续西南剧展荣光

作者:桂林生活网
薪火相传,赓续西南剧展荣光

  “恍覩冠裳王会篇,西南坛坫莽云烟。若从人物分忠佞,已见潮流撼地天。青史雌黄期不朽,红妆歌舞问谁贤。移风易俗由来事,题句空惭彩笔研。”

  1944年5月,为期3个月的西南剧展落下帷幕。如同暗夜里的一盏灯火,西南剧展让人们受到空前的鼓舞,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的滚滚洪流中。桂林也因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盛会载入了中国戏剧史册。

  时至今日,仍有人孜孜不倦地挖掘西南剧展相关史料,《旧家》《秋声赋》等剧目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搬上舞台。如今活跃在台上的一张张年轻面孔,好像提示着我们西南剧展从未走远,80年前先辈们在此埋下的戏剧火种也从未熄灭。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22年,怀着对西南剧展的崇高敬意,桂林市人民政府与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桂林艺术节横空出世。如同多年前那样,桂林这座城市再度因戏剧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涌入剧场、戏院,与台上人“共悲欢”,在方寸之间体味人间百态。

  赓续精神,守正创新。桂林这座戏剧之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薪火相传,赓续西南剧展荣光

  ▲第二届桂林艺术节期间上演的《梁祝》剧照。记者何平江 摄

  戏剧城的强势回归

  “……我们的民族正于长夜前行,亟需文化之光,照亮族人前行之路。”

  “明白了吧,这座剧场是灯。”

  “那我们是——”

  “点灯人!”

  2022年12月11日晚,广西省立艺术馆内座无虚席。许多双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上方三座浮雕小人来到舞台中央,以偶戏的形式说出上面的对白,让台下的观众一下就湿了眼眶。

  1944年2月,西南剧展在桂林拉开帷幕。当时中国半数有影响力的戏剧团体云集在此,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连演3个月、170场演出、超过10万人次看戏,火热的戏剧种子就此在甲天下的山水间埋下。

  赓续西南剧展精神,谱写戏剧之城荣光。2022年12月,桂林市人民政府与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举办首届桂林艺术节,9天内上演29个邀请剧目、128场精彩演出,舞台上、山水间、街巷里、岩洞中处处皆有舞台。当代知名戏剧导演来了,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艺术团体来了,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闻风而至……桂林,时隔多年再度因“戏”成为焦点。

  “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创始人为李叔同、欧阳予倩、曾孝谷,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戏剧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1944年,广西省立艺术馆在首任馆长欧阳予倩的主持下落成,它也是中国第一座专业话剧剧场。

  在首届桂林艺术节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李龙吟携剧《寻找春柳社》而来。“得知《寻找春柳社》是在广西省立艺术馆上演,我当即明白这场演出意义重大。我来到桂林后,脑海里一直浮现1944年欧阳予倩、田汉等老一辈艺术家在这举办的‘西南剧展’,那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盛举。作为戏剧人,我希望桂林艺术节能重振雄风,西南需要一个戏剧大本营!”李龙吟说。

  “在桂林举办艺术节之前,从来没有某一段时间与1944年西南剧展的历史如此亲切贴近,如此直接地与西南剧展的前辈们‘沟通联系’。”参加了首届桂林艺术节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刘杏林由衷地感叹。

  2023年10月,第二届桂林艺术节如期而至。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瑞典、日本、新西兰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携33部剧目,以天为幕、以地为台、以山为景、以水为镜,连续十日上演好戏。

  两届桂林艺术节搅动了桂林城,也将这座城市蓄积已久的文化力量彻底释放了出来。一时间,看戏、谈戏、追戏成热点,戏剧之城穿越时空,强势归来。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1944年3月1日至3月17日,西南剧展戏剧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戏剧工作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话剧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还就“如何创造民族歌剧”“改革旧剧”“戏剧运动路线”等开展了深入探讨。欧阳予倩“让各地(戏剧)工作者面对面、心贴心、检讨观摩,以求进步”的初衷得以实现。

  多年后,来自国内外的戏剧工作者借助两届桂林艺术节,共聚一堂,同样围绕戏剧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探讨。“世界戏剧教育联盟校长论坛”“青年艺术人才发展论坛”“戏剧节与西南剧展”……戏剧工作者们以精彩的发言、多元化的见解,赓续西南剧展的精神,传递守正创新的精神。

  在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年轻的学生演员们正在上演欧阳予倩的《旧家》。望道话剧社成立于2014年,牵头成立话剧社的,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黄伟林介绍说,从2012年开始,他便投入抗战桂林文化城研究工作中,在大量阅读史料后,他注意到两广的大学是西南剧展的重要参与者,因此萌生了组建话剧社重排当年经典剧目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经过师生多年的培育,“新西南剧展”如今已成为广西师范大学代表性的大学戏剧文化品牌。

  “我当时的愿望不仅仅是想演一台戏,而是想用一批话剧来呈现一个活态的桂林文化城。多年来,我们整合了大学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多学科力量,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以青春激活历史,以学术引领风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展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黄伟林说。

  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同时推出了《秋声赋》《桃花扇》《旧家》3台大戏,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当时的国务院参事、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会长蔺永钧称赞是“小舞台,大作品;小舞台,大成果;小舞台,大意义”。随后,广西师范大学师生还将3台复排的大戏带到了广西省立艺术馆的舞台上,真正实现了“在历史落幕的地方重新出发”。

  山水有魂,桂林有戏。80年前的西南剧展除了话剧,亦上演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由桂剧学校带来的桂剧《人面桃花》得到了一致好评。

  如今,在广西省立艺术馆的舞台上,《人面桃花》仍在持续上演。

  “虽然这里的物理空间很小,但是它的精神空间很大。”站在修缮一新的剧场里,桂戏国家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张树萍感慨万千,“过去,演戏是为了谋生。欧阳予倩告诉我们,演戏能够救国。如今,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上,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做才能不辜负前辈对我们的期望。”

  张树萍介绍说,为传承和赓续西南剧展的精神,近年来,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与青年戏曲导演李卓群主创团队用了5年时间,打磨出了文化精品“桂林有戏”,将桂戏、彩调、文场、弹词等桂林地方戏集中在一个舞台上展示,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到目前,“桂林有戏”已经累计上演300余场。每次上演,戏票都被一抢而空。

  “桂林的地方戏曲孕育在山水之中,与山水交相辉映。我们创作‘桂林有戏’就是想告诉大家,山水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演绎着人生的百态,传递着我们对这方水土的无限热爱。”张树萍说。

  八秩荣光再续华章

  今年,适逢西南剧展80周年。白驹过隙,光阴弹指一挥间。尽管西南剧展早已落幕,但其自带的澎湃之力却纵贯历史长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2月15日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八秩荣光 薪火相传——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文艺晚会”在广西省立艺术馆隆重上演。情景剧《可爱的桂林》、取材于真实历史情节的桂剧《壮绝神州戏剧兵》、由百余位中老年歌者与百余名桂林中学学生共同带来的《黄河大合唱》等精彩节目,让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江西、四川、广东等西南地区的优秀戏曲演员还带来了精彩的地方戏曲展演。这幢承载着无数戏剧人的梦想、饱经战火考验的传奇的红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曾经的硝烟散去,不褪色的是铭记。当号角再次响起,毅然地追寻着你的足迹。是力量,汇聚洪流不可挡;是战斗,曲作刀,笔作枪;是信仰,镌刻在山崖石壁;是使命,定格在无极高光……崛起是你的赓续,是华夏血脉的流淌。当号角在天地间回响,再聚起时代的力量!”当纪念主题曲《力量》唱响后,当晚的气氛被推至高潮。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周子喻,曲作者是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一级作曲颜宾(小苹果)。早在多年前,二人就萌生了为西南剧展、为广西省立艺术馆写歌的想法。

  “《力量》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我现在身处的这栋神圣的建筑。广西省立艺术馆对戏剧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更代表着一份深沉的责任。无论是在80年前,还是在今天,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牢记使命,在创作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而接续奋斗。”周子喻说。

  八秩荣光,再续华章。从4月20日开始,我市又将迎来一场戏剧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将在我市拉开帷幕。全国各地优秀剧团和优秀剧目再一次在山水间吹响“集结号”。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所言:“今天,我们在西南剧展的举办地广西举办纪念活动,既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广大戏剧工作者在西南剧展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关注现实的责任担当,也是对广大戏剧工作者的一次全新集结,将激励大家在艺术上践行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展示新时代戏剧人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