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作者:栗頿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文 | 栗頿

编辑 | 栗頿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正式确立是在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

科举考试有不同等级,院试是最初级的考试,通过这被称为生员、秀才或者童生,成绩优异的可以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成为廪生。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院试通过的可以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通过者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接下来就是会试,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通过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探花,从科举考试的等级来看,状元应该在探花之上,但是中了探花的人却比状元还要高兴,这是什么道理呢?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探花郎

“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最初并非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而是一种与登第名次无关的戏称。

唐朝时,新科进士放榜在春季,正值长安杏花盛开之际。为了庆祝中第,新科进士会举办一场名为“杏园宴”的游园盛会。

在这场宴会中,会选择两名年轻英俊的进士作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因此这两人被称为“探花郎”。由此可见,唐朝的“探花”仅指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这一称呼在五代和北宋时期出现较少,因为当时的都城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的设立。

关于“探花”何时开始被用作进士第三名的代称,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根据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榜眼、探花分别专指殿试的第一、二、三名,这一用法才最终成为定制。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颜值即正义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被视为士人最高的追求。从汉代的“举孝廉”到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都是对这一追求的具体体现。

然而,“举孝廉”制度到了汉末两晋时期,由于士族大家操纵朝政,逐渐演变为基于家族关系的选拔方式,失去了选拔贤才的初衷。

隋朝在经历了南北朝的动荡后,为了实现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开创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通过考试的形式,让所有阶层的读书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的选拔,理论上实现了不论出身贵贱的公平竞争。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至清光绪帝,历经一千三百年,尽管王朝更替,科举制度本身却变化甚微。科举从低至高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既是对学子们真实水平的考察,也是为了让皇帝相面,以便未来君臣相见时不至于尴尬。

人皆有爱美之心,皇帝亦然。历史上有记载,如钟馗因相貌丑陋,在贞观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受到唐太宗的排斥,最终悲剧收场。

然而,这样极端的例子并不多见。一方面,即使高中状元,也需要从基层做起,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再见到皇帝;另一方面,既然目标是“货卖帝王家”,考生们自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会因为未能成为状元而走极端。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当一切尘埃落定,状元虽技压群雄,但探花却因其颜值高而更受瞩目。探花在文采或运气上可能略逊状元,但相貌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本,皇帝让探花在庆典活动中先出场,以其颜值和才艺作为引子,为状元的出场造势。然而,王公大臣们往往被探花的风采所吸引,等到状元出场时,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对状元的印象反而不如探花深刻。

由于状元、榜眼、探花都会被分配到翰林院,探花在日后的仕途中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地位提升

在封建王朝体系中,状元虽是当科考试的桂冠,但要位极人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翰林院,作为文士荟萃之地,主要职责是编修史书和处理文书,与政治核心相距甚远,无实质权力。若非皇帝特别青睐,状元很可能就此默默无闻。

因此,状元们往往需要一位引路人,这可能是他们的恩师、族人,或是通过婚姻结成的姻亲。尽管状元才华横溢,但一旦工作分配完毕,探花的优势便开始显现。探花以俊美的外貌获得皇帝的认可,文采与状元不相上下,成为王公贵族嫁女的首选。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一旦探花成为某位王公贵族的乘龙快婿,其仕途之路将比普通状元更为顺畅。这些王公贵族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女婿在朝堂上谋取职位,既壮大了自家势力,也为女儿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养老险”。

随着时间的流逝,状元的光环被新一届的状元所取代,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个人的实力和功绩。这时,探花通过婚姻关系获得的社会资本和机遇,往往使其在官场上获得更快的晋升和更大的成功。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探花郎蒯居林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才华横溢的探花郎,名叫蒯居林。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风度翩翩,是众多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

然而,蒯居林的心早已被一位名叫朱九真的女子所俘获。朱九真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却拥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聪慧过人的头脑。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两人的相遇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命运交响曲。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蒯居林在书院的桃花林中偶遇了正在独自吟诗的朱九真。她的诗句清新脱俗,字字珠玑,让蒯居林不禁为之驻足聆听。那一刻,他被朱九真的才华深深吸引,心中暗生情愫。

随着时间的推移,蒯居林与朱九真的交往愈发频繁。他们一同赏月、对弈、讨论诗词,彼此间的默契与情感日益加深。朱九真的智慧和独立,让蒯居林更加敬佩。而朱九真也被蒯居林的才情和真挚所打动,两人之间的情感如同细水长流,渐入佳境。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的爱情故事遭遇了来自外界的重重阻碍。朱九真的家境并不显赫,与蒯居林的门第相差悬殊,这让两人的感情遭到了蒯居林家族的强烈反对。

面对家族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蒯居林与朱九真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但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让两颗心紧紧相连,无论风雨兼程。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蒯居林不顾家族的反对,坚持自己的选择,誓要与朱九真共度此生。经过一番波折,两人终于克服了所有障碍,赢得了家人和社会的理解与祝福。

蒯居林与朱九真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他们的爱情证明了,真爱无需门当户对,只凭心意相通;无需金银财宝,只需彼此坚守。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跨越一切障碍,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结语

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虽然科举考试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机会,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但是科举考试还是有一定弊端的,《范进中举》就反映了这一弊端。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其著作《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情节,多次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文中。

这个故事讲的是主人公范进成功中举,但由于过度激动而精神失常。范进中举这一故事情节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古代中了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