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龙倒板,来自顶级器宗的绝地反击

作者:黑马聊乒乓

马龙:大声说,谁才是真正的器宗?! —是为题记。

WTT仁川冠军赛,男单半决赛,马龙对阵梁靖崑。前两局龙队0:2落后,第三局开始,他开始“骚操作”:本来是正手打黑色的蓝国狂,反手打红色的橙国狂;现在调换过来,正手用红色的,反手用黑色的。

马龙倒板,来自顶级器宗的绝地反击

一开始大胖估计觉得龙队这是不是自暴自弃了,一下子又把龙队打了个7:0。龙队也就只想试一试?然后龙队追到4:7,大胖有点乱,叫了个暂停。暂停期间,越想越不对劲:龙队这招倒板,好像玩真的,节奏对不上啊,我有点慌。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龙队凭借“倒板”过来用,这个骚操作连扳三局,3:2领先。但接下来,大胖缓过来了,最终4:3赢了龙队。

如果龙队最终获胜,而且他平时还有看百度贴吧或者“黑马聊乒乓”,那他可以大声喊出:我才是真正的器宗!当然啦,即便最后输了,也不妨碍这个骚操作称得上顶级器宗对器材使用的顶级理解。

马龙倒板,来自顶级器宗的绝地反击

那么,关于这个骚操作,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解读呢?

首先,得讲讲马龙的胶皮究竟是啥硬度吧

正手NEO蓝海绵国狂42度2.1mm,反手NEO橙海绵国狂38度2.1mm。

之前反手用的是37度,现在用到38。打现在这个球,硬度的提升是难免的。从Tenergy到Dignics的问世,其中一个点也是提高硬度。这次比赛还有另外一位大咖的胶皮有重大变化。咱们明天说。

也就是说,马龙本来正手打42度,反手38度。倒板过来了,就是正手38度,反手42度。

马龙倒板,来自顶级器宗的绝地反击

正手38度,够用吗?

本地之前有2000分高手,打狂飚龙5的,贴蓝省和狂飚8。但嫌蓝省得灌胶麻烦,狂飚8品控不行,黑马君就推荐了狂飚8-80。我觉得它贴正手没问题,只要板子支撑力或形变够充足,而且你是喜欢主动发力的。最后效果证明也真的挺好。

还有一位高手贴了NEO狂三 38度,其实看起来还可以。连续性很不错,但当海绵度数低的时候,如果是外套,还好些,因为弹性比较好,容易加速;如果是狂飚3,弹性相对差些,你得主要靠自己发力。如果你能持续发力,那还行。但你需要靠不断的主动发力去提升质量,所以一般不太建议。如果底板够硬弹,稍微好些。

同样是38度,NEO狂三不如狂飚8-80弹。

虽然马龙赢的三局,看起来正手38度是可以的。但还要辩证看待。其一,灌了油,而且不只一遍。其二,他的发力水平肯定比我们高太多。其三,要出质量,得多发力,持续下去,会很累。

马龙倒板的初衷是什么?

第二局最后一个球,两个人来回几板,回到马龙的反手,他防过去下网了。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反手的海绵太软,支撑不住大胖的来球,扛不住了,所以想倒板了?有这个可能。

正手变成38度,反手变成42度。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反手更硬了,更耐扛,同时加强了借力中加力的质量;加硬的海绵更容易提高旋转质量。正手更软了,在台内搓控时,更好控低弧线。拉半出台球时,更容易拉出节奏变化;同时,因为海绵更容易透了,自己其实正手是能更好地提速的。

弊端是什么?

因为正手软了,拉出来的绝对质量其实是下降的。一速不会下降,但是你拉过来的球的二跳和压迫感是不如高硬度海绵的。你拉过来,对手只要退后一步,是更容易反拉的。除非你拉得足够快······

马龙倒板,来自顶级器宗的绝地反击

(龙队的手板)

马龙的倒板,还需要什么条件支撑?

首先,他平时肯定这样玩过,不然不会出此奇招。但即便玩过,第三局开头,被干7:0,说明自己也是要适应和调节的。

其实,黑马君在比赛中也试过几板。当时,反手贴T80,正手贴T05。那天潮湿,05有些打滑。一般来说,更软的套胶,在潮湿的天气里更容易拉球,所以我就改成反手T05、正手T80。但也就打了几个球就换回来了。

马龙这个倒板,有起到作用,还得一个条件。就是正反手的胶皮硬度差得比较远,这样才能有所变化。如果是反手42度,正手41度,这样正手不但不会觉得透,还会觉得出球很拖沓,拉不出质量。但是反手42度,正手38度,就感觉正手明显好透,好提速了。

正反手的软硬必须差得比较远,才有效。

会有后来者效仿吗?

当然,肯定有。比如下一场陈梦对王曼昱的女单半决赛,陈梦就学习了。事实证明,效果不太行。看来这花活,陈梦没经验。

历史上,这类型的倒板其实有。最明显的是,杀高球,正反手调换过来。

国外选手学龙队这个倒板的,基本上就不太可能了。因为很多选手的正反手胶皮是一样的。当然,如果你原来反手D05、正手D09c,然后比赛中突然想加强下反手的旋转变化,改过来反手D09c正手D05,那也是可以的。

马龙可能做得更“绝”吗?

后来明显大胖心定了。送你正手,也不一定拉死我;你反手胶皮硬了,但我自己反手实力更厚实啊。

如果在决胜局,龙队再次倒板,正手又打回42度的蓝国狂,反手回到38度的橙国狂,再打一回心理战。也许还能有奇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