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86旅铁板一块,连刘伯承都羡慕:这个陈赓,还是不是129师的人?

作者:史晓生

抗战时期,若问我军哪支部队是最能打的,相信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要问哪支部队是最招日军恨的,那答案绝对是八路军129师的386旅。

386旅,前身是红4军的三十一军,在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首任旅长为陈赓,参谋长则为李聚奎,正是因为有了陈赓这样的传奇人物领衔,386旅自成立之日,就注定了未来的不平凡。

先说战绩,386旅的战绩有多辉煌呢?这么说吧,日军对八路军的这支部队,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以至于在坦克上用汉字特意写下了“专打386旅”这样的话。

有人会说,这不是电视剧《亮剑》中的情节嘛?实际上,在抗战期间,日军的的确确这么做过,当时的日军,几乎要被陈赓率领的386旅给折磨疯了。

386旅铁板一块,连刘伯承都羡慕:这个陈赓,还是不是129师的人?

1937年8月,386旅完成改编,随后在当年10月,386旅就以三战三捷的漂亮战绩从而扬名于我军。

第一战,是发生在山西平定县的七亘村伏击战,当年9月下旬,因日军大举向山西进攻,且国军未能完成阻击任务,导致日军逼近山西的东门户娘子关,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命令129师师长刘伯承,由129师负责阻敌西进并寻机歼敌,经过刘伯承对附近地形的亲自侦查,最终决定,在平定县七亘村展开一场伏击战。

之所以选择七亘村打伏击,是因为这里实在是一个无比理想的伏击之地。

七亘村的地形,属于那种典型的山西农村面貌,尤为关键的是,村子附近的道路宽度不足两米,因此就限制了大部队通行时的速度,另外,村子主路的两侧,南边是高约10米的土坎,北边则是几十米的山沟沟,这种地形只要布置得当,绝对能给敌人造成大麻烦。

与此同时,刘伯承还得知,日军的一个大约有1000余人的师团,已经朝着七亘村而来,按照日军的速度,次日必将经过这里,更重要的,是这支日军押送了不少辎重物资。

所以,在综合考虑之后,刘伯承决定就在七亘村动手,并把任务交给了386旅旅长陈赓。

接到任务之后,陈赓命386旅772团3营提前埋伏在七亘村附近,做好了一切充分准备,到了10月26日拂晓,日军缓缓出现,此时亲临一线的陈赓告诉战士们沉住气,放敌人先头部队通过,以免打草惊蛇。

等到日军的先头部队通过之后,陈赓见时机成熟,当即一声令下:“给我打”。

一时间,战士们一个个如猛虎一般对着敌人发起了攻击,由于突遭袭击,加上道路狭窄,导致日军一时半会根本发挥不出火力,最终只能是狼狈逃窜。

此战,772团3营仅用10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毙敌3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的战果,但这仅仅是开始,在一天后,陈赓又带着部队,上演了一幕出奇制胜。

在10月26日的战斗结束后,按照兵法的常理来讲,是应当“用兵不复”的,意思就是,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招数,不能连续使用两次,因为敌人吃了一次亏之后,就基本不可能再次上当。

但作为有着“军神”美誉的刘伯承,自然不会墨守陈规,他就想,既然很多人都明白“用兵不复”是作战常理,那若是再一次在七亘村设伏,估计日军也预料不到,所以,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刘伯承决定让陈赓出一次“险招”。

而在听到刘伯承交代的任务是再次设伏于七亘村后,陈赓极力支持,就这样,针对日军的第二次伏击战,即将上演。

386旅铁板一块,连刘伯承都羡慕:这个陈赓,还是不是129师的人?

1937年10月27日,日军派出小股部队,一边收敛头一日被我军击毙的士兵尸体,一边趁机观察我军动向,而为了迷惑日军,刘伯承先命一部分部队佯装离开,同时暗中命令陈赓率772团3营设伏,果然,日军上了当。

很快,日军的大部队开进七亘村,而这一次,陈赓决定“捞一笔大的”,他特意交代,让日军的骑兵部队乃至辎重部队都进入包围圈后方才发动攻击,最终,由于日军万万没想到这里还埋伏有八路军,又一次损失惨重。

七亘村伏击战,放在整个抗战时期,并不算是一场大战役,但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斗,一来,这是发生在抗战初期,而我军利用战术取得了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民全军的士气,二来,由于连续两次的成功伏击,使得敌人不敢继续冒进,这就牵制了了敌人的行动。

在此之后,386旅在陈赓的率领下,又先后在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中分别取得辉煌战果,陈赓妙计频出,什么“引蛇出洞”、“口袋阵”打的日军叫苦不迭,而这三战下来,386旅的名声响彻我军,同时,也让频频吃苦头的日军恨疯了386旅。

尤其是在经历了1938年香城固战斗后,日军更是对陈赓的386旅恨之入骨,此战在陈赓的指挥下,仅付出了伤亡50人的代价,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胜利。

386旅铁板一块,连刘伯承都羡慕:这个陈赓,还是不是129师的人?

辉煌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来看看当时几个大人物对此战的评价。

先是刘伯承,他就高度赞扬香城固战斗是“平原模范伏击战”,要知道,刘伯承刘帅那可是“军神”级别的人物,能让他有此评价,足以说明香城固战斗的胜利意义有多重大。

除了刘帅之外,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和卫立煌也分别高度赞扬了香城固战斗。

朱总司令玉阶:刘师陈旅努力杀敌,斩获颇重,殊堪嘉许。---蒋介石

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电敬悉,刘师陈旅聚歼威县南犯之敌,并多俘获,至深欢慰。---卫立煌

也正是因为386旅实在太能打,日军便记住了这支队伍,并铁了心要歼灭386旅,不仅在装甲车上、坦克上挂满“专打386旅”的标语。

同时,日军每到一处,就马上让汉奸、翻译到处问询:“这里有没有386旅的人?”、“陈赓的386旅在哪?”,如果一打听没有,那么马上就调头开走,就算当地有其他抗日武装,也不愿多做停留,铁了心要与陈赓决一死战。

包括386旅的老兵,也有过这样的回忆,他们说自打香城固伏击战之后,只要他们每到一处宿营,那么在第二天,宿营地的上空,就几乎没有例外的出现日本飞机,对着386旅的宿营地就是狂轰滥炸。

当然,在陈赓的指挥下,日军往往是扑了一场空。386旅靠着不定宿营以及机动转移,使得日军部队没有一次抓到过386旅。

如果仅仅是打仗厉害,尚不能显示出陈赓的传奇,他另一个特点,就是聪明主意多。

靠着这个本领,陈赓带着386旅在1939年不仅粉碎了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夏季"扫荡"的作战,同时还在太岳山站住了脚,并且建立了太岳根据地。

这还不算完,不久之后,太岳根据地发展为太岳军区,而陈赓也摇身一变,从旅长升级为军区司令员。

在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后,陈赓带着部队开始了快速发展,从最早的所辖仅有一个军分区,麾下只有386旅和决死第1队,最终发展为4个军分区外加10个团共计两万人的规模。

到了这个时候,陈赓所领导的太岳军区,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刘邓领导的晋察鲁豫军区战斗序列,而按照上级指示,太岳军区也成了太岳纵队。

手底下有兵又有将,陈赓更是将什么叫做传奇上演的淋漓尽致,不仅与阎锡山、胡宗南联手的中央军恶斗数年且占据上风,又在上党战役中大获全胜,成功俘获晋绥军高达14000余人,占我军在上党战役中俘敌总数的一半。

更神奇的是,这被俘的14000余人,通过太岳纵队巧妙的教育,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选择加入我军,成为了陈赓的部下。

而在上党战役结束的一年后,也就是1946年,被胡宗南捂着藏着当宝贝一样的嫡系精锐整编第1师1旅,也就是那个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军部队,刚出山就遇到了陈赓,结果自然不是陈赓的对手,就连创建这个“天下第一旅”的中将旅长黄至诚也成为了我军俘虏。

此战,即临浮战役,而在战后,为表彰陈赓的卓越军事才能,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了《关于陈赓纵队作战胜利通报》,另外,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了《向太岳纵队致敬》的社论,对此次战役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赞此战的胜利,是与中原部队胜利突围、苏中七战七捷等齐名的光辉胜利。

386旅铁板一块,连刘伯承都羡慕:这个陈赓,还是不是129师的人?

接连的胜利,让太岳纵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1947年,太岳纵队已经成为拥兵9万有余的陈谢兵团,而这九万余人的前身,仅仅是一个386旅,能走到这一步,陈赓在其中功不可没。

此外,陈赓驾驭部下的本领,可以说在我军中属于几乎无人能及的存在。

当初在386旅初建不久时,刘邓首长曾抽调772团去别处执行作战任务,按照一般惯例,在作战任务执行完成后,会举行庆功宴,但772团仿佛是着急赶着约会一样,急火火的打完仗,庆功宴上饭都不愿多吃几口,马上就告别大家离开,就算是冒着夜色也得走。

问他们这么着急干嘛去?他们就回答,回386旅去。

而当时的386旅内部,团结的就像是铁板一块,团与团之间,战士与战士之间,个个亲密的就像是新婚小夫妻一样,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就连刘、邓二位首长看了之后,都羡慕不已,不由“酸溜溜”的感叹:“这个陈赓,他的386旅,还是不是129师的人了?”

并且,陈赓执掌386旅时,全旅上下,几乎从来没有过因为桀骜不驯给陈赓造成麻烦。

别人不说,单说以火爆脾气著称的许世友,在担任386旅副旅长期间,从来就没有给陈赓撂过橛子。

类似的还有王近山,他是众多“亮剑迷”眼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而他在386旅担任772团副团长期间,表现的就如同李云龙一样,对陈赓那是又敬又怕。

能让这两位心甘情愿的服服帖帖,足见陈赓的驾驭部下的本事有多高。

而陈赓本人一生的经历,那更是用传奇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年轻时经过黄埔,期间还救过蒋介石的命,后来参加南昌起义,又进了中央特科当特工,在被蒋介石抓捕后,面对其威逼利诱以及试图感化坚决不从。

到了新中国成立,陈赓又带着4兵团挥师大西南,紧接着又马不停蹄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回国后又一手建立了哈军工。

可以说,陈赓的一生经历,是近代历史的缩影,而在经历了无数战斗之后,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幽默风趣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

曾经在1943年,毛主席正在台上作报告,就在大家都认真做笔记之际,陈赓却站起来向毛主席走了过去,等他走到台前,在众目睽睽的目光中,他端起毛主席的大茶缸一饮而尽,完事儿还向毛主席敬了个军礼。说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喝。

这种真性情,把毛主席都给逗笑了。

真性情之下,则是陈赓特有的“人情味儿”,他在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后,开始变得更加惜兵,曾经他他本人都说过,在很早以前,自己是那种看到敌人猛打猛冲,甚至会拎着大刀机枪亲自上阵的主儿。

但在长征期间,在亲眼看到了一个红小鬼牺牲在自己面前后,让他指挥风格大变,变得不再打硬拼仗,而是尽可能的保住每一个战友和每一个部下。

到了他晚年病危之际,只要一说起牺牲的老战友和老部下,天生乐观派的他就会不能自己,临终前拖着病体还忙着给老部下和老战友开烈士证明,一旦有人劝他歇一歇他就悲愤骂道,“他们是愿意自己死的吗?”

1961年3月16日,陈赓病逝于上海,终年仅58岁,这个年纪,正是年富力强之龄,而陈赓之所以会这么早病逝,除了与他早年间所受的伤有关外,更多的就是在他乐观开朗的背后,是一颗对牺牲战友和爱人无比怀念以及无比痛苦的心,这种痛苦,无时无刻都在折磨着陈赓。

386旅铁板一块,连刘伯承都羡慕:这个陈赓,还是不是129师的人?

世人都羡慕手握千军万马的大将,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身上担负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理重担,他们指挥的每一个战士,也是人之子、人之夫和人之父,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面对战士们的倒下,他们如何不悲痛?所以,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和平的珍贵,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后人换来的和平,我们应当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