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钟少异:《孙子兵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02404-70(总第2693期)

作者:喜庆的阳光khq

感谢《孙子兵法》编辑部赐稿

原文载《孙子兵法》2024年第2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孙子兵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文 / 钟少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原研究员

我从事《孙子兵法》研究是从1996年调入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中国历代战略研究室开始的。我想谈谈在军科从事《孙子兵法》研究的历程和思考。

一、人才济济 薪火相传

1996年,我调入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中国历代战略研究室工作,吴如嵩先生从主任岗位上退下来,还在室里工作,是德高望重的导师。于汝波任主任、黄朴民任副主任,霍印章先生、皮明勇、刘庆、任力等都在室里工作,他们都是前辈老师。

那时候有一个好处,前人的很多看法、很多认识,吴老的以及吴老传承的,包括之前郭化若将军的一些认识,以及于主任、霍先生、黄朴民、皮明勇、刘庆、任力等的研究心得和学术观点,都能一起交流。当时室里有几个课题——“孙子兵法研究史”“孙子学文献提要”“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中国历代战略思想教程”等,做这些课题时也经常在一起讨论。他们都是真正有深入研究、有严谨学术规范和优良学风的学者,各有见地,也时常争论,这样的互相交流很有启发性。在这样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我开始了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然后就自己带研究生,先带硕士,接着带博士,二十多年来不停地给学生讲课。《孙子兵法》课程1996年由于主任牵头,吴主任不时讲讲重要专题,于主任、霍先生、黄朴民、皮明勇、刘庆、任力等分别讲各自专精的内容,后来过渡到刘庆、任力牵头。2013—2017年,由我牵头,室里几位年轻研究员一起讲大课。

二、关于《孙子兵法》结构的思考

我认为,第一篇《计篇》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总纲,在这一篇中,孙子对他将要讨论解决的两个主题——慎重周密地谋划战争和机动灵活地作战用兵,分别做了纲领性的阐述。

第二篇至第四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主要论述第一个主题,即战争的总体运筹和谋划问题,站在“国之大事”的高度,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根本基点,提出了一系列大战略思想。如《作战篇》的“兵贵胜,不贵久”思想;《谋攻篇》的“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伐谋伐交”思想;《形篇》的“先胜而后求战”“修道而保法”思想。为什么说这些思想是大战略思想呢?《作战篇》讲速战速决时,孙子说“兵久而国利者, 未之有也”,这显然是指影响国家整体利益的战争总体的速久问题,而不是具体战役、战斗层次的事情;《谋攻篇》讲“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伐谋伐交”等思想时,孙子说“必以全争于天下”,可见这是争于天下的大战略,尼克松用“不战而胜”作为书名来阐述他关于美苏冷战对抗的谋略,是理解对了;《形篇》讲“先胜”思想,强调要通过“修道保法”即通过政治和法制等方面的根本性手段来培植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从而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把握对手的衰败时机,出手战胜敌人,这同样是国家竞争国家对抗的大战略,而不是战役、战斗层面的做好战前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等。

我觉得《形篇》中的“先胜”思想最重要。孙子又把“先胜”称为“易胜”,因为你把国家和军队经营好了,成为强者,而对手经营不善,国家和军队衰败了,成为弱者,强弱悬殊,这时你把握时机出手,就能够很容易地战胜敌人,这就是“先胜”——“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易胜”——“善战者胜于易胜”。孙子打了一个比喻,“先胜”“易胜”就像“以镒称铢”。镒是二十四两,铢是二十四分之一两,在平衡称的一端放着二十四分之一两(铢),在另一端压上二十四两(镒),其结果可想而知。有了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那么你是“不失敌之败”果断出手快速战胜敌人,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迫敌屈服就范,主动权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可以说,“先胜”是“速胜”也是“全胜”的基础,没有“先胜”的实力基础,就没有速胜,更谈不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切都是虚无;有了“先胜”的实力基础,则一切皆有可能,如何选择完全主动。

后人曾拿孙子和孙膑做比较,说孙子“尚智”,孙膑“贵势”。孙子在《形篇》里却说“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因为这种胜利你看不出智慧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表现,他就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军队从根本上经营好了,等敌人衰败的时候,一出手就胜利得很容易。我读了《形篇》之后,对孙子最佩服的思想就是“先胜”“易胜”,“无智名、无勇功”之胜。

从《势篇》开始,进入第二个主题,即“兵者,诡道也”这一论断所指导下的作战用兵问题。在这一篇中,孙子首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作为本篇篇名的“势”(作战态势)。石头从山上滚下之所以难以阻挡,是因为借助了落差巨大的险峻山势;激流能够冲走石头,也是凭借落差形成强劲的冲击力。孙子认为,进行作战,也要使军队形成像高山之颠的石头、像悬崖峭壁上的急流那样一种险峻的态势,能够猛烈地发挥出它的全部能量。第二个概念是“节”(行动节奏)。雄鹰一击就能准确而有效地搏杀鸟兽,不仅靠高空俯冲的猛烈之势,更靠出击的迅疾速度、短促节奏。孙子认为,军队形成险峻的作战态势,凝聚起全部能量后,其出击也应像雄鹰捕食一样,迅疾而短促,在短时间内猛烈地爆发能量,使敌人来不及反应和躲避。

险峻的作战态势,短促的行动节奏。这就是孙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作战方法。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孙子又拿他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射击武器弩作比喻。他说:“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 节如发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作战态势异常险峻,他的行动节奏非常短促。这种作战态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弩,这种行动节奏就像扣动弩的扳机)

对于这个比喻,我们完全可以改用现代人更熟悉的枪械来表述:严峻的作战态势就像子弹上膛的枪,积聚起全部的能量;短促的行动节奏就像扣动枪的扳机,一触即发,瞬间致人死命。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当张满的弩或子弹上膛的枪指着你时,你会感到巨大的危险,这就是险峻的作战态势的威力;当扣动弩或枪的扳机时,只需要很微小的动作,箭矢或子弹立刻飞射而出,你避无可避,这就是短促的行动节奏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亲自给高级班讲授“战役法”,他专门选择《孙子兵法》 的《势篇》 作为“战役法”课程的指导教材。在授课中,他结合生活经验和作战实践,对孙子有关作战态势和行动节奏问题的论述作了生动讲述:

还有一种小飞鸟叫翠鸟(亦名钓鱼郎),绿色的羽毛,体长约十五厘米,头大、体小,有一个像钉子一样的尖尖的嘴。它在水面上飞行,发现水中有鱼,就将双翅夹拢,依靠全身的力量,自天而降,如利箭入水,直冲其鱼。有时还能捉得到比它自身还大的鱼。《势篇》中所讲的“其势险,其节短”,就像这个鸟,冲下来很猛(势险),时间却很短促(节短)一样。

在《势篇》中,孙子同时提出了极重要的一对范畴——“正”和“奇”。“正”,或者说“正兵”,指常规的或意料之中的作战方法;“奇”,或者说“奇兵”,指非常规的或出乎意料的作战方法。

刘伯承认为,以正规的作战方法进行战斗的,都可以叫做正兵。运用计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采取奇妙的办法作战的,都可以称为奇兵。

三、《孙子兵法》的精髓:奇正辩证思想

孙子的奇正思想充满辩证性。

首先,他认为用兵的奇和正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本来是一种常规的作战方法,但敌人认为你根本不可能采用这样的战法,而你却用了它,那它就是一种奇;反之,本来是一种非常规的战法,但如果敌人料到了你会使用它,那也就谈不上奇了。对于奇和正的这种互相转化,孙子称之为“奇正相生”。

其次,他认为作战方法的奇、正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理论上确实如此。任何一个时代的作战方法都是有限的,但运用时的奇、正变化可以是无限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是正,另一种情况下用可能就是奇;正变为奇,奇又变为正,循环往复,理论上确实没有终端。作战用兵,就是要利用作战方法的奇、正变化,不断地出奇制胜,这同样是可以没有止境的。所以孙子说:“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战法的出奇制胜要靠指挥员的创造力,任何人的智力都是有限的;而且,战争是对抗的艺术,任何一方的战法变化都会受到对方的制约。因此,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没有哪个天才将帅能够永远或不间断地出奇制胜,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孙子上述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战法奇、正变化的无穷可能性,引导、激励指挥员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追求出奇制胜,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刘伯承认为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这样的观念促使他在战争实践中总是努力寻求出奇制胜的办法。1937年10月,他指挥八路军第129师在太行山区与侵华日军作战,先在山西省平定县的七亘村伏击歼灭了日军辎重部队,仅两天后又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日军根据“用兵不复”的常规,以为八路军不会再在这里伏击,结果再次被歼。刘伯承准确地抓住了日军的心理,因而成功地用重复的办法实现了出奇制胜。

四、《孙子兵法》的核心:兵者国之大事与兵者诡道

学习《孙子兵法》,把握住《计篇》中的两个判断句很关键:“兵者,国之大事也”和“兵者,诡道也”。

在全书开卷的《计篇》中,孙子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著名论断——“兵者,国之大事也”。紧接着他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道、天、地、将、法。这五大因素又表现为七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这些方面的综合情况决定的,而不是单单取决于军事力量。因此他主张,一个国家在进行战争之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这些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和计算,以判断胜负的情势,然后再作出慎重的决策。为此,他特别提出了“庙算” 的概念。“庙”指古代帝王议政的朝堂,“算”即计算。所谓“庙算”——朝堂上的计算,就是指国家高层的战略分析和评估。孙子认为,一个国家投入战争之前,统治者必须先进行这样的战略评估,在此基础上慎重进行决策,这就是“未战先算”。这些内容都属于战争运筹和战争谋划。孙子的思想,就是要从“国之大事”的高度,对战争进行总体运筹和谋划。紧接“兵者,诡道也”的论断,孙子列举了作战用兵的12种具体方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最后,孙子把这些方法总括为一个原则——“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内容都属于作战问题的范畴。与论述“兵者,国之大事”时的宏大战略视野和理智审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了极其机动灵活的作战指导思想。

我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诡道也”两个著名论断是全书的核心。由第一个论断出发,孙子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强调“未战先算”的原则;由第二个论断出发,他列举作战用兵的若干具体方法,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前者属于战争运筹和战争谋划,后者属于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这两个方面正是《孙子兵法》这部书论述最多的基本内容。因此可以说,《孙子兵法》的主题:一是战争的总体运筹和谋划问题;二是作战问题,“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诡道也”。从第一个论断出发,孙子强调了要从国家总体上对战争行动进行运筹和谋划;从第二个论断出发,孙子强调了机动灵活的作战指导思想。这两个著名的论断实是全书的点题之笔。

五、《孙子兵法》的作战思想

以《势篇》开其端,从第5篇至第12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都是主要论述作战问题。

其论述总体上由一般而具体,由普遍而特殊,头两篇主要讲一般性、普遍性的思想和原则,随着篇次的推进,涉及的作战问题越来越具体。其中,第6篇《虚实篇》提出了孙子的核心作战思想,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主动性,“致人而不致于人”;二是灵活性,“因敌而制胜”。其他各篇广泛论述了一系列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军争篇》主要讲作战中的争取先机之利问题,《九变篇》主要讲作战中的机动变化问题,《行军篇》主要结合地形论述军队的机动和驻留问题,《地形篇》专门讲军事地形问题,《九地篇》主要结合军事地理论述对敌国的进攻作战问题,《火攻篇》专门讲以火攻敌问题。这几篇论述的作战问题,一篇比一篇具体,一篇比一篇专门。总之,这8篇由一般而具体,共同构成孙子的作战理论。

无论是论述战争运筹还是作战问题,孙子都反复强调“知”。孙子无疑是把“知情”视为一切战争和军事行动的基础。因此,最后的《用间篇》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孙子兵法》建立起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伟大的军事理论体系。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如同其他先秦古籍一样,《孙子兵法》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存在简编错乱的现象。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孙子兵法》,仍较完整地保持了孙子思想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孙子的体系。先哲在创造思想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必定是其思想能否对当时的实际产生作用,而不是其思想能形成怎样的体系。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建立起自己对《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的认知。

(责任编辑:侯昂妤)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