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作者:南方周末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水赛杯的评审研讨会在线上开展,进行了接近两小时。(受访者供图)

一场将近两个小时的研讨会正在线上进行。与会的九位嘉宾背景各异,有日韩艺术家、哲学博士、顶级大厨等,人员构成以艺术行业为主,外行精英为辅,将他们聚集起来的是一场全球性艺术赛事——“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作为这项赛事的评审团代表,嘉宾们正对部分投稿作品进行艺术评论与学术探讨。

这些作品形态多样、内容不一,但都被创作者赋予深刻的“内涵”,评审们对此也不吝赞扬。行为直播项目《抄写一千遍兰亭集序》被誉为“挑战了时间和毅力的极限”;摄影作品《泻》,拍摄对象为某款酸梅风味气泡水,构图简单却意味深长,评审团称该作品“展现了生命流转中的无常与变幻”。

整场会议氛围正式、认真。除了评审团代表,还有声称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的语言学者作为翻译,协助不同国家的评审进行学术对谈。主持人的专业背景也不容小觑,个人介绍中,赫然写着她曾被英国某权威杂志评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策展人”。

这一切无不表明这场赛事的高规格和专业化。然而,会上的某些细节,比如某位日本籍设计师评审的身份履历与他蹩脚的日语形成的反差,还是流露出些许端倪。

事实上,不仅是他,与会的所有嘉宾身份均为虚构,他们只是学生。甚至,所谓的“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也是一场假比赛。

这场艺术竞赛的策划者陈高远是上海某艺术类院校的大四学生,他戏仿市面上大大小小的竞赛,将“水赛杯”包装成看似专业化、国际化、大规模的形象,以反讽市面上存在的各种“水赛”。

“水赛”,通常泛指获奖率高、行业认可度低的各项竞赛,主要面向的群体为在校学生。国内高校通常会采用“综合测评”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业表现、文体表现以及品德表现等方面,分数与奖学金、保研等挂钩,竞赛往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在社交平台,如果搜索“水赛”,会发现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各项赛事,有些赛事会直接打出“水综测”“水奖学金”的名头吸引参赛者。而参赛者们出于加分或包装履历等种种原因,纷纷跃入水赛的海域之中。

“散发一种上流的气息”

策划水赛杯的想法源自2023年年初,那时陈高远大三,就读的学校规定,学生需在大四前参加校园文化、竞技竞赛等类别的项目,修满一定学时,方可毕业。其中,竞赛加分比较简单,有些比赛只要入围或参赛即可获得2学时,即2分。

陈高远周围的许多同学都在参加水赛,加分时甚至出现了共享证书的现象——获奖人将证书拍下来发给同学,同学用修图软件把名字改成自己的,这样一来,一张证书可供不同人获得加分。有些水赛没有公开获奖名单,学校无从考证。

陈高远知道,参加这些水赛没有多大意义,大部分同学只是拿它凑数。他设想通过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引起反思。他参考了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水赛,模仿它们的流程,设计了从征集报名、专家评审、获奖公布到颁奖的完整步骤。他还自己开设了公众号,不时更新水赛杯的最新进展,省下一笔宣传费用。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陈高远制作的水赛杯海报。(受访者供图)

水赛杯的主题被设定为“水”,对这个主题的阐释必须足够丰富、抽象,于是陈高远借助AI来完成,“本来就是些假大空的话,就要看起来狗屁不通一些,用AI生成是正合适的”。在AI的描绘中,水是神秘的、灵活的,同时又是混乱且极具破坏性的,艾略特的《荒原》、道家的“无为”都成为上佳论据,“显得很高端”。

评委部分,陈高远希望强调评审团队的国际化,AI再次发挥作用,45位评审中的大部分面孔是由AI生成的人像。他让朋友们提供了比较正式的照片,把这些照片、AI生成的外国人面孔以及一些无版权人像拼接在一起,借由黑白式的构图手法,让整个评审团队“散发一种上流的气息”。

ChatGPT帮忙编写了其中三位评委的详细介绍文章,他们无不有海外求学背景,获过许多大奖,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陈高远还添加了一些戏剧化成分,例如,某位评审被塑造成小镇出生、在美国成名的跨媒体艺术家;又给予一定篇幅描绘另一位韩裔艺术家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

陈高远将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承办单位一一列出,“上海元宇宙科技艺术研究院”“纽约当代艺术与设计协会”“法国迪克·赛博格研究所”等名号显得响亮高级。不过,这些机构均不存在,“都是为了让这个比赛显得国际化、高端而编的”。

奖项的命名不能太艺术化,名称需包含类似金银铜或一、二、三等具有明确等级色彩的元素,更能够吸引为名次而来的参赛者。其他细节也经过了精心打磨,如参赛要求要写得像App免责须知一样复杂;作品要求要把能想到的媒介形式逐条列举,显得字很多……

这些设计与细节都源自陈高远对市面上一些水赛的模仿,事实上,现有的很多水赛,花样更是千奇百怪。

某一本院校的大三学生刘清书曾报名参加过一个翻译大赛,光比赛的名称就在半年内反复修改了四次,先后叫过“××外语翻译大赛”“××杯外语赛事”等等,令人疑惑。后来在线上参赛时,周围有同学作弊,结果还获了奖,让她觉得这项赛事“确实很水”。而她参加的另一项翻译比赛,过了截止日期后,主办方突然宣布延期。

水赛延期很常见,陈高远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些比赛以投稿太多、评审不完或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等为由延期,实际上就是征集到的作品数量不够。为此,在水赛杯征集作品期间,陈高远故意延期了五天。

胡霖是某985院校美术学院的学生,参加过某个艺术与设计作品展,名头响亮,号称是国际性赛事,最终会展出获奖者的作品。胡霖投出的作品顺利获奖,但最后只公布了一个获奖名单作为凭证,并且不分名次。他想拿到获奖证书,发消息给主办方,未获任何回应,作品也根本没有展出。

做过三年赛事宣发的秦顺打理着15个社交账号,负责在社交平台发帖推广赛事,每年接到赛事推广单近百个,其中有一些便是水赛。

他接触过一些需要推广的所谓国际类赛事,网上几乎没有关于主办方的报道,报名费的收款方式是支付宝,也没有参赛系统,收稿直接用邮箱,甚至好几个赛事的收款账户和邮箱是同一个。他对这类赛事专门做过测试,随便发去一张图或一个作品,都能获奖。

“这种赛事明显就是圈钱。”秦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反正能唬人”

陈高远最终收到了约70份作品,但他对外宣称是5514份。大部分作品是学生投递的,有些很糊弄,比如一条湿毛巾、一杯柠檬水的照片,从内容来看,大多数人都清楚比赛性质,明显是觉得有趣。

但也不乏半信半疑之人。耿智超做过程序员,曾因某款游戏与陈高远相识,偶然看到对方转发的赛事信息,心有疑惑,海报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评审的信息背景与陈高远的学生身份显然不符。他想一探究竟,便从手机里挑了之前随便拍的照片,例如消防栓、火锅等,投了过去。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耿智超随手投递的照片获得了先锋实验奖,名为《火锅破浪西瓜消火栓血饮水雨后(局部)》。(受访者供图)

胡展齐是陈高远的学弟,在水赛杯里挂名法务。他觉得好玩,最初投了一个模仿某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画地为牢》——在三十几度的高温下,在室外用树枝蘸瓶中的水画圈,将自己围起来。陈高远嫌这个作品太认真,让他重新投递了一份。胡展齐家附近就是以冬泳闻名的网络红人“冬泳怪鸽”经常游泳的地方,他拍下一段对方游泳的视频上交,只有27秒,也算和“水”切题。

除了好奇、好玩,陈高远猜测,部分作品可能真的是为了综测加分而投的,有些参赛者是大一新生,对水赛不太了解,看到有比赛就稀里糊涂地投了。

为了加分,陈高远自己也曾参加过教务老师转发的某项比赛,随意投递了过往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获奖名单公布后,他发现一半的获奖者都是同校学生,有些作品看起来像是直接用AI生成的图片。当陈高远拿着获奖证书去找辅导员加分时,还被告知证书看起来不正规。

一些高校会对综测加分的竞赛目录有所规定,通常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以及院校级赛事,比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每年都会发布高校竞赛目录,“挑战杯”“互联网+”都在其中,获奖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但也有部分学校对赛事目录及获奖的规定没那么严格,只要参赛就能加分,至多规定加分上限。

陈方是某一本院校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参赛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综测加分、拿奖学金去的。他投了十几个水赛,获奖率80%。刘清书的获奖率更高,几乎是百分之百,只不过名次有高低,每场赛事的报名费基本在几十元左右。

秦顺早就观察到,许多学生报名水赛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综测,他在宣发时抓住这种心理,打出“水综测”“好拿奖”等名头宣传。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部分参赛作品,包括一瓶气泡水、一块湿毛巾的照片等等。(受访者供图)

李希希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统计全班的综测分时发现,很多同学参加了水赛。有些同学竞赛分已经加满,获奖证书还有剩余,靠着这些竞赛权重,最终综测排名靠前。“早知道我也多报一点。”李希希之后也付诸实践。

不过,即使参加水赛,她也会筛选一番,报名费不超过50元的可以接受,上百的就不参加;赛事最好跟自己的专业相关;奖项设置需要有明确的名次差异,名次越高,加分越多。

她很清楚,哪怕这些赛事获奖率很高,但“拿什么名次真是看运气,并不能反映能力”。

除了加分,水赛对于简历、求职也有明显的润色作用。“说白了参加这种比赛就是为了去糊弄外行人,给自己的简历写一点东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李希希过去报名英语家教很少成功,把水赛获奖记录都加上去后,简历看起来丰富了许多,除了英语家教,她还成功投中某个英语赛事的志愿者。

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胡霖已经获得过业内知名的两大奖项——“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铜奖和“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三等奖,但他仍然投了十几个水赛,想营造“一眼望去有很多奖项”的效果。“得给别人一种感觉,我还是比较上进的,”胡霖说,求职时大部分面试官都不了解比赛含金量,“反正能唬人。”

对于很多参加水赛的学生来说,就算对综测和求职都收效甚微,哪怕只起到数量作用,也应该去参赛。

“真的有人愿意投钱”

从前期策划到赛事各个环节的举办,水赛杯一共经历了小半年的时间。比赛开始约一个月后,一家专门负责赛事运营的公司找到陈高远,想洽谈合作。

陈高远立马拉了一个群聊,将自己的同学拉进去,假装成赛事工作人员。对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公司和以往运营的赛事案例,提议可在比赛过程中加入人气评选环节,即投票,以“免费票+付费票”的形式进行,付费票产生的收益对半分成。顾虑到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陈高远拒绝了。

不过他感到震惊,“真的有人愿意投钱”。

到了评选环节,陈高远早已想好,最终的奖项必须有人是内定的,因为“很多比赛也这么干”。公布获奖名单前,陈高远特意开设了近两个小时的研讨直播,公开点评作品,以维持比赛热度。

他给每位评审都写好了点评剧本,其中,给某位人设为日籍艺术家的评审写的是英文台词。为了符合人设,这位评审特意请教了日本留学生如何讲日式英语,自己再私下练习,直播时敬业地加上了几段日语。

耿智超随意参投的照片获得了“先锋实验奖”——尽管这个奖项的规则写着“颁给最早五位报名的参赛者”,而他报名时早已过了截止时间。陈高远解释,这是故意的,他没有按照写好的规则进行奖项评选,而是重点挑选一些工作量大、没有太大内涵,同时又存在辨识度的作品,给予它们名次。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内定为“全场最水大奖”的获奖作品。(受访者供图)

最高奖为“全场最水大奖”,最终内定给了陈高远的老师黄炜。他提交的作品是一封邀请函,说是邀请函,其实只是用手机备忘录打下几行字并截图,请求组委会给他颁发“全场最水大奖”。他声称这是一件“参与式艺术作品”,只有组委会将奖项颁发给他,这件作品才得以完成,大赛也实至名归。

最终,因作品点题、工作量水、与主办方的私人关系,以及赞助组委会后续奖品费用的承诺,陈高远把最高奖颁发给了黄炜。

奖品号称是纽约时报广场个展,实际上就是在淘宝上花400元购买的代拍服务,该服务宣称可以将15秒视频投放在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上。在卖家提供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人来人往的纽约街道上,大厦外屏的确播放了水赛杯的个展信息,左边是大段比赛内幕的英文介绍,右边是评审团的照片和获奖者放大后格外突出的人脸。

停留15秒后,水赛杯就被另一段投屏广告取代。巧合的是,下面展出的正是某位“中国著名艺术家”的海外展播信息。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陈高远花400元在淘宝上购买的纽约时报广场15秒投屏服务,为最高奖提供了所谓的个展。(受访者供图)

黄炜平时给学生教授交互媒体艺术,他认为,用戏仿的方式触发某种反思,也是学生才能的展现,但这种行为很难被量化进现有的考核指标,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仍然倚重综测分数。

“其实就是社会本身对个人的认可还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好像除了量化以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黄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水赛杯奖项公布后,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获得了“银杯提名奖”。在他的个人简历里,自我介绍是一位自由艺术家,曾任某报记者,还是某省摄影家协会和作家协会会员,头衔和获奖记录密密麻麻。他投了一组跟“水”相关的绘画作品,看起来费了不少工夫。

比赛过程中,他不时在赛事群中转发自己的作品,陈高远与同学们配合着夸奖。直至比赛结束,他也没有意识到水赛杯的性质,还在赛事群里发表了一通获奖感言,认真感谢了组委会。

赛事结束后,一位同学好奇能否获得综测加分,拿着陈高远给他做的获奖证书——一张“银杯提名奖”和一张“最富奖”,给辅导员审核,对方只扫了一眼,说,“打2分”。

约半个月前,陈高远发现,那位五十多岁的参赛者更新了个人简历,上面有一行字写着:“在第一届WICAA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中获得银奖”。

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水赛杯获奖证书。(受访者供图)

(应受访者要求,胡霖、刘清书、李希希、陈方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南方周末实习生 董嘉迪

责编 李慕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