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作者:说事小李

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都是华人后裔。新加坡华人这个群体差不多有三百万人。不过有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就是新加坡这些华人们,好像越来越不认同自己是华人了。连他们的年轻一代都直言"要是有来生,绝对不做华人"。新加坡现在看起来民族和谐、经济繁荣,其实在建国初期可没现在这么理想。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困难重重。要不是有新加坡这帮华人子孙们的勤奋好勇,新加坡估计现在也不会这么和谐又繁荣。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新加坡华人的"下南洋"之路

新加坡华人的祖籍就是当年那些"下南洋"的中国移民。从秦汉年间开始,就有不少中国人沿着海路前往东南亚一带谋生。到了明末清初,更是有大批明朝遗民逃难南下,掀起了"下南洋"的高潮。后来鸦片战争爆发,国内战火连绵不断,加之赋税徭役、环境恶劣,于是又有大量贫苦百姓蜂拥而至。其中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的可谓占了大多数。这两地地多人少,人们以种地为生,却常年遭逢灾荒。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孤注一掷,放下根在家乡扎下的根,远渡重洋来到这块热带岛屿谋生。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团团围城"的新加坡华人

初来乍到的新加坡华人,当时确实过着相当拮据的生活。他们四处漂泊无家,只得互相"抱团取暖"了。同是炎黄子孙,且来自同一个家乡,他们在异国他乡自然亲切有加。哪怕只是同乡同省的,也会觉得格外亲切。更别提是同是中国人了,那可是无话不谈、手足情深的"自己人"了。所以当年的新加坡华人社区,就像是一座座密不透风的"围城"。大家自成聚落,组成帮会会馆,做着自己的小生意,守望相助、同甘共苦。除了赚钱养家糊口,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攒够了钱,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故土。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认祖归宗"的新加坡

新加坡人是一个追求现代化的民族,人们渴望用新加坡公民的身份认同来代替以往的华人身份。这是新加坡政府有意而为之的政策,目的就是要培养一种新的"新加坡人"的民族认同感。所以即便新加坡曾在建国初期为获得华人支持而推广华语教育,倡导华人传统,但当国家渐趋稳定后,新加坡政府就开始转而压制华人文化,淡化华人身份。比如把英语定为唯一的行政用语,在公立学校里减少华文授课时间,甚至暗中打压一些华人社团的活动。新加坡政府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让新加坡人远离中国文化的影响,真正认同"新加坡人"这个全新的民族身份。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一代新人新观

果不其然,经过几十年的大力推行,新加坡政府终于如愿以偿。如今的新加坡年轻一代,对于华人身份的认同感是在逐渐降低和淡化的。他们更愿意被称为"新加坡公民",而非"华人"。有些人甚至直言不讳:"要是有来生,我一定不做华人了。"其实新加坡年轻人心中的这份认同危机,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虽然有华人的血统,但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主流文化是西方化的新加坡环境中,所受的教育观念自然也就不会像老一辈那样"恋土情深"了。对他们来说,所谓的"祖国"不过是个陌生的概念,华人身份也只是一个籍贯而已。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新加坡这个国家有着真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加坡政府用行政手段压制华人文化传播,削弱华人势力,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做法,是应该被批评的。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不能对少数族裔的文化予以打压。文化上的包容与兼收并蓄,才是通向民族和解的正道。新加坡要真正实现国家认同,就应当倡导不同文化的共存共荣,而非对其中任何一种文化予以否定或排斥。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华夏人

说到底,华人移民曾经为新加坡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前就已初具规模,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那批勤劳智慧的华人先驱们。所以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华人血统而感到自豪。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更何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孕育了五千年辉煌的文明,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瑰宝。我们理应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非对之摒弃置之不理。对于那些"要是有来生,绝不做华人"的年轻人,我只能说他们太年轻了、太天真了。你们身上留着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你们说到底也是炎黄子孙。爱祖国、爱民族,才是我们华夏子孙永恒的信念和追求。这份赤子之心,永远不应被任何人所动摇和抛弃!作为一个真正的,不忘本的海外华人,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为所在国家、为所在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怎么越来越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