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病却不愿看医生,父母“催债式付出”,让子女不敢对自己好

作者:甜途

古人云:“培育子嗣,情至苍天。”历来以来,父母心系后代,视之为己出。若天有难愁可代,毅信众多父母将愿代子女分担。

然而,有一概念鲜明的“中式家长”,何以如此说?纵然同为父母,心念皆各异。父母对子女深情厚意,将永藏心底。可惜有些父母却断言子女缺乏感恩之心。

以催债之态度施与,致使子女疾病不敢就医。明知子女了解父母养育之艰辛,颇应感激。然某些事情若被催促过甚,人终将产生逆反之情。然而,父母却执意如催债般,凡付出皆须刻意强调,欲令子女铭记在心。

生病却不愿看医生,父母“催债式付出”,让子女不敢对自己好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高中生在放假时回家,通常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长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提前打电话询问他想吃什么菜。他表示想吃红烧肉。

然而,在用餐时,家长却提出一个要求:下次考试必须进步10名。这表现了家庭在给予支持的同时,也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期望学生“回报”。如果所有的付出都附带这样的条件,那么歌颂父母的爱意又有何意义呢?

这并非孤例,一位网友在评论中表示:“我在自己家都感觉像是寄人篱下。”她牙齿坏了半年多,却因为担心欠了家长的情面而不敢去看医生。

尽管家长可能责备子女“为什么不去看医生”,但一旦你真的去看病,家长又可能说:“花了这么多钱给你看牙,希望你也要明白我们现在对你的好,将来有需要时也能体现出来。”

生病却不愿看医生,父母“催债式付出”,让子女不敢对自己好

一个身处寄人篱下的人怎么能够有信心去寻求医疗呢?这些案例勾起了许多人对于自身相似经历的回忆,这样一种“催债式”的付出真的有助于家庭和谐吗?

关于家长变成“债主”的原因,往往可以归结为两点。债主,字面上的意思是被欠债的一方,如今为何有些人将家长称为“债主”呢?这是因为很多人认识到,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债主和欠债人之间的互动。

家长被视为“债主”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在家长眼中,学生是他们辛勤付出、用了大量金钱和心血才养大的。

生病却不愿看医生,父母“催债式付出”,让子女不敢对自己好

家长寻求回报,渴望让后代了解他们的辛劳和艰辛。然而,未察觉到的是,学生可能对父母的任何付出都感到压力,使得家长的支持在子女生命初期似乎早已被贴上了“价格”标签。

子女可能感到担忧,时刻记得未来需要回报。这类家长实际上显得短视,明明可以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却因过度渴望回报而导致与后代之间的距离拉远。

其次,属于“债主式”家长的人,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养育后代的唯一目的是“防老”。这种观念已经远离了因为“爱子女”而生育的本初意愿。

生病却不愿看医生,父母“催债式付出”,让子女不敢对自己好

这种自私的观念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子女缺乏信任,存在着一种莫名的戒备心态,就像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员工只顾着完成自己的工作,不愿与老板心灵沟通。老板的付出总是伴随着对员工的“铭记”要求。这种以利益为基础的关系不应在家庭中存在,因为缺乏真诚交流,爱意何来?

对于仍未偿还债务的子女,最终会与原生家庭疏远。 有人认为,国内的家长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独特特色,尤其是上一代人,他们或许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然而,他们越是试图通过“孝道”来引导后代,结果往往产生反效果。

生病却不愿看医生,父母“催债式付出”,让子女不敢对自己好

许多人在生活中陷入鸡飞狗跳的境地。对于后代,一切都必须强调“感恩”,任何事情都要升华成“教育”。

然而,越是不断催促和提醒学生“还债”,子女越渴望早日离开这个家庭。为何一些人在面对困境时,宁愿与同学商量解决方法,也不愿告知家长?

别指责他们冷漠和疏远,因为在曾经的家庭环境中,这类个体深刻体会到家长的援助也是要“还人情”的。

生病却不愿看医生,父母“催债式付出”,让子女不敢对自己好

遗憾的是,在催债式父母的眼中,这种“人情”可能会被视为“永远无法偿还”。他们以类似“放贷人”的方式,使子女望而却步。

【总结】养育之恩固然伟大,一般家庭的家长确实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如果这种恩德被当作一种交换条件,就不再是正常的家长和子女关系。

底层家庭的子弟面临着非常无奈的境地,或许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未能得到充分的资源。但仅仅被“养大”,有些父母却期望子女终生“负债”。这最终可能导致家人之间的疏离日益加深。

话题:你身边有这类家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