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作者:慢慢失忆

和袭美春夕酒醒

【唐】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诗里使用了一个典故“黄公旧酒垆”,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王戎等人曾在此饮酒。诗人用这个典故,表明了自己的隐士身份。作为隐士,处江湖之远,闲居无事,与朋友酣饮酒家,饮醉即睡。既不用为浮名浮利奔波劳碌,也不用为宦海风波忧心劳神,能够痛快饮酒,能够随意地在酒家酣眠,这的确是一种洒脱闲适的生活。

一觉醒来,已是夜晚,诗人起身回家。头顶明月高悬,路边树上鲜花盛开,花影落在诗人身上。诗人酒意尚在,走路摇摇晃晃,被别人搀扶着,在月色花影中,往家走去。满满是隐士的闲逸和自得。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题目中的“少年”,其实指少年侠士。汉魏以来,诗歌中出现了诸如“少年行”“结客少年行”之类的标题,内容都是对侠的描写与赞颂。唐人也喜欢写侠客,如王维《少年行》赞美少年侠士杀敌报国:“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白《结客少年场行》描写侠客的快意恩仇:“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唐诗中的侠的形象,更多是诗人的文学想象,这种想象既有战国秦汉时候的真实的侠的记载作为基础,又有诗人自己的主观发挥。

温庭筠这首诗虽名为“赠少年”,但看来更多是抒写自己心中的情绪。在一个冷风萧萧、落叶纷纷的秋天,诗人与少年侠士邂逅于羁旅途中。两人俱是落拓江湖,萍水相逢,一见如故,把酒痛饮。喝酒的地点在“淮阴”,这里就是韩信年轻时屡遭困辱的地方,但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大展身手,建立了盖世的功业。想到韩信,眼前的这些不如意算得了什么呢?诗人和少年豪情渐生,此时明月照高楼,在这明朗的夜晚,两人高歌而别,各奔前程。

温庭筠才华极高,但一生仕途不得意。这首诗写“少年”,他着重表现的是侠的豪气,表现在流落江湖的困顿中仍然睥睨豪迈,未尝不与他自己胸中块垒有关。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雨夜

【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帘幕在微风中轻摆,像一种诱惑,昭示着会有人来。院子里竹林深邃,风吹竹叶,满院萧声,预示着某种变化,但什么都没有发生。目中所见,皆是寂寞。诗人怀着客居异乡的孤寂,在灯影下独吟,满纸惆怅。

哪堪此时突然下起雨来,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雨滴在阶上,更滴在心头。原本还能承受的烦恼与乡愁此时突然奔涌而来,让人毫无防备。“无端”二字轻微的埋怨口吻表现乡愁噬心,诗人的情绪于是急转而下,甚至有些烦躁了。但夜雨哪有这等能耐?还不是因为诗人心头早已洇满了乡思?只是满载的那一刻,夜雨触发了而已。于是诗歌的节奏感清晰可见。全诗由景物的铺叙、渲染,氤氲到第四句,达到高潮。

思乡之“心”被空阶之雨声“滴破”,无形无相的乡思被赋予了质感,构思纤细新巧,令人耳目一新。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微凉

【宋】寇准

高桐深密间幽篁,乳燕声稀夏日长。

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

寇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景德元年(1004),契丹入侵,中外震怖,他力排众议,坚请宋真宗渡河亲征,至澶州迫成澶渊之盟而还。

然而一代名相寇准的诗风却清隽浑雅,风神秀逸,并无朝堂上“能断大事,不拘小节”的豪逸风采。他的名作《江南春》便是如此:“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寇准颇爱王维、韦应物的诗,自己的诗风更近后者,因而蕴藉深婉,才思融远。

本诗写的是炎炎夏日中的一阵微凉。先以绵密的意象渲染浓密的树荫和蒸腾的夏日,“高桐深密间幽篁,乳燕声稀夏日长”。扑面而来的紧凑节奏恰好用来表现热浪的压迫感,连欢腾的幼鸟都不太叫唤了,人的懒散可想而知。此时,一句流畅疏朗的“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像一股清流,驱散了炎炎夏日中的睡意沉沉,让人神清气朗、满目清凉。

诗句的紧与松、实与宕、浓与淡,和诗的内容、情绪贴合无间,堪称佳作。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春天是欣然的时节,它的逝去往往会令人叹惋,然而本诗却半不如是。

诗中的核心是半夜啼鸣的子规,也就是杜鹃。据说杜鹃是古蜀国国君杜宇的魂魄所化,由于他生前失去了国家,因而化为杜鹃后的鸣声也极其悲苦。于是在中国古典诗文中,杜鹃向来是一个悲苦的意象。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中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秦观《踏莎行》中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极尽悲伤之意。

王令笔下的杜鹃,在悲情之外,更多了一份豪情。暮春三月,花时已过,诗人却看到有残花凋落后再次开出新的花,燕子也仍天天飞到檐前。春天似乎并未逝去。这让诗人想到了夜晚听到的杜鹃的啼鸣,那么悲伤,却又那么坚毅,分明是在挽留春天,唤回春风。

春天,是如此美好。美好的事物,值得用生命去争取。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偶题

【宋】张耒

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

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

四目相对的那一瞬间,眉梢眼角,波光流转,空气中悬浮着情丝,绵密而静定。

《偶题》第二首云:“偶然相值不相知。”可见这组诗写的是一个在桥头相逢而不相识的女子,这位女子如花一般娇美,如柳一般柔情。“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虽然遥遥站立,但心中的情愫已弥散在空气中。四目相对的一瞬间,即使不言不语,和煦的春风、融漾的春水已将温柔的情意、淡淡的忧伤传递到目光的另一边,不知姑娘是否收到,又将如何作答。全诗对人物不着一字,但春天的风物,花、柳、风,却道尽了邂逅美丽女子时温柔的心境。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独坐

【明】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李贽的独坐有一种悠远的意味。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但李贽的独坐不那么落寞。他问候花瓣离开花朵的忧伤,或在琴书未整理时,目送漫天绮霞。落花、晚霞都是生命将尽的绚烂,但诗人并不感伤。他“问”落花、“送”晚霞,平静地体会它们萧散的意趣,在对自然的观察和互动中获得陪伴与乐趣。他看融融的春风吹拂柔嫩的细草,凉月朗照平沙,体会自然中的冷暖变化、细微与深广。

当然友人的来访更令人愉悦,甚至让他忘了思乡的忧伤。但李贽和阮籍一样,只对性情高雅之人青眼有加,对庸人则白眼对之。《高洁说》中他说“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可见,诗中“客”与“朋”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才能让他“开”眼对之。

但李贽的孤独与清高并不酸腐,而自有悠然的气息。“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随人谩,只有疏狂一老生。”他不愿媚悦世人,因有元气淋漓的思想支撑——“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吃饭穿衣,无伦物矣”,“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些异端思想震怒当世之人,但即使被以“惑世诬民”之罪下狱,他也并不妥协。这是李贽的孤独,孤独而气壮。

8首古诗,冷门且惊艳,一眼千年

杂言

【明】王稚登

冻云寒树晓模糊,水上楼台似画图。

红袖谁家乘小艇,卷帘看雪过鸳湖。

云朵凝冻,寒树模糊。夜雪将湖心亭装点得皎洁清丽,在迷蒙的水雾中,如云上仙宫伫立。一幅静美的雪湖冬晓图如在目前,朦胧、清寒、高洁。

此时,一条小艇驶入画里。红袖格外醒目。是谁家女子在这凛冽的清晨泛舟看雪?如此清雅,想必有一颗雪湖般澄净的心。船上帘幕卷起,女子呼出的暖气消散于弥漫的水雾中。诗歌并未描摹她的样貌,但可以想见她的贞静与性灵。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