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作者:爱吃面的鱼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

月色朦胧,夜色渐浓。古道上,一位年轻的书生,背着沉甸甸的书箱,步履蹒跚地行走着。他名叫李逸风,自幼饱读诗书,此次离家远行,是为了赴京赶考。

夜色中,李逸风感到一阵口渴,四周荒无人烟,唯有一座尼姑庵孤零零地坐落在不远处。他心中一喜,加快脚步朝尼姑庵走去。

尼姑庵的大门紧闭,但院内灯火通明,隐隐传来诵经之声。李逸风上前敲门,不一会儿,门内传来脚步声,一个清脆的女声问道:“何人敲门?”

“在下李逸风,赶路口渴,特来贵庵讨碗水喝。”李逸风恭敬地答道。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身着灰色僧袍的小尼姑出现在门口。她年纪尚轻,面容清秀,眼中透着一股机敏。她打量了李逸风一眼,说道:“施主请进,水多得很。”

李逸风随小尼姑进入尼姑庵,只见院内干净整洁,几株松柏苍翠欲滴。尼姑们正在佛堂内诵经,见他到来,纷纷合十施礼。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小尼姑将李逸风引至一间偏房,为他倒了一碗清水。李逸风端起碗,一饮而尽,顿觉清爽无比。他放下碗,向小尼姑道谢,并询问庵中情形。

小尼姑名叫静慧,她性格活泼,善于言谈。她告诉李逸风,这尼姑庵虽然不大,但尼姑们都是心地善良之人,平日里除了诵经念佛,还会帮助附近的村民做些善事。

两人聊得投机,李逸风不禁对静慧产生了好感。他见静慧聪明伶俐,便想考考她,于是问道:“静慧师太,你可曾听过什么离奇曲折的故事?”

静慧眨了眨眼睛,神秘地一笑,说道:“离奇曲折的故事?那可太多了。不过,最近庵里确实发生了一件怪事,不知施主有没有兴趣听听?”

李逸风闻言,心中一动,忙道:“愿闻其详。”

静慧压低了声音,缓缓说道:“前几日,庵中水井突然干涸,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未能恢复水源。可就在昨夜,水井突然又满了,而且井水清澈甘甜,仿佛从未干涸过一般。”

李逸风听得入神,心中暗自惊奇。他问道:“这井水干涸又复满,可有什么异常之处?”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静慧摇了摇头,说道:“除了井水突然变多,并无其他异常。只是,我心中总觉得此事颇为蹊跷,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

李逸风心中一动,决定亲自去查看那口神奇的水井。他站起身,向静慧告辞道:“多谢师太相告,在下想去看看那口井。”

静慧点头答应,领着李逸风来到后院。只见一口古朴的石井坐落在院中,井边长满了青苔。井水波光粼粼,仿佛藏着无尽的秘密。

李逸风走近井口,低头望去。只见井水清澈见底,水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烁。他心中一动,伸手去捞,却捞了个空。他定了定神,再次望去,只见水中似乎有一个模糊的身影,若隐若现。

李逸风心中一惊,连忙收回手。他转身问静慧:“师太,你可曾见过井中有何异常?”

静慧摇了摇头,说道:“我从未注意过井中情形。只是,自从井水复满后,庵中便有些不太平静。夜里时常能听到奇怪的声响,仿佛是有人在低语。”

李逸风闻言,心中更加疑惑。他决定在尼姑庵留宿一晚,以便进一步探查此事。静慧见他坚持,便安排了一间客房给他。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夜幕降临,尼姑庵陷入了一片寂静。李逸风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心中想着那口神奇的水井,以及静慧所说的奇怪声响。

突然,一阵轻微的响动传来。李逸风心中一动,悄悄起床,朝院中走去。只见月光下,一个模糊的身影正站在井边,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李逸风心中一惊,悄悄靠近。当他看清那身影时,不禁惊呼出声:“静慧师太!”

静慧似乎被他的声音吓了一跳,转身看向他。她的脸色苍白,眼中透着惊恐。她颤声道:“你……你怎么在这里?”

李逸风定了定神,问道:“师太,你深夜在此,可是发现了什么异常?”

静慧犹豫了一下,缓缓说道:“我……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女子的哭声。那声音似乎从井中传来,凄婉动人,令人心碎。”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李逸风闻言,心中更是惊疑不定。他想起井中那模糊的身影,不禁问道:“师太,你可曾看清那井中之人?”

静慧摇了摇头,说道:“我只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仿佛是个女子。但每当我想要看清时,那影子就会消失。”

李逸风心中一动,决定亲自去井边查看。他让静慧先行回房休息,自己则来到井边。他凝神望去,只见井水依旧波光粼粼,但并无异常。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突然一阵微风吹过,井水似乎起了波澜。他再次望去,只见一个清晰的女子身影出现在井水中。那女子面容秀美,但眼中却满是哀怨。她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但声音却无法传到井外。

李逸风心中大震,他明白这女子定是与井水干涸又复满之事有关。他决心要查明真相,为这女子解开怨结。

次日一早,李逸风找到静慧,将昨夜所见告诉她。静慧听后,也是惊异不已。两人商量后,决定去附近的村庄打听一下,看看是否有人知道这女子的来历。

经过一番询问,他们得知这女子原是附近村庄的一个年轻姑娘,名叫婉儿。婉儿与村中的书生相爱,但因家境贫寒,两人无法成婚。后来,婉儿的父母将她许配给了富家子弟,婉儿不愿,便选择了投井自尽。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自从婉儿投井后,那口井便干涸了。直到昨夜,井水突然复满,而婉儿的身影也出现在井中。村民们都说,这是婉儿的冤魂不散,想要寻求帮助。

李逸风和静慧听后,心中都感到一阵悲凉。他们决定要帮助婉儿解开怨结,让她得以安息。

于是,两人开始四处奔波,寻找那位与婉儿相爱的书生。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书生。书生得知婉儿的遭遇后,悲痛欲绝。他表示愿意为婉儿做法事,超度她的亡魂。

在李逸风和静慧的帮助下,书生请来了道士,为婉儿做法事。道士在井边念诵经文,祈求婉儿安息。经过一番诵经超度,井水突然变得清澈无比,婉儿的身影也慢慢消失。

村民们见状,都纷纷感叹婉儿的冤魂终于得以安息。而李逸风和静慧也感到一阵轻松,他们知道,他们做了一件善事。

此事过后,李逸风继续他的赶考之路。而静慧则留在尼姑庵中,继续修行。她时常想起与李逸风共同经历的离奇事件,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自婉儿之事了结后,李逸风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他告别了静慧和尼姑庵的众尼姑,继续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路途虽然依旧遥远,但他的脚步却变得坚定有力。

一日,李逸风行至一片密林之中,忽闻一阵悠扬的琴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位白衣青年正坐在树下抚琴。那琴声如泣如诉,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悲伤的往事。

李逸风被琴声吸引,不禁驻足聆听。一曲终了,他上前施礼道:“这位兄台,你的琴声真是动人心魄。不知可否请教高姓大名?”

白衣青年抬起头,露出一张俊朗的面庞。他微微一笑,说道:“在下林轩,不过是个流浪江湖的琴师罢了。见兄台气质非凡,定是位饱学之士吧?”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林轩告诉李逸风,他四处游历,以琴声寄托心事,同时也寻找着心中的某个答案。

李逸风听后,心中一动,想起了婉儿之事。他忍不住将那段离奇的故事告诉了林轩。林轩听后,沉默良久,然后说道:“世间之事,往往离奇曲折。但只要我们心存善念,终能化解一切冤孽。”

两人继续结伴而行,一路上谈诗论道,琴声与书声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他们的友谊也日益深厚,成为了彼此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书生到尼姑庵讨水,小尼姑当即说道:水多得很

终于,经过数月的跋涉,李逸风抵达了京城。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而林轩也继续他的游历之路,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答案。

虽然两人分别,但他们的友谊却永存于心。每当李逸风听到琴声,便会想起那位白衣琴师林轩,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而静慧在尼姑庵中也时常想念着李逸风。她常常独自站在井边,望着清澈的井水,心中默默祈祷着李逸风能够平安顺遂。她知道,那段离奇曲折的经历,已经成为了他们彼此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分。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李逸风在官场中一路升迁,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官员。而林轩的琴声也传遍了四海,成为了一代传奇。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世界,但那份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经历,却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而那口神奇的井,也依旧静静地躺在尼姑庵的后院。每当夜深人静时,井边似乎还能听到那悠扬的琴声和婉转的读书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