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作者:水木社

要说大陆常见鸟类中,“人设很撕裂”的鸟,那我们今天的主角一定“榜上有名”——杜鹃是大陆传统文化中的“悲情之鸟”,也是现代环保宣传中的“林业益鸟”。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大杜鹃是国内最常见的杜鹃,体长30~35厘米,体型和羽色都与鸽子相仿,但嘴喙更尖。图源:Alan King / inaturalist

然而如今人们对它们的印象,却大多是“毁三观”的巢寄生习性……它们为何会把抚养后代的责任,“外包”给别的鸟?从小没见过父母同类的杜鹃,会有什么特殊习性呢?

啼血哀鸣却作恶?

中国古代素有“杜鹃啼血”的典故: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被人篡位,隐居山林后悲愤而死,后化为杜鹃悲鸣吐血……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著名的中国本土花卉——杜鹃花,就以杜鹃鸟命名,传说是“杜鹃啼血”染红了这漫山群花。摄影:王孜

这给杜鹃附上了一层凄美气质,诗词里的它们总是悲情形象。对农民来说,“布谷”或“快快割谷”的叫声(别称“布谷鸟”由此而来),又让杜鹃成了提醒农时的得力帮手。现代的环保宣传,还把杜鹃封为吃害虫的“森林卫士”。

然而进入短视频时代,越来越多人对杜鹃的第一印象,是可怕的巢寄生习性:自己不孵蛋不育雏,却把蛋下在其他鸟的巢里;杜鹃雏鸟孵出后干掉其他雏鸟和蛋,独享“养父母”宠爱。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啥都不说,直接开拱

视频来源:Artur Homan / YouTube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亲妈在也敢拱

视频来源:Planet TOOTOO / YouTube

最让人恶寒的,是长到半大的杜鹃“巨婴”,体型已是养父母的好几倍,却仍整日嗷嗷待哺,让亲鸟疲于奔命却一场徒劳。而且视频里的杜鹃,羽色灰暗,嘴尖爪利,一看就不像“善类”,更增加了“邪恶感”。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羽翼未丰的大杜鹃“巨婴”,仍依赖东方大苇莺“养父母”喂养

图源:wikipedia

杜鹃幼鸟:天生小恶魔

杜鹃诡计的成功关键,在于雏鸟能快速抢先孵化,如大杜鹃雏鸟只需11~13天就破壳而出。它一经孵化,就会在本能驱使下,把巢内的其他物体(亲鸟的雏鸟和蛋)一律推出巢外,自己吃独食。

当然,作为野生动物,杜鹃的行为不能用人类道德来评判。巢寄生对它们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

亲鸟眼睛是瞎的吗?

在分类学上,杜鹃属于鹃形目,杜鹃科。广义的“杜鹃”可泛指全科所有成员,而国内通常所称的杜鹃,仅指杜鹃亚科成员、尤其是杜鹃属的5种——大杜鹃、中杜鹃、北方中杜鹃、四声杜鹃和小杜鹃,它们都有巢寄生习性。

各种巢寄生的杜鹃,都会选择多种寄主鸟类,同时又偏好某几个“冤大头”。不同地区的大杜鹃,能把卵产在多达125种鸟的巢中,一般是体型比它们小很多的食虫鸟,尤其是几种苇莺。

四声杜鹃除了苇莺,还偏好黑卷尾、灰喜鹊;小杜鹃则主要选择鸲(qú)类。

对于杜鹃的伎俩,或许你会奇怪:为什么被寄生的亲鸟,认不出杜鹃蛋和雏鸟是冒牌货?

吓飞主人,快速产蛋

飞行中的大杜鹃,神似雀鹰。许多种杜鹃的体型、羽色花纹和飞行姿态,都拟态中小型猛禽,能把小型的寄主鸟类吓飞离巢。趁此机会,它们就在巢中快速产下自己的蛋。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上图:真雀鹰 | Magnus Andersson / ebird

下图:大杜鹃 | Vogelartinfo

经过长期演化,杜鹃的蛋与雌鸟体型相比,小得不成比例,蛋壳花纹也接近寄主的蛋。但把两种蛋放在一起,哪怕人类都能看出“一眼假”,视觉发达的鸟类却看不出!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把亲妈给整懵了

图源:wikipedia

近些年来,科学家才大致察觉其中奥秘:原来鸟类的视觉机制,尤其是辨色能力和人类差别很大。在我们眼中不同颜色的蛋,在鸟类眼中未必区别那么明显。另外鸟类一般更关注蛋壳花纹,而不太关心蛋的大小。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大杜鹃寄生在不同鸟类巢中的蛋

图源:monaconatureencyclopedia

至于亲鸟会哺育身为异类、乃至比自己个子还大的杜鹃雏鸟,也有一种解释:当巢中只剩一只最大的雏鸟时,会激发亲鸟的减损机制——正常情况下,如果鸟巢遭遇变故,唯一幸存的雏鸟通常是最强壮的那一只。

这时候,亲鸟会竭力保护这唯一的“后代”,顾不上考虑它是不是亲生的。而且雏鸟的叫声,往往比外表更能激发亲鸟的养育本能,杜鹃雏鸟能模仿寄主幼鸟的乞食声,从而激发亲鸟喂食。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红耳鹎刚喂完养子,又吃它的"粑粑",比亲妈还亲妈

视频来源:Around my camera / YouTube

自己不养娃,有什么好处?

其实在约150种杜鹃科成员中,大部分都自己筑巢育雏,只有约1/3的种类(杜鹃亚科为主)是巢寄生。放眼整个鸟类王国,巢寄生也不是杜鹃的独门绝技:雁形目鸭科的黑头鸭,雀形目拟鹂科的褐头牛鹂,还有维达鸟科全体成员,也是巢寄生。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杜鹃亚科、美洲鹃属的黑嘴美洲鹃,自己筑巢育雏,与那些巢寄生的杜鹃属成员不同。

鸟类为何演化出这种“毁三观”的习性,一直让科学家好奇。杜鹃科最基底(接近原始祖先)的犀鹃亚科成员——圭拉鹃和犀鹃,会筑“集体巢”,或许是巢寄生的雏形:这两种鹃在繁殖时成群居住,多只雌鸟把卵产在同一个巢中,统一孵化。如果再进一步,雌鸟不用同类代孵,而是干脆把养育后代的责任“外包”给别的鸟,就成了巢寄生。

杜鹃科成员的巢寄生,大致分为3种类型,可以看作不同的演化阶段:

互利共生

凤头鹃属的雏鸟,不会弄死寄主的蛋和雏鸟,而与它们一起同巢成长,甚至还给报酬:凤头鹃雏鸟能分泌刺激性液体,驱赶捕食者,提高寄主雏鸟的成活率。

自由竞争

噪鹃属的雌鸟,会在寄主巢中产下不止一枚卵,雏鸟不伤害寄主的蛋和雏鸟,但也不提供好处。多只噪鹃雏鸟可能会和寄主雏鸟一起长大,但它们胃口惊人,且更能刺激亲鸟优先喂食,可能导致寄主雏鸟活活饿死。

赶尽杀绝

就是杜鹃属的“典型”巢寄生。它们的雌鸟产卵量很大(如大杜鹃一个繁殖期可产25枚),在每个巢中产一枚卵,雏鸟则把寄主的孩子全部消灭。

对于不想养娃的鸟来说,这种“外包”简直好处多多。它们不但省去了自己筑巢、孵卵、育雏的麻烦,减少了生存负担;同时又能“广种薄收”,分担雏鸟存活的风险,后代存活率仍然有保障。

不过,由于寄主鸟类和杜鹃一起协同进化,杜鹃并非总能得逞。比如白颊噪鹛能轻易认出大鹰鹃的卵,而大杜鹃对白腹短翅鸲的巢寄生成功率仅为25%。像灰喜鹊这样聪明又抱团的,只要见到四声杜鹃,往往就是一顿围殴。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还是有小机智能一眼识别“间谍蛋”的

视频来源:Pala Paki / YouTube

同时,杜鹃也有招应对寄主的“反制”。比如大杜鹃的种群有多种基因型,各种基因型的雌鸟,产下的卵都不一样,从而有不同的寄主偏好。这样能降低对单一寄主(如某种苇莺)的选择压力,防止它们的“反制”能力进化太快。

危险毒虫,轻松吃下肚

在繁殖方面很“渣”的杜鹃,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作为大中型食虫鸟类,它们能捕食多种森林“害虫”,尤其是毒毛护体的鳞翅目幼虫——如枯叶蛾科(包括著名的松毛虫)、毒蛾科、灯蛾科、舟蛾科等。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红胸杜鹃捕食毛虫

图源:wikipedia

对于这些毒毛虫,许多食虫鸟都望而却步,因为毒毛会伤害消化道。杜鹃却自有手段:

它们啄到毛虫后,会衔住毛相对少的部位,将其在粗糙表面上摩擦,尽量去除毒毛。

而且杜鹃的砂囊(能磨碎食物的一部分胃,相当于鸡胗),不同于许多鸟类的一层坚韧角质皮,而有厚而柔软、能脱落和重生的内壁。

吃下去的毒毛,扎在内壁逐渐积累;然后内壁表面会像蜕皮一样呈斑块状脱落、从杜鹃口中吐出,由新生内壁承担下一轮攻击。

有时杜鹃干脆不直接吃掉毛虫,而是叼着它剧烈甩动,使其表皮破裂,再吃内容物。

社恐之王,“布谷”听不长

最神奇的是,由异族亲鸟抚养长大、成年前可能从没见过同类的杜鹃,居然会自己迁徙!

北半球的各种杜鹃,基本都是候鸟。它们在养父母的辛勤喂养下生长神速,一个多月后就羽翼丰满,能独立生存。到9~10月的秋季,它们在本能驱使下,各自飞往越冬地。

在中国和西伯利亚长大的大杜鹃,会迁徙到中南半岛一带越冬,有些甚至飞越阿拉伯海去到非洲,飞行距离超过1万公里!它们究竟如何“自学成才”、知道本族的迁徙路线,至今仍是个谜。

杀死养母的孩子,一半天使一半魔——打一鸟

让我瞅瞅该往哪儿飞

图源:wikipedia

在迁徙期间,杜鹃也不和同类组队,而是万里独行。直到来年春天,依靠神秘本能回到繁殖地的它们,才开始求偶呼唤。杜鹃的别名“布谷鸟”,就因为国内最常见的大杜鹃,叫声听着像“布谷”。

四声杜鹃的鸣声是一次四个音节,国内常被解读为“快快割谷”“光棍好苦”或“不如归去”——这也算是古代的“空耳文化”了。

其他几种杜鹃,鸣声也各有特色:四声杜鹃的叫声近似“快快割谷”(正赶上部分地区的冬小麦收割时节)。

中杜鹃的鸣声单调乏味,像“蹦蹦”。

小杜鹃的鸣声是一次5~6个杂乱音节。

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当我们听到“布谷”或“快快割谷”的鸣声时,正逢春末夏初时节——这也是杜鹃与同类仅有的互动期。短暂的求偶交配过后,成年杜鹃再次恢复单身,在随后迁徙、越冬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都很少鸣叫,如同从我们身边消失了一般。鸟中“社恐”,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