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心系“饭碗”46年

作者:文明郑州

编者按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动广大网友和城乡基层干部群众举荐身边好人好事,定期推评“中国好人榜”。中国文明网《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专栏,晚间为你讲述“中国好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好人”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沿着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的村道一路向前,一个近200亩的“王家贡米”研究所矗立在田野间。走进研究所,在恒温-5℃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里,戴着老花眼镜的古稀老人陈定全正站在水稻种质资源架子前,仔细观察水稻种子的特征特性。

  提起陈定全,昭化区的农民都不陌生,他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农业农村局退休返聘农技干部、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也是躬耕田畴46年的“种粮人”。参加工作以来,他扎根基层一线,推广农技知识,选育优良品种,成功培育出多个“王家贡米”优质品种并推广种植,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诸多贡献。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心系“饭碗”46年

陈定全在地里查看稻穗生长情况。四川省文明办供图

  心系“饭碗” 潜心研究 创新培育水稻品种

  1977年,陈定全自农业学校毕业后,便一直致力于粮油新品种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推广。1981年至1991年期间,他每年都参加水稻等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荐会,品遍了全国500多种大米饭的味道,对米的品质了如指掌。陈定全的家乡卫子镇,是“王家贡米”核心产区,距今已有1300多年种植历史,有“远不见而闻其香,食之而大悦”的美誉。后来,因“王家贡米”产量低,加之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稻田出现撂荒现象。陈定全意识到,只有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培优“王家贡米”品种,才能提高产量。

  2014年,陈定全退休后,自费跑遍广东、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云南等10余个省市水稻育种科研单位,学习更新的现代育种技术。他搜罗到30余份水稻种质资源,在自家承包田里开始水稻育种,一心想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王家贡米”专用品种。经过上千次实验,2017年,陈定全成功选育出米粒细长、色泽晶莹、香气独特、口感舒适、清香带甜的“王家贡米1号”和“王家贡米2号”两个不同熟期的品种。同年4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昭化区特种粮油技术推广“陈定全工作室”成立,专门从事“王家贡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心系“饭碗”46年

陈定全在稻田里查看稻穗长势。四川省文明办供图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辛勤耕耘结硕果

  “王家贡米”生长环境对温度、病虫害预防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在“王家贡米”研究所恒温-5℃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里,20排水稻种质资源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架子上,查看编号、形状、颜色……戴着老花眼镜的陈定全经常一忙就是几小时。为快速提高“王家贡米”种子的抗病性,2020年,陈定全通过申请让“王家贡米”1号和2号种子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升入太空,并在6月完成播种,10月完成收割。

  2021年,陈定全又与中国农科院协作,在土壤微量元素资源稀少的条件下,率先采用生物技术攻关,生产出富硒等微量元素达到国家标准的“王家贡米”,提升了“王家贡米”品质品味。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家贡米”品种培育成果显著,多个新品种都已进入区域试验阶段,先后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全国十佳粮油地标品牌”“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渔米金奖”“中国富硒好米”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心系“饭碗”46年

陈定全查看秧苗长势。四川省文明办供图

  初心不改 使命不怠 始终把种子牢牢攥在手里

  46年来,陈定全大部分时间都在试验田中度过。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仍然到处学习交流,并通过实践,探索出具有山区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路径。陈定全说:“育种工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培育一个好的水稻品种,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从育苗到成熟收割,每一个生长阶段都需要严谨的科研观察,风吹雨打日晒都不可停歇。”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心系“饭碗”46年

“王家贡米”成果展示。四川省文明办供图

  通过陈定全不懈努力,目前,“王家贡米”年平均种植3万亩,产业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20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2个,全部实现了农户+公司的生产销售模式,企业收入突破2亿元。

2023年第四季度陈定全入选“中国好人榜”

来源:中国文明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