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酉阳,有一种乡愁叫清明粑……

作者:酉阳发布
在酉阳,有一种乡愁叫清明粑……
在酉阳,有一种乡愁叫清明粑……

“乡愁”是什么?或许吃上它一口,便有了答案。

农历三月初三,清晨六点,酉阳铜鼓镇官塘村。

在酉阳,有一种乡愁叫清明粑……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进古老的村落。李时飞背着背篓去田埂上采摘新鲜的清明菜,那是一种有着修长的茎和细长的叶子,全身长满白色蛛丝状毛,嫩叶顶端拖着淡黄色花蕾,学名叫水蜜花的野菜。他的妻子陈维珍也早早起床开始准备馅料,豆腐、腊肉、野蒜、春笋……每一种食材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不一会儿,李时飞便满载而归,从刚刚采摘回来的清明菜里选出嫩苗,用清水洗净后放入锅中蒸熟,待颜色变深、静置冷却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和糯米粉、粘米粉反复揉搓,直到米粉团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

家里的孙儿们起床后来到灶房,揉揉惺忪的睡眼,好奇地看着李时飞如何将揉好的米粉团分成一个个小球,然后包入馅料,再轻轻按压成扁圆形。这时,一道当地的传统美食——粉粑,便成形了。

在酉阳,有一种乡愁叫清明粑……

灶台上,铁锅里的水已经烧得滚烫。李时飞小心翼翼地将做好的粉粑放入蒸笼中,然后盖上盖子,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缕缕清香伴着水汽从蒸笼的缝隙中飘散出来,孩子们围坐在灶台旁,眼睛紧盯蒸笼,期待着粉粑出笼的那一刻,而李时飞夫妻俩则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小时候每到清明前后,爷爷奶奶就会做粉粑给我们吃,所以我们也会在清明前后做粉粑,给孩子们品尝。”此时此刻,于李时飞一家而言,是一种亲情和乡愁的传递。

粉粑又叫清明粑、三月三粑,这些别称都与其品尝的特定时节紧密相连。对酉阳儿女来说,粉粑不仅是一道口感上乘的传统佳肴,还是人们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又被称为“鬼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粉粑寓意着“粑魂”,酉阳的土家儿女会在这一天吃粉粑祈求平安吉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驱散鬼魂,保家人魂魄不散。

如今,其“粑魂”的寓意已被遗落在时间长河,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在三月三前后,清香软糯的粉粑包裹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成为人们走亲访友、交流情感的纽带。

“我这次回娘家特意带上了自己做的粉粑,给爸妈弟妹尝尝鲜!”一位村民自豪地展示着她手中的粉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庄里,粉粑见证了酉阳乡村的变迁和发展,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酉阳,有一种乡愁叫清明粑……

近年来,随着酉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粉粑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走出大山,成为游客们争相品尝的特色美食。

“我是酉阳人,50多年前就在沙坪坝定居了,上次回来还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特别想念粉粑的味道。”今年83岁的尹奶奶带着老伴回乡踏青,特意尝了一口酉阳粉粑以解思乡之苦,“细细品来,还是家乡的味道好!”尹奶奶拉着老伴的手,说要将这份美味带回家里,与亲朋好友分享。

粉粑,这一承载着深厚乡土情怀的美食,正随着时代的步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年轻的村民们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新时代的创新者。他们巧妙地将现代元素融入粉粑的制作中,使得这一古老美食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不同的馅料让粉粑有了多种口味,创新的烹饪方式则让粉粑的口感更加细腻、层次丰富,独特形状的捏造,更是让粉粑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美感,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目光。”一家卖粉粑的店铺老板说,粉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一座桥梁,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有它所带来的那份独特的乡土情怀。

End

记者:喻 琳 ▏编辑:赵舒婷值班:任桂容 ▏总编辑:陈 杰酉阳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在酉阳,有一种乡愁叫清明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