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面撑圆地放开

作者:真知趣

八面不是单指八个方面,而是指从内向外360度撑圆.如充气般地立体膨胀。撑圆不是用力向外推.膨胀也不是努气向鼓胀。撑圆、膨胀“也是靠地心引力.掺杂其他的力就不好了”(壮弘语),特别不能掺杂心力、体力。放开、撑圆、膨胀.都是茄的表现.是由“骨顺肉坠地放下”引起的,就像将提着的半塑袋水放在地上,水袋同时受地心引力向下吸引和地面反作用力向托举两个力的综合作用,就会使水袋向周围铺开放大一样。纠放开,不仅指肢体舒展饱满,八面撑圆,而且指宽松身心,放羽怀.扩大包容,加深涵养.是从肢体到精神的全面修炼。

八面撑圆地放开

  1、放开应按李品银先生的“三先于、三大于、三松于”进行在放开的先后顺序上要“内先于外、下先于上、后先于前”;在开的意念形象上要“内大于外、下大于上、后大干前”.在放于分寸把握上要“内松于外、下松于上、后松于前”;在放开的关注度上.要内重于外,下重于上.后重于前;在放开的连动上,要以内带外.以下带上,以后带前。例如.在上下的关系要把意念的重点放在腰腿间,想象脚底铺开放大,与地面充分接触.好像踩入了泥中,脚心、脚趾缝、脚底周边,甚至脚踝都有了泥巴;下面好像不只是两脚踏着的两个点支撑着,好像是脚两腿跨度为直径的一个大圆底座四平八稳地支撑着;裆宽,好像骑着个有向上浮力的氢气球练拳。又如“内大于外”要指精神层面,要胸襟开阔.要有包容天下的气魄。再如“后,前”.要求后面的肩胛、背肋、腰肾、臀胯都应从中间脊柱向两侧放开、展宽.放宽的两边皮肉向前包裹.有后面腰背宽,实、前面胸腹狭窄虚含的意思,好像背着个大龟甲练拳似的。在上身叫含胸拔背.下身叫松腰裹胯。

   2、体内放空。“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自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的物质之牛也”(吴图南)。松,就是使体内放开.放空,扩大空间。例如.使骨腔壁与骨髓拉开距离:肌肉与骨骼拉开距离;肌肉像海棉蓬松开了,细胞与细胞之间拉开了距离,里面含有许多小皮肤与肌肉之间拉开了距离;骨腔、关节腔、胃腔、肠腔、胸腔腹腔等体内大大小小的空间扩大了,甚至整个体腔内好像都没有东西了.都空了。空就是松,松就是空:空,既是松的心法.又是松的境界。“打拳想要松,一定要先空,空一定要圆,圆也不能圆的不三不四,一定要圆满,其大无外”(王壮弘)。空就是无,无就是有:感觉体内没有实物了,就能包容万物了,就能储存更多能量了。特别是整条脊柱之前的大空间.是储存能量的大仓库,空间扩大了之后,力由脊发,腰为主宰、丹田内转、尾闾带动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支持。

 3、“皮毛要攻”。”攻”字也是用意气从内向外膨胀、撑圆.使皮肤展开,汗毛竖起,像触须一样能灵敏地探知身体附近微弱的敌情信息。“皮毛要攻的具体做法是把全部心意七成放在丹田.三成集中于皮毛,使皮毛有充气感,使皮毛如漆如胶地粘着于对方皮毛上。进攻刺皮不刺骨,化解擦皮不及骨”(张全亮语)。“是要求在练功中全身的毛细孔都要张开.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内气跟外气相结合……练功时不论离墙有多远,都好像贴着墙似的。毛孔张开之后.好像一个人占据了整个空间一般,空间有多大.你这个人就有多大”(王培生语)。

  4,阴松阳松交替松

前面说的借地心引力向下松、向下沉,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沉好了.向其他方向的放松.行拳所需要的各种内劲就应运而生了。沉为轻之因.轻是从沉中产生的,就像地面反作用力是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是从地心引力中产生的一样。沉为轻之根,轻离不开沉,就像影离不开形一样。沉为轻之君.轻是由沉支配和掌握的.就像四肢须由腰脊主宰一样。沉为阴.轻为阳.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虽然前面还说了从根节到梢节的放(伸)长和从内向外的放开.但伸和开都属阳性的动作.都是从阴性的沉中产生出来的。伸的反面是缩,开的反面是合。缩与合都是阴性动作,都是从阳性的轻中产生出来的。这就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阴阳互根、阴阳相生的道理。

按照祝大彤先生的话说:“如何去练松功呢?…从汗毛深入到皮、肌肉、筋、骨,自表及里松到骨骼,再从骨、筋、肉、皮、毛层层松到皮上,这是阴松、阳松的互为修炼.求得。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的本能。“阴松就是从外往内松,阳松就是从内往外松。什么叫内呢?内就是阴阳之间的那个“中”.就是阴阳交汇之处.意气聚散之处。就人体而言,每一对阴阳之间都有一个“中”.如两手之间以夹脊为中,两脚之间以会阴和尾闾为中。就全身而言,以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后夹室内的丹田核心部位为中.扩大一点说,就是以腰骶腹腔为中;再扩大一点说,就是以腰脐之下、裆胯之上的这一大块为中。“中”就是泛称的丹田,就是炼丹之炉就是太极本体,就是阴阳两仪的家。所谓阳松就是从太极本体向阴阳两仪松,就是从“中“向末端及表皮松,就像是阴阳从家出外做功了,就是开就是伸.就是脊柱上竖。所谓阴松.就是从阴阳两仪向太极本体松,就是从肢体末端及表面向“中”间松.就像是阴阳回家休整,充电了,就是合.就是缩,就是脊柱下垂。一套拳或许几十势.或许一百多势.但归纳起来不外就是阴松和阳松两个拳势。

 以骨顺肉坠地放下为动力,为基础.以伸筋拔骨地放长和八面撑圆地放开为延伸和发挥,阴松、阳松交替松,才是全面地、阴阳相济地松功修炼。

讲八面支撑,就不能不说到太极拳身法。

  纵观太极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实都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如:躯干上下的对向拔长:头顶项竖,松腰沉气;躯干前后的对向撑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撑长拔伸:肩沉肘坠,胯开膝屈。在意识调控下,逐渐产生传统上称谓掤劲的太极劲。

  人体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长,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时又能恢复原状,称之为弹性。太极拳正是利用肌肉这一特性,在意识的调控下,通过肢体之间的适度对向用力,使肌肉、骨骼产生对拉互争的运动,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在突出用意的调控和绵缓松柔的状态下,练出的是一种有弹性的劲,太极拳称作绷劲。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八面支撑”?

  做到“八面支撑”有形体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先说形体要求。八面支撑,必须建立在中定的基础上。《太极拳释名》说:“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要“不偏不倚”、“立如称准”,讲的是中定。何谓中定?重心即太极拳所说的中定,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定。十三势当以中定为主,由定生势,以势入定,在中定的基础上然后谈得上八面支撑,八面支撑不能离开中定。

  顶头悬、尾闾收是上下争力,前推之力必有后撑是前后争力,定势的三尖对正,前落之脚必须与后足蹬力同时到点。内三合要内不动外不发,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对相照、同松同紧等。

  顶头悬、尾闾收,即头部百会穴上领和尾闾骨向里回收上下对拉,身躯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稳定,使人有安定舒适的感觉。顶头悬起,两臂绷开,自有支撑八面的风度。,上下一条线,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对正,上身则无倾斜之弊,进而肩井穴与涌泉穴对准,从头到足形成垂直之势,犹如旗竖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擞,要有顶天人地的意念。通过顶天入地,上下对拉,向前之力必有后撑,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锻炼,浑元之气必生,气贯全身而达八面支撑。

  意念要求是什么呢?

  郝少如先生说“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气势才能圆满。如果八条线条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9页)这个线线相等的八个方向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中定点,沿着这个中定点,上下矢方向的延伸轨迹,就是人体的重力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球状的,从一个中心点发出线线相等的线,才是一个圆满的球。八面,也只是泛指,并不能坐实,可以是十六条线线相等的线,或者是三十二条线线相等的线,甚至是六十四条、一百零八条,以至无数条相等的线,太极拳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就是这样的境界。有人将这种状况称为“气囊式弹性体”说:“要用意将丹田作茧自缚为全身气的聚合中心,使丹田成为整个太极气势中质量最大的核心部分,并以丹田这中心层层向外扩展,质量也由大到小,压力由强到弱作有序的排列,从而形成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状态,这是体现太极拳运动特点的关键。”(罗红元、古岱娟《太极拳技理与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90页)

  那么精神要求又有哪些呢?

  “空”“松”是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事实上“空”“松”是追求八面支撑的必须条件,有八面支撑才有圆活,“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所企及。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8页)

  内那么内三合外三合,跟“八面支撑”是有关系的吗?

  对,这是传统的说法,只不过没有一语道破,其实就是为了达到“八面支撑”的目的。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其实质是四肢的根节、中节、梢节三大关节左右交叉相合,肩与胯合,即上肢根节与下肢根节左右交叉相合;肘与膝合,是上肢中节与下肢中节左右交叉相合;手与脚合,是上肢梢节与下肢梢节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凭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就进入了内三合的境界,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内三合而达到的。外三合、内三合,统称六合,即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个圆球体,合力为“O”。这个球体去击人,击到身上的虽然是一个点,但这是面中点,全力都集中到了这个点上,这个点就有穿透力。

  八面支撑”有何作用?

  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气势是一个场,这个场是圆满的,是生动的,是有质量的。

  太极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种功在内,尤其要按要领练习,深刻体会其中奥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练出。待功成之时,无所谓招数手法矣,而气势,即“场”的感应机制,即能产生敷、盖、对、吞的精妙技法。人有气场,当人与人接触时,接触指气场与气场的接触。人与人逐渐接近时,就有气场压迫已身之感,敏感者,感觉明显,不敏感者感觉不出。太极拳修炼就要增强这个气场感觉,强化它,使感觉气场的渐至灵敏而阶及神明。一语破天机,听劲、懂劲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场”中求也,也就是气势的作用。 “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决定的。劲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场”中求也,也就是气势的作用。“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功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8页)

  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气的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掤、后撑、上领、下沉、丹田之气充盈周身,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平时处于松柔状态,遇到紧急情况也可一触即发,太极浑圆劲就是在日积月累的行拳盘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其中,八面支撑的要求就不可须臾背离,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八面支撑,不可草草从事。

  重复一句。八面支撑是太极身法的指归,是各家身法要领的总纲,差别仅仅在于说破不说破。行拳技击念于兹、行于兹,功夫方能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