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作者:花888

鳌拜,一个在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满洲第一勇士,更是康熙年幼时的辅政大臣。然而,这位曾经的功臣,却在康熙亲政后被擒拿。康熙为何要除掉鳌拜?鳌拜真的是奸臣吗?他对大清忠心耿耿,为何到了康熙朝却成了眼中钉?康熙晚年为何又大赞鳌拜的功劳?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鳌拜的辉煌战功

鳌拜,出身于满洲八大姓之一的瓜尔佳氏。他的祖父索尔果是苏完部首领,父亲卫齐是八门提督。鳌拜的舅舅费英东更是大清开国五大功臣之一,深得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的信任。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鳌拜从小就在军营中历练,骑射功夫十分了得。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年少时的鳌拜便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攻打去皮岛和松锦会战。

去皮岛位于辽东半岛西南,是明朝在关外的重要军事据点。后金虽已占领辽东,但去皮岛上驻扎着明将毛文龙的部队,对后金军队形成了很大威胁。皇太极多次派兵进攻去皮岛,但都未能取得胜利。

1637年,皇太极再次命令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率军攻打去皮岛,鳌拜随十二弟阿济格出征。经过一番激战,后金军队仍未能攻下此岛。情急之下,阿济格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命鳌拜率一支精兵偷袭明军后方。

鳌拜抓住时机,带领士兵冒着炮火直扑明军阵地,终于攻入了去皮岛。岛上明军见大势已去,纷纷弃甲投降。皇太极得知捷报,龙颜大悦,亲自祭告父汗在天之灵,并将鳌拜封为"巴图鲁",以表彰其战功。

去皮岛之战奠定了鳌拜在后金军中的地位,而松锦会战则让他成为皇太极最倚重的大将之一。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1641年,明将洪承畴率13万大军,与锦州守将祖大寿里应外合,对后金军发动进攻。当时鳌拜正在济尔哈朗麾下,随军迎敌。战事初期,后金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大败。

危急关头,鳌拜挺身而出,率领骑兵冲入明军阵中,连续作战五天五夜,终于扭转了战局。此战过后,明军再也无力对后金发动大规模进攻,鳌拜也因功升任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威望最高的人物之一。

鳌拜虽出身将门,但能频频立功、得到皇太极的重用,靠的不仅是家世,更是他本人的勇武和才干。从去皮岛到松锦,从巴图鲁到护军统领,鳌拜用自己的血与汗,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战歌。

鳌拜与多尔衮的恩怨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皇太极驾崩后,按照他生前的遗愿,由皇长子豪格继承大统。然而,豪格的叔父多尔衮却另有打算。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亲弟弟,也是一位威望颇高的将领。他认为自己才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鳌拜作为皇太极的心腹大臣,坚决拥护豪格登基。他与多尔衮势同水火,针锋相对。在八王议政时,鳌拜与索尼等两黄旗大臣联手,力主豪格继位。多尔衮见状,只得暂时退让,支持年仅六岁的皇九子福临即位,自己则担任摄政王。

顺治帝即位后,多尔衮掌控朝政,鳌拜等支持豪格的大臣处境艰难。顺治元年,鳌拜随同皇叔阿济格从李自成征讨回京。阿济格素来骄横,竟然称呼年幼的顺治帝为"孺子"。多尔衮大怒,下旨斥责阿济格。巧的是,宣读圣旨时阿济格不在营帐,鳌拜与谭泰代为接旨。为了维护阿济格的颜面,二人并未将旨意禀报。

此事被多尔衮知晓后,他借题发挥,革去鳌拜的职务,甚至要将其斩首。幸亏众大臣力劝,鳌拜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后,鳌拜成了多尔衮的眼中钉肉中刺,险些被杀三次。

顺治五年,舒尔哈齐的孙子吞齐向多尔衮告发,称鳌拜等人曾密谋拥立豪格为帝,还私下立下盟约,要包围崇祯殿。多尔衮借机大开杀戒,欲除掉鳌拜等心腹。鳌拜再次死里逃生。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重,暗示贝勒锡翰请顺治帝前来探视。锡翰照办,不料多尔衮反咬一口,说锡翰违背他的命令私自做主。鳌拜为锡翰求情,多尔衮反而指责他包庇,执意要杀鳌拜。若非两黄旗大臣坚决反对,鳌拜恐怕难逃一死。

所幸多尔衮不久便病逝,顺治帝亲政,鳌拜终于熬出头,被拜为议政王大臣,兼领侍卫内大臣。从此,鳌拜成为顺治帝倚重的心腹重臣。

鳌拜虽出身将门,但能频频立功、得到皇太极和顺治帝的重用,靠的不仅是家世,更是他本人的勇武和才干。然而,鳌拜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多尔衮当政期间,他三次遭到迫害,几乎丧命。鳌拜之所以能死里逃生,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谨慎和众大臣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与多尔衮的盘算有关。

多尔衮虽然想除掉鳌拜这个心腹,但又忌惮他在两黄旗中的声望和影响力。贸然动手,恐怕会引起两黄旗的反弹,进而威胁自己的统治。因此,多尔衮虽然三番五次为难鳌拜,却始终没有下死手。

鳌拜在多尔衮治下几经生死考验,既是因为忠心耿耿,也与他深谙权术有关。他看透了多尔衮的心思,知道他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每当多尔衮发难时,鳌拜总能沉着应对,运用两黄旗的力量化险为夷。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鳌拜与多尔衮的恩怨,折射出皇权与勋贵势力的此消彼长。作为皇太极时期就位高权重的大臣,鳌拜对大清的忠心,某种程度上高于对皇帝个人的忠诚。他坚决拥护豪格,就是要维护皇嗣正统、保住两黄旗的利益。而多尔衮则利用摄政王的权柄,对鳌拜进行打压,意在削弱勋贵势力、巩固自身地位。

鳌拜虽几经磨难,但凭借深厚的政治根基和高超的权谋手腕,终于熬过了多尔衮时期。待到顺治帝亲政,鳌拜重新受到宠信,成为实际上的"第一大臣"。此时的鳌拜,已从一个单纯的武将蜕变为深谙政治的权臣。他在顺治朝的风光,为日后在康熙初年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

鳌拜的辅政之路

顺治帝驾崩之际,将年仅八岁的皇四子玄烨立为新君。同时,顺治帝特意命令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幼帝治理天下。鳌拜作为顺治帝的心腹重臣,自然成为康熙朝开国功臣。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辅政伊始,四位大臣尚能齐心协力,为新朝开局殚精竭虑。然而,随着时日推移,矛盾与裂痕逐渐显现。鳌拜位列四臣之末,却野心勃勃,难以甘居人后。他利用正白、镶黄两旗间的矛盾,暗中施压排挤苏克萨哈。

康熙二年,鳌拜以"八旗定序"为由,提议将镶黄旗地与正白旗所属的蓟州、遵化、迁安等州县互换。正白旗地少,只得另行圈占民地补足。此举极大打击了正白旗势力,苏克萨哈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康熙六年,索尼病逝。失去索尼的钳制,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他与大学士班布尔善等党羽密谋,诬陷苏克萨哈"怨望不欲归政",罗列罪状二十四条,欲以大逆论处。康熙虽不准,但在鳌拜的百般逼迫下,终于同意处决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之死,令康熙与孝庄太后对鳌拜忌惮更深。然而此时康熙尚未完全掌权,鳌拜与遏必隆仍把持朝政,一时难以动摇。鳌拜得势,愈发狂妄,朝中大小事务,无不由他说了算。康熙虽已亲政,却如傀儡般被架空,实在忍无可忍。

康熙七年,鳌拜被授予一等公爵,其子承袭二等公。党羽班布尔善擢升大学士,济世为工部尚书。鳌拜一党权倾朝野,康熙却只能敢怒不敢言。然而在暗中,康熙与孝庄太后已开始布局,伺机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康熙八年五月,孝庄太后装病,令鳌拜入宫探视。鳌拜不疑有他,只身前往。谁知刚踏入乾清门,便被一群少年勇士按倒在地。原来这正是康熙精心训练的"库布",专为擒拿权臣而设。鳌拜虽然勇武,终究难敌人多势众,只得束手就擒。

鳌拜伏诛,其党羽亦难逃一劫。康熙颁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其中结党擅权二十三条,不尊太后两条,嫉妒册立皇后等五条。然而细究起来,鳌拜虽跋扈专权,却并未谋逆篡位。他对大清本无二心,只是权欲熏心,迷失方向。

与后世奸臣相比,鳌拜的过错并不算严重。康熙心知肚明,因此虽将其擒拿,却并未赐死,只是长期囚禁。这或许也是念及鳌拜昔日立下的汗马功劳,不忍加以极刑。

鳌拜虽身陷囹圄,但其家人并未受到牵连。康熙不仅保全了鳌拜家族,还在晚年多次提及鳌拜的功绩,可谓宽宏大量。只是鳌拜一生为将,终因权力而迷失自我,实在令人惋惜。

鳌拜的辅政生涯,堪称一部权力的悲剧。他本是顺治帝托孤重臣,却因野心膨胀而走向对立面。鳌拜擅权跋扈,完全架空幼主,将朝堂变为自己的禁脔。他排挤异己,结党营私,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然而,鳌拜毕竟非同一般的奸佞小人。他虽然迷恋权力,却始终没有背叛大清的意思。鳌拜一生戎马倥偬,为国立下赫赫战功。即便在顺治朝为官,他也曾为君分忧,殚精竭虑。只是到了辅政时期,权力的毒药彻底腐蚀了这位勇武的巴图鲁。

鳌拜的悲剧,在于他没能抵御权力的诱惑,将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他虽然没有谋逆篡位的野心,却完全僭越了辅政大臣的职责范围。鳌拜以一己之私,架空君权,把持朝政,将康熙幼帝视为傀儡。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与国本,康熙不得不下狠手将其铲除。

鳌拜覆亡,给后世权臣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利国利民,一旦滥用则祸害无穷。作为辅政大臣,理应辅佐幼主,为国分忧。然而鳌拜却将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这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鳌拜的悲剧结局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康熙八年五月,鳌拜被少年天子玄烨设计擒拿。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权臣,就这样匆匆谢幕,从此销声匿迹。然而,康熙对这位昔日的辅政大臣,却并未痛下杀手。

鳌拜被擒后,康熙颁布了其三十条罪状。其中结党擅权二十三条,不尊太后两条,嫉妒册立皇后等五条。这些罪名看似板上钉钉,但细究起来,却并未构成谋反大逆之罪。

康熙心知肚明,鳌拜虽然跋扈专权,但对大清并无二心。他虽然把持朝政,架空君权,却从未想过篡位谋逆。相比后世的奸佞,鳌拜的过错实在算不得什么。

正因如此,康熙虽将鳌拜擒拿,却并未赐死。他只是将其长期囚禁,剥夺了政治权力。这既是对鳌拜僭越之罪的惩戒,也是念及其昔日立下的汗马功劳。

鳌拜虽身陷囹圄,但他的家人并未受到牵连。康熙不仅保全了鳌拜家族,还在晚年多次提及鳌拜的功绩。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在朝堂之上感慨道: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回忆以前的事情,我若是不说的话没有人敢说。我朝征战效力的大臣中,真没有人能比得上鳌拜....."

康熙的这番话,道出了他对鳌拜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他对鳌拜擅权跋扈,架空皇权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鳌拜对开国立下的赫赫战功。

正是凭借这些战功,鳌拜才有资本在顺治朝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也正是凭借这些战功,康熙才会在除掉鳌拜后,仍然给予其家族庇护,而不是赶尽杀绝。

鳌拜虽然只是被囚禁,但他毕竟已经失去了权力。这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来说,无疑是比死还要痛苦的惩罚。鳌拜在狱中度日如年,最终郁郁而终。

雍正继位后,为了彰显"恤旧臣"的美德,将鳌拜追封为"超武公",并恢复了其一等公爵的爵位,令其子孙世袭罔替。这既是对鳌拜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其悲剧命运的一种补偿。

鳌拜:忠于大清却未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然而,乾隆登基后,却将鳌拜的爵位降为男爵。在乾隆看来,鳌拜虽然是大清的开国功臣,但更是僭越跋扈的乱臣贼子。降其爵位,正是为了警示后人,不可重蹈鳌拜的覆辙。

鳌拜的一生,堪称一部悲剧。他出身将门,年少立功,是皇太极与顺治帝最倚重的大臣。然而,在康熙朝,他却因为权力的迷惑,逐步走向了专权跋扈的不归路。

鳌拜擅权的背后,折射出皇权与勋贵势力的博弈。作为开国功臣,鳌拜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他对大清的忠心,某种程度上凌驾于对皇帝个人的忠诚之上。这就难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康熙初登大宝,年幼无知,只能任由鳌拜把持朝政。然而,随着康熙渐渐长大,他对鳌拜的专权之心愈发不满。鳌拜架空皇权,将康熙视为傀儡,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康熙与孝庄太后精心布局,伺机除掉鳌拜。这既是皇权与勋贵势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康熙巩固皇权的重要一步。鳌拜的倒台,标志着皇权最终战胜了勋贵势力,康熙真正掌控了大清朝政。

鳌拜的悲剧,在于他没能抵御权力的诱惑。他虽然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君主之上。这种僭越之心,注定会招致皇权的反扑。

鳌拜的结局,给后世权臣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利国利民,一旦滥用则祸害无穷。作为辅政大臣,理应辅佐幼主,为国分忧。然而一旦权欲熏心,终究难逃覆亡的命运。

鳌拜虽然只是大清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缩影,但他的悲剧命运,却值得后人深思。权力的魔咒,往往比死神的镰刀更加可怕。唯有戒惧权力,时刻保持清醒,方能避免重蹈鳌拜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