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根风筝线 牵引传承路

作者:爱尚南浔

人间四月天,风和日暖,眼下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当传统绫绢遇上风筝制作,从鲜艳灵动的燕子到轻巧精致的蝴蝶、从手掌大小的“掌燕”到1米多高的“扎燕”……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浔区双林古镇的王一品斋笔庄,各种造型的绫绢风筝在这里展示着。

一根风筝线 牵引传承路

将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本地特色的绫绢,绫绢风筝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沈钰婷正在赶制一款老客户下单的产品。一只绫绢风筝的制作要经过几十道繁琐复杂的工序,光是削细竹片、熏骨架就有很多讲究,以保证每根竹片在大小、薄厚、弯曲度等方面的对称。劈好待用的竹条经过一番“凹造型”,逐渐化身各类骨架形状,再经过手工绘制绢面图案,色彩艳丽、轻巧灵动的绫绢风筝便基本完成了。

一根风筝线 牵引传承路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曹氏风筝工艺与双林绫绢相结合,形成了绫绢风筝制作技艺,说起绫绢风筝,沈钰婷一下便打开了话匣子。“绫绢风筝主要分为软翅、硬翅、板翅、串类和立体5大类,目前普遍受市场上喜爱和欢迎的一般是沙燕风筝。”沈钰婷介绍,由于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从接单设计到制作完成,一般要提前半个月与她联系下单。

一根风筝线 牵引传承路

近年来,沈钰婷致力于传承、推广“绫绢风筝制作”这项非遗技艺,通过不断创新、拓展产品形式,开发了绫绢风筝、绫绢扇子等一系列衍生产品。日前,由她带来的一场“绫绢风筝制作技艺体验”在笔庄开课。现场,10余组家庭在她的指导下,一起学习风筝制作及绢面绘画,完成了独具特色的绫绢风筝,感受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

一根风筝线 牵引传承路

看似简单的风筝蕴藏着千百年的文化与风韵,一只风筝放飞的是孩童们的快乐,也牵引着一项非遗的传承。随着绫绢风筝放飞上天,沈钰婷也有了新的计划:校企合作、大力推动绫绢风筝制作技艺进校园,引导、培育一批非遗技艺传承人,让双林绫绢这项非遗文化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