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秘葡萄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技术的关键技巧

作者:青钱柳

揭秘葡萄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技术的关键技巧

刘雅等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HBCT2021230404);石家庄市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198490157A)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葡萄的需求量增加,葡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设施葡萄栽培作为延长鲜果供应期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一些地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据报道,大陆设施葡萄面积超过280万亩,已成为世界设施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目前,传统的篱架栽培方式多存在种植密度过大、结果部位偏低、枝梢生长旺、通风透光不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葡萄的着色和风味,果品品质很不稳定 。另外,用工成本的提高造成葡萄种植成本不断上升,使得葡萄的生产效益有所下降 。葡萄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观光采摘葡萄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良好方式,葡萄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

葡萄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较好地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该模式降低了种植密度,提高了葡萄的结果部位,并且主蔓与树行垂直,沿架面水平延伸,新梢与主蔓垂直水平交互分布在主蔓两侧。这样不仅有利于果园通风,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也缓和了树势,减少了夏季修剪工作量,节省了人工,便于机械化操作,适合观光采摘。而且行间设置水平叶幕,可充分利用光照形成光合产物,从而提高果实品质,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丰产性。为了该模式的生产推广,引导广大果农提升种植技术,参考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作者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了设施葡萄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关键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设施葡萄促成栽培及避雨栽培生产,尤其是开展机械化生产的观光采摘园和精品葡萄生产园提供借鉴。

1 设施结构

1.1 日光温室

温室建造方位以坐北朝南东西延长,偏西5~7°为宜,温室前后间距为棚最高点的2.5倍,棚宽8~10 m,棚高3.8~4.5 m(地下0.5 m),棚长50~80 m。

1.2 避雨大棚

1.2.1 单栋避雨大棚

方向南北向,棚宽10~12 m,棚高3~3.5 m,高跨比1∶3~4 适宜,拱杆间距1~1.2 m,避雨大棚长宽比大于5∶1,长60~100 m。

1.2.2 连栋避雨大棚

方向南北向,单栋跨度6~8 m,棚高可根据生产需要适当调整,肩高2.5~3 m,脊高1.5~1.8 m。

2 品种选择

采用设施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模式的葡萄品种,应具备香味浓郁、长势强壮、耐弱光、花芽分化容易、适宜观光采摘的特质,产量与品质也能较好的满足其栽培目标。根据不同栽培目的和成熟期要求,选用早、中、晚熟优良葡萄品种均可,如早熟品种‘南太湖特早’‘夏黑’‘黄金蜜’,中熟品种‘宝光’,晚熟品种‘阳光玫瑰’等。

3 定植技术

3.1 定植前准备

按照规划的行距,挖宽、深各0.6 m的栽植沟,每亩施用腐熟牛、羊粪肥4~6 m 3 ,与土壤混匀后回填0.5 m,再用素土填至地表,之后浇透水沉实,准备定植。

3.2 定植

于3月中旬,土壤化冻至萌芽前开始定植。定植密度可根据设施内空间和生产需求适当调整,一般株距2~3 m,行距3~8 m。将梳理修剪过的根系展开放置于定植穴内,根系保留15~20 cm。当填土超过根系后,轻轻提苗抖动,定植穴填满土后踏实,使苗木的根茎处与地面相平,栽后及时浇透水。

4 管理技术

4.1 架式及树形

架式选择棚架栽植。棚架由钢架柱和铁丝编织而成,架高1.8~2 m,东西方向每行立柱拉一道铁丝,南北方向每0.3~0.4 m拉一道铁丝,每道铁丝用拉紧器拉直,并固定在立柱上,形成葡萄棚架栽培的支撑结构。

树形采用单干双臂“T”形。在定植当年以培养主干和主蔓为主,主干高度为1.65~1.85 m,单干双臂“T”形当年就可培养出主蔓架形,即在主干顶部保留双臂作为主蔓,水平绑缚在铁丝上,臂上按10 cm间距均匀分布结果枝组。

4.1.1 第一年管理

定植发芽后,选留一个生长健壮的新梢,立支柱垂直牵引,培养成主干。在主干形成过程中,留副梢增加叶片数量,提高光合面积,促进主干快速生长。主干上的副梢两叶绝后摘心,待新梢高度达到预定高度后摘心促发新梢,在摘心口下抽生的副梢中选2个长势较强的新梢分两边水平牵引,培养成主蔓。

主蔓上每隔10 cm留一副梢(结果母枝),并按照4∶3∶2或3∶3∶3模式培养成9叶副梢,即一次副梢在第4片或第3片叶长至宽度1 cm大小时进行第1次摘心,再生副梢在第3片叶长至宽度1 cm大小时进行第2次摘心,第3次副梢在第2片或第3片叶长至宽度1 cm大小时进行第3次摘心。主蔓每延长1.2 m,留1 m进行重摘心,促发副梢,依据行距反复几次,直到架面爬满为止。

葡萄落叶后20 d到伤流前1个月完成冬季修剪。冬剪时以铺满架面为目标,对直径0.8~1.2 cm的枝条留两芽修剪,直径小于0.8 cm的枝条在主蔓基部剪留1 cm长,其余全部剪除。

揭秘葡萄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技术的关键技巧

4.1.2 第二年及以后管理

葡萄发芽后,主干上的芽全部抹除。从结果母枝上发出的新梢(结果枝),待长至6片叶左右时利用绑丝或绑梢器进行固定,与主蔓垂直牵引、绑缚,同侧按照18~25 cm的间距选留。

结果枝摘心一般在花前1周进行,位置为花序以上成叶处。摘心后,花序以下的副梢全部抹除,花序以上的副梢留1片叶绝后摘心。

冬季对结果母枝留1~2个饱满芽进行修剪。修剪原则为留近不留远、留强不留弱、留下不留上,目的是形成理想架式和树形,防止结果部位外移,控制树体结果枝量及产量。经过1~2年的管理,“T”形棚架基本形成,以后的管理方法同第二年。

4.2 土壤管理

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模式树下具有宽阔的空间,土壤管理模式宜采用行间生草的方式。果园生草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微环境调控能力,减少气灼和日灼病发生,降低病虫防治成本,是建设环保、省力、高效、优质果园首选的土壤管理方式 。

4.2.1 自然生草

利用土壤中自然宿存的草种萌发生长,并及时去除木质化程度高、高大、易串根、易缠绕的杂草,这些恶性杂草可与葡萄树体争夺肥水。

4.2.2 人工种草

宜选择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覆盖期长、根系浅、耐阴、耐践踏,与葡萄无共同病虫害或寄主关系的草种,如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并于4月下旬—5月上旬进行播种。

4.2.3 生草管理

人工播种草种后宜采用喷灌方式及时浇水,保证出苗率。其他生长时间,根据葡萄的实际需水、需肥量正常管理,不专门针对草进行浇水、施肥。此外,生草初期和雨季应及时清除杂草,只有生草充分覆盖地面后,才可控制杂草发生。

4.2.4 生草利用

当草种生长高度≥40 cm时进行机械刈割。刈割次数根据草的生长情况而定,刈割下来的草可覆盖在树盘下或收集起来堆积沤制堆肥,起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营养、健壮葡萄树体的作用,同时减少了锄草用工成本,降低了投入。

4.3 水肥管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节水、节能、省工、高效、环保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 。实施设施大树冠“T”形棚架的葡萄园,宜采用节水滴灌加喷灌和随水施肥(基肥除外)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同时安装好排水设施,保证涝灾排水。

4.3.1 越冬前

适时上冻水,并要浇透,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强葡萄的抗冻性。

4.3.2 萌芽前

结合升温情况灌催芽水,灌水量要充足,以渗透地下50~60 cm为宜,每亩追施平衡型水溶肥5~10 kg,保证枝条萌芽整齐。

4.3.3 开花前

花前10 d左右灌催花水,且灌水量略大,并配合滴灌施入高氮高磷水溶肥每亩5 kg。同时叶面喷施800~1000倍的氨基酸叶面肥,促进花芽分化,提高结果率。

4.3.4 果实膨大期

该时期葡萄果实快速生长,需要进行多次施肥,并及时浇水。幼果期可施用1次平衡水溶肥,用量为每亩5~7.5 kg;膨大中后期以中氮高钾为主,用量分别为每亩5~7.5、2.5~5 kg,此阶段还可叶面喷施液体钙镁肥及800~1000倍的氨基酸叶面肥,促进果实发育,提高果实品质。

4.3.5 果实着色期

应少量多次灌水,同时增施钾肥,少施磷肥,控制氮肥,每亩施用5~7.5 kg水溶肥;叶面也可喷施液体钙镁肥,加快增糖和上色,防止裂果,并在采收前1周不再施肥、灌水。

4.3.6 果实采收后

一般在9月份采用沟施法施用基肥。即在树体一侧40~50 cm处开沟,沟深至根系集中分布区,翌年在另一侧轮流进行。以充分腐熟的牛、羊粪肥为主,每亩施入4~5 m 3 ,同时配合中微量元素肥及磷钾肥施入。

4.4 花果管理

4.4.1 疏穗

在花序分离期依据品种特性和预期产量进行疏穗,强旺枝留双穗,中庸枝留单穗,弱枝不留穗。同时,对果穗进行整形修剪,剪除影响穗形的副穗,以及中间部分过密小穗,保证开花坐果一致,提高坐果率。

4.4.2 疏果

当葡萄果粒绿豆大小时进行疏果,疏除果穗上的小果、过密果、畸形果及病虫果,可分多次进行,并调整果粒间距,每个果穗依据品种的果粒大小保留60~100粒,产量控制在每亩1500~1800 kg。

4.4.3 套袋

果穗疏粒整形后及时喷施杀菌剂、杀虫剂,重点喷果穗,待药液干后再套袋,注意避开露水和中午高温时段,直到果实采收前一周左右摘袋。

4.5 病虫害防治

由于该种植模式通风透光良好,与常规的密植园相比发病较少、较轻,重点预防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病害,绿盲蝽、蓟马和螨类等虫害。

同时需要注意气灼、日灼等生理性病害,如一些葡萄品种在幼果期至硬核期(6—7月)易发生气灼,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条件下,造成水分失调,出现果粒褐变、凹陷等症状,严重影响了葡萄品质和商品价值,可在葡萄完成膨大处理后,采用透光率70%以上的遮阳网对果穗进行遮挡,或在上午9:00时前、下午5:00时后进行适度喷水降温,并在高温来临之前减少灌水,在雨后及时排水,确保根系的正常生理代谢。此外,高温时段打开通风口,并利用打药机、风机等设施,促进设施内空气流动,也可缓解高温高湿的环境压力。

4.5.1 农业防治

冬季清园,及时清除被病虫为害的枝条和果实,带出棚外集中无害化处理,改善葡萄园的生态环境;加强水肥管理,科学修剪,调节枝叶密度,强壮树势,提高树体免疫力;合理调控温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5.2 物理防治

在放风口处加装防虫网,设施内悬挂黄色、蓝色粘虫板和杀虫灯来诱杀害虫。

4.5.3 生物防治

根据田间虫害发生情况人工释放天敌(如草蛉、小花蝽、食螨瓢虫等)或选用针对性的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等来有效防治。

4.5.4 化学防治

萌芽前一般采用广谱性杀虫剂、杀菌剂,如硫磺粉+四氯虫酰胺+辛菌胺等,消灭越冬病菌和虫卵;萌芽期、展叶期、开花前至套袋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推荐喷施吡唑 • 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异菌脲/咯菌腈+氟啶虫酰胺 • 联苯/螺虫乙酯 • 吡蚜酮;套袋后注意保护叶片,可以交替使用石灰减量式波尔多液和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为避免产生抗性,推荐使用不同防治机理的多种杀虫剂和杀菌剂。

5 讨论与结论

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国和消费国,葡萄产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优质葡萄占比并不高,因此,提高葡萄品质已成为大陆葡萄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适宜的栽培模式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设施葡萄大树冠“T”形棚架栽培模式种植密度低,行间空间较大,前期产量提升相对较慢。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可通过行间生草的土壤管理模式,改善生态条件,创造出适合葡萄生长、具有良好结构和最佳肥力的土壤环境。后期树形一旦培养完成,树体骨架清晰,枝条分布均匀,光照状况将会得到改善,整形修剪工作也可实现标准化,省工、省时,大大缩减了日常工作量,产量相对稳定,果实品质相对较高,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目的,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该栽培模式的核心技术是单干双臂“T”形树形的培养,但鉴于大陆地域辽阔,各地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在推广应用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同时,针对全年不同阶段管理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安排农事活动,调节好各时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地下部与地上部的平衡,做好病虫害预防和气象灾害监测工作,并注意记录生产档案 ,以利于生产优质标准化产品,实现推动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