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作者:探秘历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2024年莫斯科音乐厅遭恐怖袭击,让俄乌双方再度剑拔弩张,本来早已陷入僵局的俄乌冲突,又一次跃入公众视野。已经打到第三个年头的俄乌冲突,到底何时才会停战也越发难以猜测。

在这种战局难以推进的情况下,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已经在舆论战场上开始发力。联合国作为全球多边交流的一个主要平台之一,更是成为了双方的主战场……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俄乌冲突)

一、俄乌“默哀权”交锋

2023年2月23日,是俄乌冲突爆发的一周年,俄乌代表在当天的联合国安理会上,竟然因为“默哀权”的“归属问题”,开始了交锋。

当天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在发言的时候,呼吁所有与会者,为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的遇难的所有乌克兰人默哀一分钟。

从客观角度来说,库列巴的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因为生命是无价的,无论是乌克兰人还是俄罗斯人,所有死在冲突中的遇害者都是值得人们的哀悼的。但是当这样的问题被放在联合国中,尤其是在俄罗斯代表在场的联合国会议中,就非常的有针对性了。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联合国代表默哀)

因为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之后死伤的乌克兰人,大多数都是被俄罗斯军队杀死的乌克兰政府军士兵,所以说这种呼吁本身就是有针对性的,是有私心的!

联合国安理会本身就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而库列巴在话里话外又将俄罗斯放在了一个“凶手”的位置,这自然会引起俄罗斯代表的不满。但是这个问题却比较敏感,俄罗斯代表必须谨言慎行,否则就是对战争死难者的不尊重。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突然向俄罗斯代表团发难,一时间让俄罗斯代表的处境十分尴尬。此种情况下,自然站起来默哀也不是,不起身默哀,就必然需要赶紧找到反驳库列巴的思路,时间十分紧迫。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俄罗斯代表涅边贾)

在库列巴呼吁大家默哀之后,很多国家的代表都准备起身默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代表更是带头起身。注意,这个时候大陆代表是没有动的。对于俄罗斯代表而言,在大陆代表起身之前就是他最好的“反击机会”。

俄罗斯代表涅边贾也是一个能人,当场就想到了该如何反驳乌克兰代表。但是就在涅边贾准备说话的时候,自己面前的话筒却突然没有声音了,不得不说这个没声来得特别的传神,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涅边贾讲话的时候来,好像就生怕他把话说出来一样。

涅边贾知道这是某些人的小把戏,只能够拿起面前的钢笔敲桌子示意众人稍等。

乌克兰外长提议的默哀仪式被打断,随后涅边贾说道:“主席先生,我们站起来纪念的乌克兰遇难者应当要从2014年开始算起,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平等的,我们要站起来向所有的乌克兰遇难者表示哀悼。”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布林肯)

涅边贾的发言明显涵盖了更多的含义,从2014年开始,乌克兰东部多个地区都举行了上千人的示威游行,要求乌克兰进行联邦制改革。结果大量示威群众以及乌克兰民间武装,遭到了乌克兰军警的重点打击。

在克里米亚危机开始后直到“特别军事行动”发生发之前,乌克兰的死难者大多数都是被乌克兰政府军杀死的乌东群众和反抗军。而且涅边贾那一句“生命是无价的”,立刻就使得其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

毕竟乌克兰外长要求的默哀对象只是一小部分乌克兰人,而俄罗斯的涅边贾倡导默哀的对象,却是多年来伤亡的全体乌克兰人。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乌克兰难民)

涅边贾在发完言之后,霸气地将自己之前“被静音”的麦克风打到了一边,带头站起身来。在涅边贾带头起立之后,中国代表立刻就跟着一起站了起来,随后巴西等立场相对中立的国家也跟着一起站起来默哀。

而当时布林肯和库列巴的表情则相当的精彩,很显然他们一点都不想要涅边贾占了这个“风头”。

但是因为人家涅边贾就是死死捏着大义,以至于西方国家的代表都只能跟着一起站了起来,最后尴尬地僵持了20秒之后,布林肯和库列巴才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不得不说,涅边贾的发言可谓是相当的“政治正确”,逼得美国和乌克兰有苦说不出。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涅边贾和库列巴)

这次事件看似非常的简单,但是其背后却暗藏着,中国加入联合国以来的基本外交逻辑,多边主义以及和平秩序。

二、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

二十世纪末,因为苏联的突然解体,国际秩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急变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了世界格局中的绝对主导者,轰炸南联盟事件就是西方对于联合国框架下世界秩序的一次挑战。而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美国发动所谓的“反恐战争”,联合国被一再忽视。

这也使得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二战后国际体系,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崩溃局面。联合国的权威之所以在如今还能够得到维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始终都坚定地站在维护联合国权威的立场上,坚定的履行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义务与责任。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中国维和部队)

不要小看这一点,中国还能这么做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也就是那些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小国而言,正是中国的努力,使得他们依然能够处于一个总体和平的环境下。

例如本次巴以冲突,中国始终就倡导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双方争端,坚定的站在双方国家和人民的立场考虑问题,积极的推进两国方案落实。反观美国,仅仅只是机械的站在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上,并没有换位思考。

但是美国的具体立场,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美国并不尊重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性。大陆的张军大使在前不久通过安理会停火决议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安理会的决议是有约束力的。”

但是美国当天就表示:“安理会2728号决议并没有约束力”。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张军大使)

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性,是受到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一致认可的,所以美国的表态事实上就是在蔑视联合国的权威,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中国和美国在立场上的区别。如果中国放任美国“唯我独尊”的话,那么俄乌冲突中的俄罗斯必然少不了“被针对”。

毕竟美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私心”都太重了,很多国家因为自身实力的原因,很多时候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所以美国愿意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明确的支持乌克兰“存有私心”的呼吁,但是中国却更愿意听完所有人说话在做决定。

这既是给予每个国家平等发言的机会,让联合国所有成员都有发言权,也是坚定的维护多边主义的公平原则。

小到默哀的事情上,我们的一贯原则也是为所有人而默哀惋惜,而非仅是支持某一方。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俄乌冲突)

三、乌克兰的背后是西方,俄罗斯的背后是谁?

俄乌冲突真的算是一场侵略战争吗?这一点直到如今也是有歧义的,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去纳粹化”和防止北约继续东扩。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来说,这两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首先战前乌克兰当局对乌东民间民兵组织以及乌东群众,确实策划过清洗行动。其次北约此前就明确表示过不会继续东扩,但如今要让乌克兰加入北约,不得不说有些打脸自己。

如今俄罗斯因为北约的原因,被拖在了乌克兰,不然俄罗斯可能也早就撤军了。而在这场几乎没有尽头的冲突中,中国从来没有明确的表示过自己支持哪一方,而是严守中立原则,没有向任何一方出售武器等敏感物资。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俄乌冲突)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没有中止与俄罗斯的贸易。但需要注意的时,中国也没有中止和乌克兰的贸易。

而俄罗斯因为与西方断绝了绝大多数联系,所以只能“向东看”将自己的大多数资源出口给中国。这也成为了很多人攻击中国的理由,他们将其描述为“中国在支持俄罗斯”。

但是中国、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大多数都保持了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和贸易,如果这么说的话,这些国家岂不全是“站在俄罗斯背后的国家”?

事实真的如此吗?肯定不是,这些国家和中国想要的,其实是维护多边主义和多极化格局。对于美国和西方国家而言,消耗俄罗斯就是维持单边主义的一种手段,但是“全球南方”和中国却是多边主义的受益者,所以大家当然不希望俄罗斯倒下。

联合国经典交锋:俄乌代表打嘴仗,中国代表一站起,全场跟着起立

(俄乌冲突)

大陆的立场向来中立的,只站在公平正义的一方,不希望这个世界重新变成“单边主义的世界”。还是从默哀事件来看,美国支持乌克兰,何尝又不是一种“单边主义”,有选择性的只为自己想要默哀的人默哀,而非是平等的尊重所有的生命。

美国对于俄乌冲突的态度,就是支持乌克兰打压俄罗斯,不仅没有做到有效的阻止战争,反倒进一步的激化了战争。但是中国却一直在呼吁双方和谈,从这一点中其实也看出了双方的区别。

苏联解体后,由于美国主导世界格局现状,一直在慢慢改变,从曾经美国的一言堂,变成了如今越来越多国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结束之时,或许就是世界进入新的和平的多边主义的时候。

参考资料:

[1]邢广程, et al.危机与全球转型:中俄与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俄罗斯研究 .01(2024):37-49.

[2]胡杰,and 吕嘉欣.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决策与信息 .03(2024):15-25.

[3]俄乌代表就联合国安理会默哀议程针锋相对,现场僵持近20秒.观察者网,2023-02-2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