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作者:足智多谋的史论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期,东吴的宫廷里传出了一句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这句话出自东吴的军事天才——周瑜。然而,这个预言的主人公并非敌对的曹操,也不是其他任何外敌,而是当时看似无害,甚至处于求助状态的刘备。这个预言,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被周瑜埋在了东吴的心脏地带,而孙权,这位东吴的统治者,却选择了忽视。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十年后,周瑜的预言成了现实。刘备不再是那个寻求庇护的流浪者,而是成为了拥有强大军力、决意统一天下的蜀汉帝国君主。

周瑜识破刘备

周瑜,东吴的辅政大臣,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和政治智慧,在三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刘备提出“借荆州”的请求时,周瑜凭借自己对时局的深刻理解,迅速洞察到了刘备的深远目的。周瑜知晓刘备并非简单的求援者,其背后隐藏着夺取荆州乃至进一步扩张势力的野心。为了东吴的安全和未来,周瑜建议孙权应当警惕刘备,甚至在必要时采取极端措施限制其行动,甚至直接秘密处死刘备,以防范未然。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周瑜的建议基于对刘备以往行为的观察及对当前政治格局的分析。他深知,一旦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将对东吴构成直接威胁。在此基础上,周瑜详细论述了刘备的潜在危害,强调了防范措施的必要性。他通过寄送密信、召开军事会议等方式,力图说服孙权采纳自己的观点。周瑜还指出,虽然当前曹操是所有势力的共同敌人,但不能因此忽视了刘备的威胁。

孙权的决策与犹豫

在周瑜提出对刘备采取极端措施的建议后,孙权的回应显得相对谨慎和保守。孙权并未直接反对周瑜的建议,但也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当前形势复杂性的认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决策的背后承载着对江东根基稳固与未来发展的深远考虑。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孙权的犹豫,一方面可能源自于对周瑜建议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担忧。在孙权看来,若是轻易采纳周瑜的建议,直接对刘备采取极端措施,可能会在联盟内部引起波动,甚至引起其他势力的不满和反弹,从而对东吴的稳定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孙权也在考虑到,与刘备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对抗北方曹操的策略之一,刘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东吴提供了一个缓冲区,减轻了曹操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采取了一种中庸的策略,既没有完全采纳周瑜的建议,也没有完全拒绝。他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谈判的方式,来维持与刘备的关系,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准备,以防不测。孙权的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在试图寻找一种既能保证东吴安全,又能避免立即与刘备翻脸的平衡点。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在孙权的指导下,东吴与刘备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似和平,但实际上充满了复杂的计算和权衡。孙权通过派遣使者与刘备进行交流,一方面传达友好的信号,另一方面也密切关注刘备在荆州的一举一动,防范可能出现的变故。这种微妙的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了东吴与刘备之间的稳定关系,但也埋下了未来冲突的伏笔。

刘备的荆州与西川

公元210年,三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周瑜不幸早逝,这个消息如同惊雷般震动了东吴,同时也在三国的政治格局中投下了一块重磅炸弹。周瑜的离去,不仅让东吴失去了一位极具才华的指挥官,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吴内部对于刘备态度的统一。周瑜生前对刘备野心的警告,甚至预言刘备不死未来一定会给东吴带来大祸,这句话曾经引起孙权的一定重视,但在他去世后,这种警惕逐渐被鲁肃的“联刘抗曹”策略所替代。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鲁肃作为东吴的另一位重要谋士,他对于东吴的安全和发展持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面对强大的北方曹操,东吴需要找到可靠的盟友,而刘备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鲁肃通过巧妙的外交手腕和政治谋略,成功说服孙权采纳了“联刘抗曹”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刘备得以顺利“借”到荆州,为其后续的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农业发达,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得到荆州后,迅速采取措施加强其防御,同时改善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增强了自己在荆州的政治基础。荆州的稳固,为刘备提供了向西扩张的跳板。刘备并没有满足于荆州的暂时安稳,他的目光更远大,早已锁定了西川这片肥沃的土地。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西川之役是刘备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通过一系列精心布置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刘备成功进入西川,并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西川的夺取不仅极大地扩张了刘备的领土,更为他日后建立蜀汉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备在荆州和西川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也充分利用了东吴的支持和北方曹操的压力,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势力。

然而,刘备在荆州的稳固和西川的成功扩张,虽然短期内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却也为其与孙权的关系埋下了隐患。刘备的强大使得原本基于利益的联盟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孙权逐渐意识到刘备的崛起可能对东吴构成威胁。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夷陵之战的转折点

到了公元222年,三国的政治格局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关系上。刘备,一度寻求避难并最终在荆州立足的人,此刻已变身为拥有强大军力和坚定意志的蜀汉帝国君主,他的目光紧紧锁定了东吴,决意通过武力解决双方的矛盾,夺取东吴的领土。这一转变,正如周瑜生前所预言,刘备背后的野心逐渐显露,他的行动不再仅仅是为了响应兄弟之义,更多地体现了其对更大权力和领土的渴望。

夷陵之战的爆发,标志着刘备与孙权间矛盾的全面公开。刘备集结了大量军队,准备对东吴进行全面的军事打击,以夷陵为战场,这是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决战。刘备的军队在进攻前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个人也深信此次南征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自己过去的失败和兄弟的仇恨一雪前耻。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与此同时,孙权虽然在周瑜去世后一度降低了对刘备的警惕,但面对刘备的直接军事威胁,仍然迅速做出了反应。孙权调集东吴的精锐部队,准备迎战刘备的进攻。在这场战役中,东吴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坚强的防御能力,他们利用地形和战术上的优势,有效地抵御了刘备军的进攻。

夷陵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两位君主之间战略意图和军事才能的对决。刘备希望通过这次战役一举击溃东吴,巩固自己在荆州的成果,进一步扩大蜀汉的领土。而孙权则需要借此机会稳固东吴的防线,避免领土被蚕食,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陆逊的光辉与东吴的守护

面对的重大挑战。陆逊的军事才能在夷陵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以较为年轻的将领身份,展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夷陵之战前,东吴虽有多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在如此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有效部署兵力的,只有陆逊一人。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陆逊在接到孙权的命令后,迅速组织防御,他不仅仔细分析了刘备军的战术和布阵,还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设计了一系列精妙的反击策略。在夷陵之战中,陆逊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免正面硬碰硬,而是通过巧妙地调动敌我双方的位置,诱使刘备军深入复杂的地形中,然后利用地势和精心准备的伏兵,给予刘备军致命一击。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这场战役的胜利,确实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保住了荆州,避免了国家的领土被进一步割裂。陆逊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战术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对敌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有效地削弱了刘备军的士气,为东吴稳定局势创造了条件。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然而,尽管夷陵之战的胜利为陆逊和东吴带来了荣耀和安全,但战争的胜利并不能完全掩盖东吴内部和整体的问题。首先,国力的消耗是不争的事实。长期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使得民众疲惫和国库空虚,这对正在恢复和发展的东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内部的震荡同样是孙权及其后继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夷陵之战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对于一些政治上的矛盾和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并没有根本的解决。一些功臣的崛起可能会挑战到既有的权力结构,同时,战后的赏罚和利益分配也可能引发新的内部矛盾和冲突。

野史: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应验

此外,东吴虽然在夷陵之战中保住了荆州,但刘备的失败并没有完全消除其对东吴的威胁。蜀汉虽受挫,但其根基尚在,加之北方的曹魏仍然虎视眈眈,东吴面临的外部压力依旧巨大。孙权及其后继者需要在巩固内政的同时,继续加强军事准备和边防建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威胁。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