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维山最后一战,提出古怪战法无人敢应,张祖谅:正合我意

作者:史晓生

郑维山将军,作为徐帅教出来的高徒,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能征善战之将,军事能力得到了多位元帅的一致赞誉。

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把郑将军“抢”到自己麾下,聂帅还和李先念差点闹翻。

要知道,聂、李二位,都可是出了名的宽厚长者,发脾气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却因为一个郑维山,两位宽厚长者不惜闹得面红耳赤。

所以,郑将军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有一个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例子,就足见郑将军功力之深厚。

郑维山最后一战,提出古怪战法无人敢应,张祖谅:正合我意

一、

1953年5月,原本已经卸任志愿军20兵团代理司令员的郑维山,在杨得志等人的挽留下,暂时没有回国,而是参加了当年的夏季反击战役。

当年的夏季反击作战,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中朝军队联手,打下了“联合国军”多达20余处阵地。

而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与第一阶段一样,就是通过不断进攻,迫使“联合国军”彻底死心,所以,第二阶段的目标,依旧是最大化歼灭敌有生力量,并夺取敌人各处战略要地。

按照这个宗旨,20兵团召开了作战会议,而在会议上,郑维山的一番建议,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他说了什么?很简单,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术计划。

郑维山的看法,是此次战役,应当扩大作战规模,把歼敌的范围从志司所定的营级防守阵地,升级到敌团级防守阵地,甚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升至更高级别。

对此,与会的志司领导倒是没啥意见,本来嘛,为了达到停战线的确定,那就必须让敌人真正感到“疼”。

但对于此次进攻的重点金城,应该从哪里去打大家意见不一。

金城是当时敌人防守的一个重中之重,为了守好这里,敌人修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所以这就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攻坚难度。

所以,要想既有把握还能拿下这里,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而郑维山这边,既然提出了主攻金城,那么他自然是成竹在胸,只见他在作战地图上标出来了三个点,此三处,正是他要作为主攻的方向。

但等众人看清这三个点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这三个点分别是883.7高地,949.2高地以及十字架山,而之所以众人会十分惊讶,是因为这三处皆为敌人防御最坚固之处,也是绝大部分人认为最难攻破的地方。

要知道,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攻敌之薄弱,才能更快突破,而攻敌之优势,无疑是自讨苦吃,甚至得不偿失。

面对众人的疑问,郑维山缓缓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这里的确是敌人的防御最强点,但也正因为是最强点,那么敌人必然会产生轻敌心理,毕竟有坚固防御体系在支撑嘛,而这一点,恰好可为我所用。

只要能打下这三处,那么我军就可以在战略上占据极大优势,进可纵深扩大战果,退可凭险固守,绝对是利大于弊。

这个道理,在场的人都明白,但要怎么打下来呢?

怎么打,郑维山同样是有相应的方案,正所谓有备而来,随着他的娓娓道来,与会的人更是惊呼一片。

郑维山指出,这三处要地中的883.7高地,地形上是典型的陡坡密林,也就是说,此高地前面有一处几乎笔直的陡坡,而在陡坡下,就是茂密的树林。

这种地形,最适合设下伏兵。

同样,在949.2高地的对面,也是一处茂密的树林,而这里,可以提前把炮兵隐蔽在此处,只要隐蔽得法,那么就能实现对对面敌人阵地的全火力覆盖,届时突然发起攻击,必定会打的敌人措手不及。

至于十字架山高地,当时60军已经有一条坑道基本挖到了敌人阵地前沿处,只要利用好这条坑道,那么也会给敌人来一个出其不意。

而针对具体的部署和作战方案,郑维山提出,此次由60军作为主攻部队,重点对883.7高地和949.2高地发起攻击,67军则攻打十字架山,而68军,担任第二梯队。

说完这个计划,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郑维山的计划方案,思路自然是非常好的,一旦实现,别说是出乎敌人意料,就连自己人也使没想到,但也不可不大胆,甚至可以说,颇有些冒险的成分。

所以,大家都沉默不语,毕竟这思路实现起来好像不太现实,而就在大家都静静思索之际,60军军长张祖谅站了起来。

站起来后,张祖谅朗声说,“我同意这个方案”。

郑维山最后一战,提出古怪战法无人敢应,张祖谅:正合我意

二、

张祖谅的表态,打破了会场的沉默。

作为60军军长,张祖谅此时的表态,背后是有特殊意义的,他不仅仅是单纯支持郑维山的作战方案,更是为60军也为180师争取一个雪耻的机会。

众所周知,当初在第五次战役期间,60军因为指挥上的部分问题,导致麾下的180师最终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尽管拼死突破,但180师还是损失惨重,事后统计,损失人数达到了7000余人之多。

正是因为如此,导致180师在战后面临了巨大压力,同样60军也是如此,当时还有建议说,干脆撤掉180师这个番号。

当然,第五次战役期间,60军的军长并非是张祖谅,但作为该军的老军长,对此结果自然是憋了一口气。

要知道,当初在还华北,张祖谅率领60军打出了赫赫战功,会攻太原、解放大西北,以及扶眉、秦岭战役,还有解放大西南等等,60军在张祖谅的只指挥下,纵横大江南北,凭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

所以,张祖谅对60军的感情,如同是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深厚。

新中国成立后,张祖谅因工作需要,暂时留在了川西军区,但他始终关注着自己亲手带出来的这支部队,而在1951年,当60军(不含178师)奔赴朝鲜战场之际,张祖谅心中认定,这支部队,一定会继续保持60军能打硬仗的作风。

尽管在第五次战役中,180师出现巨大伤亡,但张祖谅却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失利,并不代表180师就不行了,所以,在1952年的7月,当他重新接任60军军长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上级面前极力阐述,保住了180师的番号。

老军长的所作所为,让180师以及整个60军将士热泪盈眶,大家感慨之余,都憋了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打一个翻身仗,为180师,更为60军正名。

不过,由于在第五次战役期间,整个战线趋于稳定,这就让60军没有太多的发挥机会。

而在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役第一阶段期间,60军敢打敢拼,确实也打了不少胜仗,但由于对手都是一些小股部队,这不免就让张祖谅觉得十分不过瘾。

所以,要想打翻身仗,那就得有攻坚的机会,并且还得是那种难度程度极高的攻坚,不然也显示不出60军敢打硬仗的作风。

而今天,郑维山的战术方案,正合张祖谅之意。

根据方案,60军将作为攻坚主力,重点对883.7高地和949.2高地进行就、攻击,这在寻常人看起来,难度将会非常之大,毕竟汉城本身就是敌人重点防御之地,而这两处高地,更是敌人防御的重中之重。

但在张祖谅看来,难度大并非没有机会,只要能打下这两个地方,那么就是180师一个很好的雪耻机会。

当然,张祖谅之所以支持郑维山的方案,也不是为了雪耻就不管不顾其他,作为一名参加革命数十年、历经大小阵仗无数次的军人,他之所以支持郑维山,是因为他有很大的把握会成功。

把握在哪里呢?张祖谅当时在会议上,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根据敌我两军之间的距离,结合抵达目的地中间所需的时间,那么在夜间行动是最为妥善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隐蔽到位。

此外,利用敌人前沿的茂密树林,把炮兵以及装备提前运送到位,届时是可以做到出其不意对敌人发起攻击的。

而为了达到战略目的,人数太多肯定不行,所以,经过张祖谅推算,最终定下3500人这个数字。

一番分析,说的郑维山连连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郑维山最后一战,提出古怪战法无人敢应,张祖谅:正合我意

三、

对于潜伏,郑维山是有丰富经验的,当初在红军时期,他就曾成功策划了一次漂亮的潜伏行动。

1934年11月,为打破蒋介石的“川陕会剿”,红军组织了陕南战役。

此战,郑维山所在的红30军88师(时任政委),对上的是有着“王老虎旅”之称的国军陕军49旅,该旅旅长名为王毅武,靠着治军严苛,打仗悍勇,得了一个“王老虎”的绰号。

开战之初,红30军政委李先念就找到郑维山,问他有没有信心打掉这只“老虎”,郑维山则回答,88师皆为能征善战之将士组成,连“狮子”都不怕,还会怕一头“老虎”?

而在之后的战役中,郑维山结合地形,让战士们采取潜伏突袭战术,为了达到隐蔽效果,郑维山严格要求所有人用棉布把各种装备都包好,不能发出一点声音。

就这样,88师硬是从敌人头顶的峭壁上越过,并做到了敌人丝毫没有觉察,最终如神兵一样从天而降,顿时杀的敌人人仰马翻。

正是因为在作战中有想法还有策略,毛主席就在后来提出了极高的评价,称“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此外,在作战中各种情况都能考虑的到,整体部署妥妥当当,也让郑维山得到了聂帅的赞许,说他是“打仗心细如绣花”。

所以,这次他提出的潜伏战术,并非是随口一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可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此次潜伏人数达到3000余人,在隐蔽上需要更加小心才行。

一番安排后,张祖谅带着命令回到60军,开始部署安排。

当年6月9日晚间,随着郑维山的命令下达,张祖谅率60军共15个步兵连、4个机炮连等3500人,开始向敌人前沿阵地秘密移动,最终在次日凌晨,部队于敌阵地不足300米处完成隐蔽并待命。

而接下来,才是最关键的时刻。

郑维山最后一战,提出古怪战法无人敢应,张祖谅:正合我意

要想后续的计划成功,那么潜伏过程不被敌人发现才是最要紧的事情,而上级下达的攻击时间是晚上,这就意味着,3500人的潜伏队伍,要足足呆在那里一整天不能动。

所以,在部队出发前,郑维山一再叮嘱张祖谅,要求战士们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更不能有丝毫的大意,一旦出现疏忽,那么就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对此,张祖谅只有一句话,“保证完成任务”。

带着这份信念,张祖谅与战士们潜伏了下来,随着白天的来临,气温也越来越高,加上不时有蚊虫之类的叮咬,若是一般人,早就耐不住了。

但这3500人,就仿佛是木桩一样,没有丝毫动静,整个潜伏阵地上安静异常,尽管大家在身体上都有不适,但为了共同的信念,更为了给180师、60军正名,再艰苦也得忍着。

最终,3500人的潜伏队伍,足足隐蔽了19个小时,而距离他们仅有数百米远的敌人,始终都没有发现。

此次潜伏的成功,就在后来被评价为“现代化条件下白天大规模潜伏作战的范例”。

而在攻击命令下达后,由于敌人完全疏于防备,使得我军仅用一个多小时便结束了战斗,此战不仅完全占领了敌二十五师二十七团的全部防御阵地,还将该团全数歼灭。

战后,志司通报表扬,此战“真正做到了充分准备和细致组织,步炮协同极好”。

有了此战的胜利,60军上下备受鼓舞,而在次日,180师再接再厉,又在兵力弱于敌方的情况下,拿下了北汉江以东的全部阵地。

而为了成功拿下阵地,180师几乎是把全部怒火都倾泻向了敌人,在战后被俘的南韩营长就回忆说,“这次战斗的残酷性难以言状”。

此战之后,郑维山将军指挥二十兵团继续突飞猛进,先后毙敌高达3万余人,彻底使我军在战略的态势上处在了有利地位。

郑维山最后一战,提出古怪战法无人敢应,张祖谅:正合我意

而在短暂停战之际,时任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见到了郑维山将军,两人闲谈时就谈到了不久前的那次成功潜伏。

当时许将军就问郑将军,“老郑,你想过没有,要是万一那次失败了,你怎么交代?”

身经百战的郑维山将军就回答,“我不会失败,因为我相信自己的计划,更相信张祖谅同志和60军的将士,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