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作者:进取生活家

1935年5月,红军为了甩开国民党军队的追击,来到了大渡河畔。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红军将士们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抉择。就在这时,22名红军战士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攀爬泸定桥上的铁索,终于打开了红军前进的道路。然而,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有4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那么,剩下的18名勇士又去了何方?他们的后来的命运如何?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一、红军为何要飞夺泸定桥?

1935年的初夏,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冲出了第四道封锁线,渡过了金沙江。然而,危机并没有解除。国民党军队在中央军的配合下,沿金沙江两岸紧追不舍,妄图将红军一网打尽。

红军将士深知,要想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就必须尽快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大渡河,又名"川藏第一河",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奔流入川,横贯四川盆地西部,最后注入长江。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宽阔,两岸山高谷深,素有"百里无人烟"之称。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对于红军来说,要想渡过大渡河,泸定桥无疑是最佳选择。泸定桥位于大渡河上游,是一座古老的铁索桥。它横跨在两座高山之间,全长约103米,宽仅2.8米。桥面由13根铁链和几百根木板组成,只容一人通过。

然而,泸定桥的战略地位同样重要。它是连接川西北和川西南的唯一通道。一旦红军夺取了泸定桥,就等于打通了进军川西北的大门。反之,如果泸定桥被敌人把持,红军就有可能陷入重围之中。

时间就是生命,已经退无可退的红军将士别无选择。5月28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由红一军团第一师和红四军团第四十二师组成先遣部队,在杨成武等指挥员的率领下,不惜一切代价,限时三天攻下泸定桥。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此打响。飞夺泸定桥,已经成为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在这场战斗中,先遣部队的将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二、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1935年5月29日凌晨,先遣部队在泸定桥东岸集结完毕。此时,泸定桥上空雾气弥漫,大渡河水奔腾咆哮,桥对岸的敌人正虎视眈眈。红军将士们望着眼前的泸定桥,心里难免有些忐忑。

泸定桥是一座古老的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它横跨在两座高山之间,全长约103米,宽仅2.8米。桥面由13根铁链和几百根木板组成,只容一人通过。桥的两端各有一座石碉堡,碉堡内驻扎着国民党军队。

对于红军来说,要想夺取泸定桥,难度可想而知。敌人不仅占据了有利地形,而且火力凶猛,随时可能将桥面上的红军战士击毙。更何况,泸定桥的桥面本就狭窄,一旦激战起来,红军将士很难立足。

然而,红军将士们深知泸定桥的重要性,他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夺下这座桥。杨成武当机立断,决定组建一支敢死队,率先攻上泸定桥,为后续部队开路。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敢死队由22名红军战士组成,他们都是部队中的骁勇善战的精英。在战斗开始前,杨成武对敢死队员说:"同志们,夺取泸定桥,事关全局。我们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座桥。如果牺牲了,只能说我们是为革命而牺牲。"

22名敢死队员个个斗志昂扬,纷纷表示:"我们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在所不辞!"

29日凌晨4时,战斗打响。敢死队员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攀爬铁索,向泸定桥发起冲锋。他们手持短刀,身绑手榴弹,就像是钢铁战士一般,所向披靡。

然而,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烈了。桥面上不时有红军战士倒下,鲜血染红了木板。就在这时,敢死队员刘金山身先士卒,率先冲上了桥头。就在他即将登上碉堡的一刹那,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刘金山倒在了桥头,手中还紧握着手榴弹。

刘金山的牺牲,更加激发了红军将士们的斗志。一班班,一排排,一连连,红军战士们前赴后继,冲锋在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泸定桥终于被红军攻占。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这场战斗,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2名敢死队员中,有4人壮烈牺牲。而在后续的战斗中,又有数十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为红军打通了进军川西北的通道,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士气。这场战斗,也充分展现了红军将士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三、18名生还战士的命运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22名敢死队员奋勇当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红军的胜利。然而,胜利的背后,也有着让人心酸的牺牲。4名敢死队员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是:李富仁、刘大贵、魏小三、王洪山。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李富仁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攻上泸定桥的一刻,他不幸中弹牺牲。刘大贵是敢死队的队长,他率领敢死队员冲锋在前,最后倒在了桥头。魏小三和王洪山也都是敢死队员,他们为了掩护战友前进,英勇献身。

4位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了泸定桥的史册上。然而,对于那18名幸存的敢死队员来说,战斗结束后,他们却面临着新的命运。

由于战事紧迫,红军主力部队在攻占泸定桥后,便立即向川西北挺进。而18名幸存的敢死队员,则被编入了红一方面军的其他部队,继续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

在随后的日子里,18名幸存战士各奔东西,有的继续在红军部队中浴血奋战,有的则转战到了其他战线。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当年的勇士们才重新聚到了一起。1955年,四川省泸定县举行了泸定桥战斗20周年纪念活动。消息传开后,不少当年的幸存战士纷纷赶来参加。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其中,就有当年敢死队的老战士王永模。王永模是22名敢死队员中的一员,在攻占泸定桥后,他随红四方面军继续作战,转战川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泸定桥战斗20周年纪念活动上,王永模和其他幸存战士相见,大家抱头痛哭,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他们这才得知,原来当年的22名敢死队员,竟然还有18人幸存。

王永模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作为幸存者,有责任去寻找当年的战友。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王永模便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寻访之旅。

在王永模的不懈努力下,又有几位当年的幸存战士被找到,其中包括云贵川、李友林、廖大珠、刘金山等。大家聚在一起,回忆往事,眼中满是泪花。

然而,让王永模感到遗憾的是,尽管他努力寻找,但仍有部分战友的下落不明。这其中,就有当年和他一起冲锋陷阵的战友赵长发、杨田铭等。

王永模说:"对于已经找到的战友,我很欣慰。但对于那些至今下落不明的战友,我心里始终有一个结。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当年的22位战友,全都找到!"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四、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1935年5月29日,22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已经成为了红军长征历史上的一个传奇。这场战斗,不仅为红军打通了进军川西北的通道,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士气,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飞夺泸定桥,充分展现了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这场战斗中,红军将士们面对的是一座古老而又狭窄的铁索桥,桥对岸是凶悍的敌人和猛烈的火力。然而,红军将士们却毫不畏惧,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夺下这座桥。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红军将士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飞夺泸定桥到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将士们一次次地战胜了困难和挑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飞夺泸定桥,也是红军长征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之前,红军已经完成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成功地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但是,要想彻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还需要尽快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

泸定桥,就是通往川西北的必经之路。夺取了泸定桥,就等于打通了进军川西北的通道。而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则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们的士气。他们看到,只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其中4人牺牲了,剩余18人去了何处?

飞夺泸定桥后,红军继续向川西北挺进。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县)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至此,红军已经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转战到了川陕甘宁边区,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飞夺泸定桥的历史,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红军将士们的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来自于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

今天,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军将士们的革命精神,发扬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它不仅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峥嵘岁月,更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军将士们的革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