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作者:古籍

按:该文为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雷希颖先生2005年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的文章,因为时间久远,特重新整理发布,对于现今局势的思考或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史为鉴,同时也因为当前台海局势下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因素的限制和束缚,加强“武力”这个后盾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作用成为实现大陆统一的一种趋势。“和统”、“武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武”促“和”,以“武”促“统”是当前台海局势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我们实现国家统一、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中国拥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周边环境和坚定捍卫大陆的国家利益的需要!

历史上四次统一台湾的经验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卫温、诸葛直率领水师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天的台湾省),至今已经一千七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台湾因为其远离大陆、孤处海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身处大洋交通枢纽、沿海诸省屏障的战略地位,屡遭侵略、占领。这些占领中,除了有荷兰、日本等外国殖民者的侵略,还有因民族内部的政治斗争造成的分裂。不过,无论哪一次台湾与祖国的分离,都强烈的刺激了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我们不仅没有允许,我们还一次次坚定地捍卫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和尊严,坚定的捍卫着大陆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下面让我们分两类简要的回放一下四个凝固了的历史镜头,反思这段漫长的历史漂泊:

(1)从外族手中夺回台湾的历史

①1602年,沈有容挥师入台,剿灭倭寇,收复台湾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澎湖驻军,由泉州知州汪大猷派驻舟船水师在澎湖驻扎,警戒台湾、澎湖地区水域陆地。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同安府,对台湾、澎湖进行统治。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以防备日本倭寇对大陆东南沿海的骚扰,并放弃了海岛的驻守,撤除了设在澎湖的巡检司。因此,倭寇乘虚而入,将台湾、澎湖作为其侵扰大陆沿海的战略据点,频频的袭扰大陆东南沿海。

随着倭寇侵扰问题的加剧,明朝政府加强了对倭寇的打击力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倭寇在福建沿海遭到明朝海军的围歼,大部分被消灭,少部分漏网分子逃回台湾。镇守浯屿(今天的金门)的福建都司沈有容,乘胜追击,大举扬帆东海,一举将倭寇逐出台湾!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17世纪上半期,荷兰殖民者以将台湾做为贸易场所为幌子,在骗取明朝官员的信任后,登入台湾,并通过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最终将台湾置于其殖民统治之下。

改朝换代后,郑成功眼看满清一统天下的大局已定,便将收复台湾的大计划付诸实施,以建立抗清根据地,并解救台湾广大高山族同胞逃离荷兰殖民者的魔掌。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率领大小战船200余艘,军士2万5千人横渡台湾海峡,经过激烈的战斗,突破了海防,占领了滩头阵地。

郑成功采取“先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弱势兵力,而后再对敌人的大股军力进行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将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同时又分派精兵勇将驻扎海岸,严阵以待,拦截荷兰援兵。

郑成功面对荷军总督揆一所在的台湾第一大城市台湾城,制定和实行了封锁包围的策略,将城中与外界隔绝,使得荷军不战自乱。在此期间,揆一派人求和,要求解围和让荷兰人留在岛上,并许诺以10万两银子犒劳郑军;以后各不相犯,并每年向郑成功纳银1万两。

郑成功嗤之以鼻,义正词严回绝:“唯有还我台湾,可放尔一条生路,不然,大军攻城之日,便是尔等葬身之时。”延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1月,台湾城弹尽粮绝,荷兰军队战死、饿死、病死不计其数,最后只剩下两三成的兵力。郑成功审时度势,一举将荷兰军队打败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

③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就此与祖国分离,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这一分离就是50年。

直到第二次大战的胜利,日本最终战败。二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宣战布告》中向世界宣布:“兹特对日宣战,所有一切条约,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根据这一宣告,《马关条约》理所当然的也在废除之列。国民政府的这一立场,很快得到了盟国的认同和支持。在随后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载明:“被日本背信弃义地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而战争胜利前夕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对《开罗宣言》的精神进一步的肯定。中国以抗击法西斯的最主要的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后,终于捍卫了自己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抗战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随即昭告中外:“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复中美英苏四国无条件投降,依照规定,台湾全境及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本府即派行政及军事官吏前往治理。”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陈仪作为接受台湾日军投降主官,被任命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

1945年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公会堂接受了日军的投降,陈仪通过电台宣布“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本人特向大陆同胞及世界报告周知,台湾现已光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只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民族内部矛盾的解决,收回台湾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1683年,康熙文治武功,一统两岸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反清复明终日操劳,积劳成疾,于收复台湾当年病逝,他的儿子郑经继任延平郡王,继续治理台湾,与清朝分庭抗礼。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掌权后,积极为收复台湾做准备。起初,纵观全局,清廷先是拟定以招抚手段来解决台湾的问题。清廷多次派使者与郑经谈判,提出相当优厚的条件,如:保护沿海各地的郑军家属亲族,投诚的郑军旧部有武功出众者委以重任;制定并公布《招抚条例十款》,在漳州设“修来馆”,以官爵、资财等招降郑军官兵等。郑经不允,要求台湾“依朝鲜例”,作为清朝的属国来朝进贡。这实际上是使台湾独立,使中国一分为二!这理所当然的遭到了康熙的反对。

谈判破裂,以后的十几年双方谈谈打打,一直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最后由大将刘国轩、冯锡范等拥立郑克爽继任王位。而此时的清王朝“三藩之乱”已经平定,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快速恢复发展,收复台湾、达成全国统一成为了大势所趋。据此,康熙决定以武力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军跨海东征。经过七天的战斗,澎湖被攻克,郑军主力丧尽。此时康熙颁布《赦罪诏书》,指出:郑克爽等政权首脑若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伪官军民等悉行登岸”,不但以往的罪名全部赦免,而且将得到朝廷的认可和优待,面对清廷的诚意以及台湾百姓“各乡社百姓以及土番,壶浆迎师,接踵而至” 的民心,郑克爽迫于无奈,最终采取刘国轩的建议,顺应时势,归顺清廷。

以史为鉴,反思现今的台海局势

回溯400年间这四次“侵略与反侵略、分离与反分离”,台湾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始终没有被改变。每一次的侵略、分离都在中国人民坚决的反抗和反击下归于失败!在这两种性质,四次统一台湾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面对荷兰、日本等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我们从不妥协,我们坚决地用武力捍卫着中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主权问题不容谈判;而面对国内的民族矛盾和政治纷争带来的分离,我们尽可能的不用武力,教之以民族大义,希望能够和平统一,可遗憾的是深含民族大义的“和统”最后还是宣告失败了,而无可奈何下的“武统”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反而最终促使“和统”的最终实现。“武”“和”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经验。清朝统一台湾的整个过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其实,早在康熙皇帝招抚台湾之前,1661—1669年鳌拜掌握政权的时候,在两次派兵东征澎湖失败后,清朝官员们大都主张招抚,为了表示诚意,“裁水师提督缺,悉焚诸战船”、将“各投诚官兵分配外省开垦”,对郑氏政权采取一种消极保守的防御方针,将统一台湾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和平谈判上。可这一政策不仅没有达到清朝官员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很快就尝到了恶果的滋味,“海寇自撤水师以后,帆椿出发,侵犯靡常”。康熙掌权后,为了避免战祸四起、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为了避免同室操戈的悲哀,他十几年的长久不懈的努力,希望能够以自己的诚意去打动台湾统治者,能够以民族大义去感化他们,可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郑经等人自持有台湾海峡的天险为屏障,不切实际的抬高和谈要价,要求“依朝鲜例”等,致使和谈多年终无结果。正如施琅所说,在军事力量不如台湾的情况下,“如专一意差官往招,由操纵之权在乎郑经一人,恐无率众归诚之日。”清朝在与郑氏集团十几年的谈判和交手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逐渐的认识到:要想以纯粹的和平方式收服郑氏集团、统一台湾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必须要诉诸武力。随后清朝一改常态,积极进行统一台湾的战争准备,如:福建水师的恢复,舰船的配造,重新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授予专权等,对台湾实行“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以战逼和、以战促统。最终,不到三年的时间,施琅的水师便横扫台湾海峡,直逼台湾本岛。在强有力的武力威慑下,台湾的郑氏集团统治者们接受了“和统”的建议,台湾才最终回到了祖国的大家庭里。

面对当前的台湾,大陆政府一贯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希望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在对大多数台湾同胞心存不忍,饱含民族情谊时,万万不能混淆了我们“统一”的基本内涵,同时也要正视台湾当前的一些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与这一基本内涵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1)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同时明确“统一”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保证台湾领土的中国所有,不被外国占据;二是台湾海峡两岸的同胞统到一个中国之下。统一是指海峡两岸中国同胞的统一,而不是大陆中国人与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统一。当前的台湾,大多数的同胞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支持祖国统一的,对他们,我们要尽可能的争取和平。可我们还要看到,李登辉等民族败类的存在是大陆和平进程中不容小视的阻碍。在被日本统治的五十年漫长的岁月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台湾本土居民身体内融入了日本人的血统,这也为他们的独立和分裂提供了借口。其中,以最无耻的那个叫“李登辉”的“日本人的私生子”为代表,他们对日本有着一种无可言语的特殊的感情“他只要和日本人在一起,马上就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兴奋感”,所以他们千方百计的想将台湾送给日本,以圆他们内心的那种变态的激情。因为有这样的一群败类的存在,大陆想在 “和平” 的,既无作为、无压力的情况下,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接受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体系的渗透,接受一种无作为下的渐进式的转化这是不太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既然李登辉等台独分子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自视外族,我们也就不必考虑和他们的统一问题。当这些已成为“外族”的台独分子决定夺取中国的台湾领土时,中国只能以武力来维护自己领土的完整!历史上是这样,现在更是如此。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2)我们还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台湾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已经存在了50余年了,台湾人民对他们那样的一种社会体系如政治体系、文化体系、经济体系等的适应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更改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2005年9月2日下午接受日本《读卖新闻》、NHK电视台和共同社3家日本媒体专访时明确表示“两岸未来如要统一,最起码应在两岸都是民主社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如果大陆不民主,两岸就很难谈统一”就很好的反映了台湾的这种普遍的民众心理。我们还应该正视,李登辉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文化台独,或多或少的在台湾留下了痕迹。他们从小孩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给小孩子们灌输台湾不是中国的,台湾是独立的,台湾有自己的历史,台湾和大陆不相干,大陆也曾经殖民台湾……在这种教育下的年轻一代,你说他会认为他是中国人吗?或许有人会告诉他说台湾人的先祖是从中国过来的,中国话、过春节、吃月饼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可台独文化凶残的抹去了这样的传承:“我们的祖先是中国人,可现在我们生活在台湾,是台湾人,虽然说我们继承了很多中国文化的传统,可我们现在最多只能算华夏子孙,但绝对不是中国人,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多了去了……”象这样的“去中国化”的教育在台湾已经非常普遍很盛行了,这使得下一代的台湾人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感是十分脆弱的。随着这种脆弱的认同感的继续蔓延,一个中国还从何谈起?和平统一何去何从?

我们还能这样没有实质性作为的等下去吗?

(3)当前台湾政治派别林立,各心怀鬼胎,相互斗争,都企图在与大陆的谈判和周旋中分得一杯羹,其中以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和民进党、新党的政治斗争最为激烈,他们分别代表了“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泛蓝”阵营虽然表面上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但其本身的性质和限制,也使得我们不能过多地在他们身上心存幻想。“在马英九接受媒体访问的有限素材中,他所说过的话,不外乎有‘反共不反中’、‘大陆不民主不谈统一’。他‘反对台独,反对法理上的台独’、‘反对一国两制’。他主张国民党应该提出‘台湾论述’,并声称‘先连结台湾才有中国’。对于两岸的发展他说:‘国民党取得政权,两年内可以进行两岸三通’……对于台湾主权的问题,他说到‘主权问题只能被处理,不能被解决’等。从他所说过的这些话语之中,似乎存在着既怕统,也怕独;既想三通,又不愿意跟大陆共同“解决”台湾主权问题的矛盾心态……”;而“泛绿”阵营,则不用太多的言语来形容了,他们公然的以“台独”为宗旨,网罗到一定数量的人员,特别是民进党强调台湾“要走自己的道路”,模糊和掩盖了自己的政治动机,造成了岛内的政治不安定,同时也更加的误导了台湾人民的视角和思想。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他们里蒙蔽着大多数的台湾人民的双眼,执掌着台湾最主要的政治权利,导演着一幕幕台独的丑剧。在这样的一种政治现实下,大陆的如果还是一味的单纯强调“和平统一”,恐怕“和统”的前景堪忧。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4)当前台湾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其军事上的迅速发展,这对无论是“武统”还是“和平”的最后实现都掘起了一条难以估量和逾越的鸿沟。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台湾的军事战略随着其政治战略的改变而进行了调整。对应其政治上谋求“分裂分治”的需要,军事上公开放弃了“反攻大陆”的军事目标,改变了以往“制空、制海为首要,反登陆决胜”的作战指导,提出了“海上防卫、空中防卫、陆地防卫”的新作战指导思想,强调“岸滩决战”为“海空决战”。台湾近几年在发展、引进军事的高新技术装备器械方面加快了步伐,例如:发展和研制射程500-1000公里的“雄风系列巡航导弹”;大量的购买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包括F-16C/D-block50/52新型战机(预计购买美国最新型的JSF联合打击机)、 “爱国者”系列导弹、最先进的“远程预警雷达观测系统”, 以及西班牙最新工业成果的S-80型柴电潜艇等在内的多样化综合性的先进武器;通过频繁的军事演习,强化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先进武器的实战运用,增强台湾军队海陆空总体的军事实力。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台湾还积极向美国靠拢,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防御体系的一员,为自身军事地位和威胁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平台。依仗台湾极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以及较强的科技研制能力,我们不能小视台湾在军事发展上的潜力和威胁,“台军最新改良型的IDF‘经国号’战机在前一阵首次试飞时,也让台军代号‘黑狼计划’的隐形战机设计意外爆光…”、“报道引述台空军的话表示,测试AT3教练机的雷达反射波,比起没有涂上隐形涂料的同型机,整整少了一半,可以让战机在雷达上更不容易被锁定,经过多次的测试,这种涂料质量,直逼美国军方,台当局‘国防部’已经准备增编预算要大量生产。”更让人担忧的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台湾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研制核武器,台独分子把它作为和大陆作最后谈判的王牌。以台湾现有的技术和军事开发投入的资金,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只是一个时间的长短问题。况且到目前为止,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军方目前已经秘密完成代号为‘青云’的油气弹试爆,这是被国际上称为‘穷人核弹’的武器,台当局‘国防部’已经准备在下年度编列预算进行生产。”随着进程的加快,一旦其原子弹、氢弹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台湾就能和大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了,到了那时,我们的再谈“统一”还有意义吗?

三、正视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再继续以单纯的“和平统一”的方式努力,这虽然从表面上维护了国家这一阶段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和谐等等,可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过是为台湾的那些可恶的台独分子们的曲线台独付了买路钱!或许会有许多人不屑于这个结论,会拿出香港、澳门的实例来进行反驳,从而得出“和平统一”是能够带来一种很和谐的回归局面的。对此,我必须特别说明“台湾的统一问题与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完全不是一类的,不能混为一谈!”大家应该注意到,台湾与香港、澳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这个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它的统一不可能通过单纯的和平手段来实现。首先,香港、澳门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葡萄牙等列强通过暴力威胁,逼迫清政府将其强行租借,而台湾则是国民党政府因为解放战争中的战败东逃,占据它作为其反攻大陆的阵地;第二,我们面对的既不是英国政府,也不是葡萄牙政府这些在民众心中被视为殖民者的非法政权组织者,而是一群在台湾人民的选举中产生的、有着深厚积淀的、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组成的“合法政府”;第三,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大为提高后,英、葡两国考虑到国际政治战略的大局利益后明智的选择。可这些对于台湾的当权者来说则是一个个的噩耗,大陆国力的强大必然的给他们带去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利益将受到最根本的冲击,毕竟没有一个当权者会愿意自己手中的权力就这样的白白丧失。香港、澳门的问题和台湾的问题,一个是国与国的主权方面的问题,另一个则是民族内部的分裂统一的问题。在当今台湾,无论是哪个党派,无论是哪股政治势力,它们都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利益出发,都不可能会主动地放弃对台湾的独立权利的使用和掌握,所谓的“统一”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怎样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自己的政治利益得到最大的实现。从马英九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以“台湾新思维”为题发表演讲中可以看出,马英九虽然重申“五不五要”--“五不”包括:台湾不会宣布“ 独立”、不会变更“国旗”、“国号”、不会在“宪法”中列入所谓“国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不会制造“统独”麻烦、不会有“废除国统会”的争议产生。“五要”是:一,在“一中原则”、“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大陆对话;二,与大陆和平谈判,谈判以和平为基础、避免军事竞赛;三,两岸建立共同市场,推动直航,帮助台湾企业提升竞争力;四,扩大台湾“国际参与”;五,强化两岸文化与教育交流。但不难看出,这些完全是台湾将自身置于一种独立的政治势力和派别下的一种迂回的政治谈判,其最本质的目的依然是维护和以维护台湾政治势力为中心的。除此之外,就算当局在当前这种状况下能够接受所谓的“和统”,可作为拥有自身军事存在的台湾将以一种怎样的身份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面?难道是类似于中国古代常见的诸侯国?这样的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谐,很有可能要在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受到制约和胁迫,也为西藏、新疆的分裂分子找到了支持分裂的更好的借口,这对于大陆的长远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况且,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逐渐明朗,以中美日三国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军事冲突的加剧,台湾的战略地位愈加的突现出来,到时候,以现今台湾这样的政治基础必将直接为大陆中远期的国家安全和民族稳定买下隐患。台湾作为中国的战略前沿,一旦倒戈,我们所将应对的就不仅仅是外来的侵略了,将是由现今台湾潜藏着的分裂分子直接挑起的民族内部的纷争,那时,在现在就已经得到了外国分裂势力以及台独分子支持的西藏、新疆等地的分裂势力将直接在台湾的诱导下大举向大陆西北、西南边境反扑,造成大陆的腹背受敌、两头分兵的危险局势。

雷希颖:从历史上的统一看现今台湾的“武”“和”统

四、面对这一切我们将何去何从?

台湾广大同胞是善良、渴望和平的,这点大陆政府和广大的人民是始终认同的,因此,早在1955年5月,中国领导人就首次表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1955年7月,中国领导人又明确表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地方的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1956年6月,中国领导人再次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态度解放台湾,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从大陆政府这一系列的坚持和平统一,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和行动就充分的表明了大陆政府坦诚相待、争取和平的决心。可在当前的局势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审视这个问题,毕竟我们要去面对的不仅仅是台湾人民,从某种意义行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台湾的那些叫嚣着“为党、为人民尽忠”的所谓的领袖们!通过历史给予我们的启迪,同时也结合当前台湾的局势和发展的趋向,我们不得不重视“武统”的关键性作用的发挥了。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前景堪忧的台湾局势,我们应当借鉴清朝的经验,加强在武力上的实质的压力,并且做好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当初中国决定参加朝鲜战争的时候,彭德怀曾说过,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当时,我们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已经正确地处理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提出“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通过抗美援朝运动,大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冲天革命干劲。国内的经济建设不但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相反还加速了国内的经济恢复,促进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完成。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从战争的结果以及战后的影响来看,决策出兵朝鲜也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的局势虽然与朝鲜战争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坚决果断地维护国家利益,从长远角度出发,采用最为妥当的一种方式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台湾政局现在正处于一种极度混乱的状态,而中国政府进行统一的最大障碍的美国也因为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局势,伊朗、朝鲜核问题,恐怖主义等等百病缠身,无暇自保;其2008大选的临近,造成国内政治实体的相互争夺、攻击,无暇东顾。这一切对于大陆来说,都是相当好的一次机会,并且中国军事专家们早已经为快速攻克台湾制定出了完整周密的战略方针、策略,只要我党的领导人们能拿出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先下手为强,快速果断的摧毁台湾的政治桎梏,以“摧毁”来“唤醒”台湾的重生。

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可他还说“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的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做这样的承诺。” 江主席也曾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的方式,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同时我们不能作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1995年1月30日,江主席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们“不放弃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干涉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和台独分子”。大陆的前三代领导人很早就预见到了武力统台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他们只是出于历史条件、国际环境的限制以及国力的束缚才没能最终的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如今,随着台湾岛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台独分子活动的进一步加剧,造成了如军事上,台湾分离主义分子使我们卷入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大,破坏了大陆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安全环境;外交上,台湾问题严重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破坏大陆的战略环境;经济上,台湾的金钱外交是大陆浪费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等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切对大陆的下一阶段和长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面对这一切,面对当前的国际局势,“武统”也是时候该被提到议程上来了。

以史为鉴,同时也因为当前台海局势下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因素的限制和束缚,加强“武力” 这个后盾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作用成为实现大陆统一的一种趋势。“和统”、“武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武”促“和”,以“武”促“统”是当前台海局势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我们实现国家统一、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中国拥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周边环境和坚定捍卫大陆的国家利益的需要!统一越早,越有利于大陆的崛起!如果解决了统一台湾的问题,中国的崛起将进入再一次的飞跃!

作者:雷希颖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政治战略博士

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