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4-08

作者:延安号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4-08

“快慢之间”的价值旨归 | 人民论坛

盛玉雷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4-08 09:13 北京

乌蒙山腹地,北盘江畔,6081次列车缓缓驶入茅草坪站。一大早,这里就坐满了背着农产品的村民。“不通火车那会儿,1斤甘蔗才卖2毛钱。现在火车通了,1斤能卖一块五到两块钱。”靠着每天开行的“慢火车”,沿线群众打通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线,这里的甘蔗成了抢手货,老百姓乘上了“致富车”。  广袤大地上,类似的情景并不陌生。大漠戈壁中,“和田玉龙号”列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64个停靠站点中,有不少小车站只有一两名乘客;林海雪原上,阿乌尼是个没有站台、无人售票的乘降点,在这里上车的只有一户人家,火车每次都按时停靠,是当地人走亲访友的“摆渡车”、出门购物的“赶集车”。一趟趟“慢火车”,满载着笑容、温暖和希望,美好生活照进沿途的村落、照见幸福的光景。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朝发夕至,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目的是“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翻山越岭,温情守望的“慢火车”,为的也是“把日子过得更好”。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依然葆有对“慢”的坚持。这是快与慢的辩证法,也是速度与温度的方法论,背后蕴藏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得益于着力建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更多“新上海人”在这里实现“安居梦”,彰显的是“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广东茂名柏桥村,合作社里收成有分红、务工有报酬,诠释的是“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从孩子的抚养教育,到年轻人的就业成才,再到老年人的就医养老,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从大山里的“慢火车”,到城市里的保障性住房,再到绿水青山里的乡愁,深刻印证“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个也不能掉队”。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笃定“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坚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我们不敢有任何懈怠,我们不曾有丝毫迟疑。

统筹兼顾,增强系统思维 | 评论员观察

周珊珊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4-08 09:13 北京

统筹兼顾,增强系统思维(评论员观察)

——优营商环境,强发展磁场③

  一段时间内,跨行政区域办税,曾给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公司造成不少麻烦,耗费企业办税人员大量时间精力。涉税服务提质增效后,当地税务工作人员“点对点”上门辅导,让企业员工动动手指就能跨区“一网通办”。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企业跨区域经营日益活跃,异地办事需求增多。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三地企业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如何更好回应经营主体关切,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统筹、强化协同,成为京津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近年来,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从改善营商环境等领域推出举措,加快区域深化协同开放步伐。图为重庆自贸试验区西永片区一角。

  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优化营商环境牵一发动全身,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强系统思维,在统筹兼顾中实现整体推进。

  眼观全局,要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做好服务、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参与市场竞争。从执照注册、店铺选址到开店营业,创业每向前一步,都有专人“一对一”指导服务——上海杨浦区居民朱文婷决定在家门口开店,就是认准了所在街道营商环境的口碑。上海不仅有“特斯拉速度”,每年还为上万名像朱文婷这样的创业者提供服务保障。抓“大”也不放“小”,着力为各类经营主体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才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红利。

  深化改革,打攻坚战,看单兵能力,也讲求战术配合。去年年底,山东省纪委监委印发《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同时,山东省工商联发布《清廉民企建设指导清单》。两份清单,同向发力,助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实践证明,营商环境建设还要强化统筹,注重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确保形成合力,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锚定目标,要既管当前、也利长远。在准入、运行、退出等全生命周期中,经营主体面临着竞争、监管、法治等诸多环境因素和条件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优化营商环境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吉林提出,“全力做好‘放’和‘活’两篇大文章”“激励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安徽连续3年在“新春第一会”上聚焦营商环境,明确“营商环境的堵点卡点和企业的痛点难点是今年工作的着力点”。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绝非一时一地之事。围绕整体优化目标,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一体推进强市场促公平、强服务增便利、强法治稳预期、强开放提质量、强改革抓创新等工作,才能行稳致远、取得实效。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如今,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整体推进、系统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与时代脉动同频共振,为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保护好、传承好宝贵典籍版本 | 中国道路中国梦·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杜泽逊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4-08 09:13 北京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载波澜壮阔,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今起,本栏目推出“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系列评论,回顾沧桑巨变、讲述动人故事,与读者一道激扬奋进力量。  ——编 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凝聚在可见可感的物质遗存之上,也体现于口耳相传的故事之中。这当中,尤以存世数量巨大、传承较为系统的古籍为代表。广义的历史典籍版本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石刻、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手写本、印刷品等,它们具有文物价值,不可再生,却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作为古籍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整理研究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宝贵典籍版本,展现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历史智慧。 文山书海,泰然浩然。过去,古籍整理工作难度大、研究周期长、呈现度低。如今,身处一隅书斋、饱览天下古籍成为不少研究者的日常。一系列数据库,在检索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便捷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为例,该库收录历代典籍1万余种,约是《四库全书》的3倍,除支持全文检索外,还可以切换古籍原版图像、核对原文。数字技术成果竞相涌现、广泛应用,解决了古籍无法大批量、高速度检索的难题,丰富了技术手段,缩短了学术成果的生产周期,深刻改变了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让古老典籍重焕生机。参观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新时代以来,大陆古籍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古籍保护方面,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12年正式全面开展,到2020年基本结束,基本摸清了大陆的古籍“家底”;出土文献方面,上海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收藏的战国、西汉简牍,湖南图书馆藏马王堆出土简牍等,都得到大规模系统性整理出版;海外古籍方面,《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硕果频出……古书如玉、纸寿千年。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我深感古籍工作永远在路上。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穿越历史尘烟而来的珍宝,才能让蔚为大观的中华文明更好绽放光彩,铸就新的辉煌。

  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古籍普及推广……新时代的古籍工作,呼唤着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如何培养优秀的古籍整理人才?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基础古籍深度整理出版”。以此为基点,展开人才培养工作,是一条有益路径。高校应优化古籍学科专业设置、完善古籍人才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看原典、读古注的良好习惯,推动学生充分理解古籍的深厚内涵。学生应积极锻炼校勘、训诂等相关专业技能,丰富学术研究的“工具箱”,主动承担起入古出新的学科责任。学科与人才“双向奔赴”,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古籍工作再上新台阶。  典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更广阔处生长。近年来,技术赋能和大众化传播,让普通受众走近古籍有了更丰富的途径,不少运用相关元素的文创产品走红走俏,更多沉寂千年的古籍得以“活起来”“火起来”。这让我们古籍工作者颇为欣喜。学其“形”,更要悟其“神”,应深入挖掘古籍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使之走进大众心中,润泽人们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强调:“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推进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历史的呼唤、现实的需求,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乘着浩荡的时代东风,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希望大陆古籍事业能结出更为丰硕的学术果实,为赓续中华文脉作出更大贡献。

传统文化何以融入现代生活 | 现场评论

施 芳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4-08 09:13 北京

  春暖花开,位于湖南的常德河街热闹非凡。徜徉其间,只见一个小伙子把生米、生姜、茶叶等食材放入陶钵,用一根山胡椒棒来回研磨,然后将粉末置于碗中,用开水冲泡——这就是擂茶,是当地招待客人的常备饮品。这项舌尖上的非遗,让人们体验到常德的老味道,也体会到蕴含其中的匠心传承。  放眼常德河街,文化味岂止来自擂茶。麻质画、桃源刺绣、常德木雕、花鼓戏……种类繁多的非遗,是常德厚重的文化家底,也是文旅融合的富矿。历史悠久的常德河街,在近年来修复重建后,成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考察调研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老河街焕发新活力,蕴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历史之中有答案。常德曾遭受七次毁城之灾,又七次重建。这里的古城、古街,一次次从废墟中重生并不断展现新面貌,靠的正是那割不断、毁不掉的文化根脉。如今,常德河街呈现出独特文韵,让人们感受着古城的文化魅力。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激发文化生命力、增强城市韵味。  

水脉连着文脉。常德河街是水脉与文脉相融相交的生动写照。沅江和澧水在常德穿城而过,城市腹地的穿紫河成了奔流千年的古运河。过去,每当洪水来临,街道便积水成河,“河街”就此得名。水波涟涟,滋养文化,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名篇。然而,穿紫河一度因污染严重而成为当地人的“心头之痛”。当地狠抓治理,采取全线截污、降堤修闸、修建生态滤池等多种举措,让穿紫河恢复生机,成为流光溢彩的“碧玉带”。“穿紫河上紫气东来,一条老街乡愁还在”,桨声灯影里,一首《你不来船不开》演绎了历史文化与优美生态的交相辉映,令人久久难忘。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必须做好“历史文化+”的文章。老街区改造提升、古运河综合治理,让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紧紧相融,实现了保护历史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常德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助力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持续探索“历史文化+”的可能性,创造性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业态、产品,有利于丰富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脉如水,润泽人心。文化,连接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时俱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能用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更好为城市发展赋能。

徒步百里祭英烈:刻骨铭心的精神传承 | 人民评说

原创 张 文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4-08 12:02 北京

人民日报评论

16个小时,往返54公里。宁夏固原的两千多名师生,徒步前往郊县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安葬于此的391名革命烈士。这样的活动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已经坚持了二十九年,累计有超过三万名学生,接受了洗礼。行程百余里,翻越崎岖的山峁沟坎,是对体能的挑战,对意志的磨练。也让人感悟,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更能在行走中体会,先辈创业艰辛、幸福来之不易、收获精神成长。有网友评价: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够生动!当年参与远足的学生,大多难忘这108里路的跋涉与追寻。脚磨出泡,体能消耗接近极限,每走一步都如针刺,但很少有人轻言放弃。经受这样的刻骨铭心,让孩子们更加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坚持就是胜利!“一直往前走,就会走得更远”。传承精神的火种,将跋涉之苦转化为信仰之力,我们一定能葆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困境中奋起的力量,在各自岗位上持续绽放精彩,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