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作者:渣叔罗影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1984年2月5日,一代战神粟裕病逝,许多老同志悲伤不已,与他关系极好的萧劲光闻讯几欲落泪,立即决定做一件事。

仅仅过了一天,萧劲光为粟裕的悼念文章就已完成,字里行间透露着老战友的缅怀之情。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紧接着,萧劲光打算找报社发表,没想到的是,这篇悼念文章竟然石沉大海,隔了好几天才得到回应:说文章里有敏感内容,只有删改后才能登报。

这句话让萧劲光气的大声道:粟裕是好同志,现在人都没了,还不愿意放过他吗?秘书站在一旁感同身受,可也没办法帮助首长。

那么,文章里所谓的“敏感内容”到底是什么?萧劲光说的“不愿意放过”又是怎么回事呢?

革命友谊的萌芽

年轻时,粟裕和萧劲光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学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两人志同道合走在一起,为了国家发展大计离开学校,踏上革命道路。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粟裕被称为中国第一大将军,是毛主席的亲信,他的军事才能无人可及,就连国外军事学院都拿他的战役当教材,不过,粟裕和萧劲光不一样,他的一生充满曲折。

1907年8月,粟裕在湖南的一个书香家庭出生,父亲想把他培养成文人,将来到城里教书还能养家糊口,但他却想成为军人,报效祖国。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长大后的粟裕确实加入了军队,他曾是叶挺的部下,表现十分积极,很快在军营中出类拔萃,之后得到叶挺赏识,把粟裕介绍给朱老总。

朱老总身经百战,决心培养粟裕这个好苗子,在众多老同志的熏陶下,粟裕掌握了大量军事理论知识,并逐渐在战场上进行实践。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早期的革命队伍,主要以游击战为主,对粟裕来说,这种运动战早已得心应手,每次都能以少胜多,打的敌人措手不及。

1934年8月,粟裕在组织中肩负重任,亲自率兵挺进浙西南,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付出巨大牺牲,正是因为他的帮忙,我党才保住革命火种,艰难的发展下去。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而这一年,萧劲光正在江西瑞金参加革命,他敢说敢做,在组织里是一个“刺头”,1月6日,差点被判枪决。

当时中央苏区要搞公审大会,随着法庭工作人员到齐,两名男子被押上了台,其中一名男子神态从容,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台下有人喊起了口号:“反对萧劲光的机会主义路线!”

随后,整个公审大会乱成一锅粥,萧劲光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就在前不久,他还是红军部队的高级将领,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毛主席的手下爱将。

贺子珍得知这一消息,急忙把消息告诉毛主席,好在毛主席及时赶到,才阻止了这场闹剧,至于萧劲光为什么被判枪决,都是因为当年李德博古二人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1933年,萧劲光前去江西执行任务,他的职务不大,管的军队也不多,照常理来说,上级交给他的都是非常简单的任务。

然而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战争,他有百万军队,我党几万红军,并且装备和物资都没办法跟国军比,只能躲在山里和敌人周旋。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很快,国军追到了江西瑞金,李德打算让萧劲光守住黎川,但萧劲光手上只有70多人兵力,再加上有战士负伤,战斗力直线下降,仅靠他一人守住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思来想去,萧劲光决定不做没有意义的牺牲,他先是转移受伤的战士,随后率兵撤离后方阵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黎川被敌人占领,李德博古二人大发雷霆,觉得萧劲光是在临阵脱逃,于是坚持收回黎川阵地的错误路线,派遣重兵和敌人对抗。

这一战损失惨重,不仅没有收回阵地,还白白牺牲了许多优秀的战士,后来局势稳定,中央决定就此事追责,博古李德二人不想承认自己的决策错误,还让萧劲光当了替罪羊。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于是便有了公审大会那一幕,毛主席和党内老同志共同发声,为萧劲光平反,这才躲过一场杀身之祸。

毛主席对萧劲光有恩,对此他感激不尽,“忠于党,忠于毛主席”成了萧劲光坚守一生的革命口号,建国后,他还和粟裕提起此事。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后来的战争中,两人被调到不同的地方,但他们之间的情谊丝毫未减,经常往来信件,交流军事战斗经验。

1958年,毛主席接见萧劲光,闲谈时询问道,你对粟裕什么看法?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粟裕将军是一个内敛的人,做事比较低调,打仗时沉着冷静,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如果三大战役没有粟裕将军,那么解放战争恐怕要晚几年才能结束,这不仅是党内同志的共识,也是全国人民的一致共识,粟裕从来没在战场上掉过链子。

自1981年起,粟裕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患有脑溢血和脑血栓,病痛的折磨,让这位老将军不能下床。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永远离开了我们,消息传出去之后,很多老同志自发前来悼念。

萧劲光在写悼念粟裕文章时,不可避免的提及了1958年千人大会的事情,秉笔直书当年对粟裕将军的对待,心中满是怒火,而他写的这段内容也成了敏感。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粟裕是好同志,现在人都没了,还不愿意放过他吗?”

在萧劲光看来,外界似乎不愿意放过,但粟裕确实是个好同志,他坚信,今后历史自有公论。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考虑到文章要在报社发表,编辑部就把这段内容删去了,直到后来,楚青找到杨尚争辩此事,当时的杨尚坤是军委副主席,每天要处理大量政务,但对粟裕的事情特别上心。

他安慰楚青道:“萧公不会说假话。”1994年,在众多老同志的帮助下,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和刘华清联名发表文章《追忆粟裕同志》,文中明确提到1958年对粟裕的批判是错误的。

1984年粟裕离世,萧劲光为何大怒:人都没了,还不肯放过他吗?

这篇文章代表了中央的态度,粟裕将军终于得到平反。

只可惜,萧劲光早在1989年因病离世,没能亲眼看到老战友被平反,成为老人家一生最大的遗憾。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揭秘:粟裕大将临终前所称的一大憾事》

浙江日报——《隆重集会纪念粟裕同志诞辰100周年 - 追忆粟裕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