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作者:世界名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8年年末爆发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

相较于打开我党问鼎天下之门、在战略上扭转了国共态势的辽沈战役,几乎直接摧毁国民党全部嫡系精锐的淮海战役,则在军事上奠定了我党的胜局。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这场决定性战役的首功,当之无愧的属于被毛主席亲口认可的粟裕。

但在粟裕之后,素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

晚年的刘帅,为何又不愿再提及这场战役?

淮海战役始末

1948年豫东战役后,顿感大势不好的国民党开始改变作战方针。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在当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军事检讨会议上,蒋介石作出了新的战术部署:

转攻为守,以重兵坚守战略要点,避免与解放军野战决胜。

以逐渐实现“稳定东北、巩固华北、扩张西北、进剿华中华东,以待时局有变”的战略方针。

由于国民党军的龟缩防守,在重火力上缺乏优势的解放军,一度陷入了对被围之敌“吃不掉”,对增援之敌“嚼不动”的尴尬境地。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为破除这一不利局面,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粟裕、陈毅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1948年9月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破局的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中,解放军不仅生擒国民党名将王耀武、攻克了济南这第一座坚城,还在南线野战中击溃了国民党军前往增援的三个兵团。

此战促使烟台、菏泽、临沂等山东重镇,接连解放。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基本解放山东后,再无后顾之忧的华东野战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放心大胆地策划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实际上,早在济南战役还在进行激烈的巷战之时,粟裕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

当年9月24日发给党中央的电报中,他明确提出了“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而党中央也在一天后回电,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其实,粟裕最初对淮海战役的规划,与后来实际发生的淮海战役相去甚远,只能称得上是“小淮海”。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一开始,粟裕只打算践行毛主席提出的“与国民党军决战于江(长江)北”的作战方针。

即,进攻淮阴、淮安、海州和高邮等地,以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和李延年兵团为战役目标。

但随着战役的进行,1948年10月中旬,中野连续攻克中原重镇郑州和开封。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刘伯承去电党中央,建议抓住机会让中野东进配合华野,在徐蚌地区打一场大仗,以最大限度歼灭蒋介石嫡系精锐,将“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对于刘伯承的提议,毛主席十分赞成。

他当即拍板,由中野与华野配合发动这场以歼灭蒋军主力为目的的决定性战役。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有意思的是,除了我党的精妙筹划,“小淮海”能变成“大淮海”也离不开蒋介石的“配合”。

原来,当我军开始做“小淮海”战术布置时,桂系名将白崇禧依照“守江必守淮”的古训,也给了蒋介石两个选择。

其一,是集中国民党优势兵力于津浦线两侧的徐州和蚌埠,依托现有的永续防御工事和来自江淮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借主场之利与解放军决战。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其二,则是放弃徐州,收缩兵力退守淮河,全力构建江淮防线。

相较于更加务实、稳妥地守着,拉不下面子且自认为“八十万对六十五,优势在我”的蒋介石,最终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就这样,他堵上了全部身家与解放军决战。

粟裕当居首功

在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伤亡13.6万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主力55万余人。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蒋介石手中大半美械嫡系烟消云散。

最后的败局已经注定。

对于这场战役的胜利,首功毫无疑问应当归属华野的实际指挥者粟裕。

就连毛主席也在事后亲口认可道:“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主席此言非虚。

从事后复盘淮海战役来看,粟裕居于首功是当之无愧的。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整个淮海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由东野唱主角,以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

由中野打辅助,负责牵制和阻击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

第二个阶段,则是中野和东野互相配合。

由中野集中主力7个纵队的兵力围歼黄维兵团。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由东野“以一敌三”,分别以7个纵队阻击北线的杜聿明部、4个纵队阻击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5个纵队协助中野吃掉黄维兵团;

第三个阶段,则是由东野16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围歼营救黄维的杜聿明部。

以此彻底歼灭蒋介石最后的王牌。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不难看出,淮海战役实际进行的三个阶段中,华野在第一和第三阶段都是绝对的主力。

他们歼灭了大部分国民党精锐。

在第二个阶段时,其也承担了三线作战的任务,有着极大的贡献。

因此纵观全局,粟裕作为东野的实际指挥者,可谓承担了正常战役绝大多数的战术指挥工作。

更不用说,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便是粟裕提出的。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但抛开粟裕这位淮海战役的头号功臣,谁称得上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功臣呢?

结果同样是毫无悬念,那便是中野在军事上的实际指挥者刘伯承。

相较于粟裕更多在具体战术指挥上的贡献,刘伯承对于淮海战役的贡献,更多则是战略规划上的。

其对于淮海战役的贡献,丝毫不逊色于粟裕。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那么,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又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可令人奇怪的是,为何晚年的他对于这个胜仗却闭口不提?

刘伯承的巨大贡献

刘伯承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同样是有居功至伟的贡献,贯穿了整个战役的进行。

在9月24日粟裕去电中央提出“小淮海”的构想后,刘伯承便与陈毅、邓小平一同去电中央。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他们表示,支持粟裕“进攻两淮,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决战”的战略方针,并表达了中野在未来可以配合东野决战的意愿。

这直接促成了淮海战役的实现。

而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刘伯承也率中野的一支偏师积极协同东野的作战方针。

他们在豫西地区牢牢地吸引住了国民党军的张淦兵团和黄维兵团,迟滞了这两个机动兵团东进增援黄百韬兵团的脚步。

此举有效减轻了东野的作战压力。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这是东野迅速吃掉黄百韬兵团的关键。

虽然此时远在豫西地区,但刘伯承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大局观。

他在随后给党中央的去电中,明确提出了中野主力全力东进、配合东野“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大淮海”构想,一举歼灭蒋介石的主力精锐。

除此外,身处局外,却能对徐蚌战场的战局态势和细微的变化洞若观火,刘伯承军事战略水平之高令人咋舌,的确无愧于“军神”之号。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在后来的第二阶段中,刘伯承再次做出准确判断。

当时,在吃掉黄百韬兵团后,对于下一步行动计划,中野与东野发生了较大分歧。

粟裕认为,应该最大限度歼灭蒋军的有生力量。

因而应先让东野的主力全力南下,先吃掉增援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

然后再北上与中野配合围歼黄维兵团。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而刘伯承则认为,这一方案过于凶险,同时分兵想要吃掉黄维、李刘三个兵团,恐实力不够。

一旦陷入僵局被黄维兵团从后方反咬一口,则战局危矣。

起初,中央军委是认可的粟裕的计划。

但后来的战局,却表明东野的确无力同时南北两线围歼国民党军三个兵团。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因此最终,众人采用了刘伯承先合理吃掉黄维兵团,再对付北线杜聿明部、南线李刘兵团的“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的战略方针。

多次在关键节点作出正确判断,刘伯承作为淮海战役的第二功臣可谓实至名归。

但晚年的老元帅,却并不愿意提及这场战役。

甚至不愿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原来,这是因为这场战役过于惨烈。

由于面对的是蒋介石最后的底牌,整个淮海战役我军虽然取得完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统计,我军前后总共伤亡了13.6万人。

这个数字比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伤亡加起来还要多。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为何刘伯承晚年不愿谈及淮海战役?他扮演什么角色?理由令人泪目

刘伯承在晚年,被女儿问及为何不愿再提这场战争时,无奈表示:“此战之后,我总是梦见许多寡妇找我要她们的丈夫,许多白发老人找我要他们的儿子。如今战争结束了,我再也不愿意看些惨烈的战争画面了。”

结语

刘伯承作为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作为“军神”的赫赫战功无需多言。

而他在战后对于战争之惨烈的反思,则更为这位老将添上了人性的光辉,使他的形象愈发高大。

参考文献

陈辉. 刘伯承与淮海战役[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6.

王春芳.谈淮海战役的演变[J].军事历史,1985(0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