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Netflix推出的一部犯罪剧集,叙述行为科学小组的两名探员,在保守的70年代开创全新的犯人侧写模式,在茫茫人海中辨识出穷凶恶极的连续杀人魔。他们的创举让“连续杀人魔”成了世界通用的新名词,在向恶魔学习的途中,他们发现自己内心的黑暗面也逐渐萌芽,原来那群邪恶的存在没有离我们想像地那么遥远…
不像其他探案影集一样专注在破解轰动罪案上,它非常深刻地还原FBI行为科学小组引领时代时遭遇的困难和质疑,从两位着迷于研究“随机杀人”的探员身上出发,他们组队巡回美国研究轰动当代的杀人魔,研究出一套逼近福尔摩斯演绎法的方法论。导演大卫芬奇在改编文本的技巧上炉火纯青,原先主角本尊撰写的“心灵猎人”记事是类似自传的详细纪录,大卫芬奇则以他们的公路巡回作为主干,每一次杀人魔访谈作为触发点,主角们在访谈后应用在新案件上,或是在自己的私生活里发现与恶魔相似的共通点,每一次的支线故事都让人反思自己何其幸运没有触动那偏差的命运开关,冷调性的压抑氛围更悄悄地将观众笼罩在阴沉的恐惧中。
这部剧集非常像是长篇的公路电影,研究办案之余,主角霍顿福特与比尔坦区的互动也是相当有趣的看点,霍顿福特是新星探员,处理过一次棘手的人质事件后,他开始着迷于研究这些行为偏差的犯罪者,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异于常人,现在全国警界拥有的经验法则都对这群新族群不管用,你无法胁迫他们就范,更难以预料他会大开杀戒还是自我了断。霍顿的直觉是,他们必须同理这群狂魔的心理,于是他找上了正在行为科学小组里巡回讲课的比尔坦区,两人在瞒着联邦调查局长的情况下深度访问杀人魔,了解他们真正作案的动机。
霍顿和搭档比尔最大的不同是,霍顿年轻没有包袱,还没有经历过比尔有的那些生命中的遗憾与痛苦,所以霍顿在揣摩杀人魔时,总能以一个抽离自我的方式去代入犯人的角色,他就像一个有效率的分析程式,模仿这些人,以恶魔之语和恶魔沟通,用物化生命的方式看待那些案件。相反地,比尔是个遭遇家庭危机的中年男子,他的婚姻因为领养儿子的偏差行为面临考验,当他们归纳出偏差人格都是因为不满足的童年造成时,比尔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开始害怕自己是不是会创造下一个无差别杀人犯。所以犯人的一举一动对他来说都是现实生活里血淋淋的镜子,他仿佛瞥见了自己儿子未来的模样,但同时他又无可奈何,这样的矛盾让他渐渐失去动力。
霍顿渐渐与恶魔融合的副作用逐渐反映在他与女友的关系上,原本该是一场翻云覆雨的兴奋性爱,霍顿却因为女友脚上的高跟鞋和自己访问的杀人魔收藏品一样,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已经被污染,他无法再正常看待这些平凡的物件,他们全部都是勾起一股屠杀支配欲望的钥匙。导演也巧妙地利用霍顿后来与女友的冲突,来反射他前面遇过因为性而起的犯罪案件,无论是觉得自己在关系中弱势或无法完全支配伴侣的性,都会成为暴力犯罪的导火线,而看到女友与其他男性友人交好的霍顿与冲动犯罪的那些犯人只有名为冷静的一线之隔。
在所有访查对象中,艾德蒙肯培是最重要的一位,他把霍顿当成最重要的朋友,敞开心胸地畅谈他童年被母亲鄙视虐待的经验如何影响他后来对女性的看法。霍顿从肯培身上学到的两大思考模式协助他接下来连续逮捕了杀害自己女友的妈宝嫌犯与偷袭下课女学生的强暴犯,童年经验的制约与性渴望的不平衡成了霍顿有效分析杀人魔的第一步方法。
然而当霍顿自信满满相信自己的研究可以解决多数现实情况时,他和肯培的最后一次会面却将他击垮,肯培用自残的方式逼迫避不见面的霍顿现身,但此时的霍顿却完全猜不到这位智商超过136的两米高巨人到底在想什么,肯培完全将霍顿的恐惧玩弄于股掌中,如同比尔在第一次面谈就警告过的:“这个恶魔完全可以透过你想听到的话达成他想做的任何事。”在肯培的巨掌之下,霍顿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脆弱无助,看清自己掌握全局的情况不过是个幻想,第一季就这样在霍顿昏迷的人生跑马灯中结束。
后来加入FBI担任顾问的女教授温蒂,则是理想学院派的代表,她冷酷有效率,试图用更系统化的方式将霍顿与比尔的研究变成真正的理论,应用在更广泛的行为科学分析。温蒂总能在录音中听出蛛丝马迹,听出犯人刻意不说的话找出突破点,或从不同的叙述方式找出真正的想法,她的细微观察帮助霍顿的即兴发挥更加犀利无阻。
第一季十集中的隐藏主线则是BTK(Bind捆绑-Torture虐待-Kill杀)杀人魔丹尼斯雷德,他在每一集的片头中出现,是当代最猖狂的杀人魔之一,于堪萨斯州的塞奇威克县犯案,每一次结束后都会向警方炫耀他的成就。《心灵猎人》的观影旅程缜密而深刻,观众仿佛坐在他们的后座聆听每一项细节的分析,对决高智商杀人犯时的步步进逼,将牢狱里的对白升华成高段棋手对决的心智战争。内部研究真假难辨的说词加上外部逐渐猖獗的疯狂犯罪,都让这趟公路巡回的使命更加沉重,他们在黑暗中寻找对抗恶魔的方式,就如同最能代表影集的一句台词:“如果你想得到松露,就得跟随猪进入泥巴。”
剧情发展到结尾,我们更加享受霍顿逐渐成熟的精彩的布局,他也更成瘾于自己掌握犯人思想的快感,而看过后来被启发的《汉尼拔》人魔故事的我们都知道,当你太过深入恶魔的脑袋时,更容易迷失的是原来的自己。
第二季在名导大卫芬奇两年的琢磨之下,将故事带往1980年代震撼全美的“亚特兰大狂魔杀童案”,两年多的时间内有将近30名黑人男童被杀,警方几乎没有任何头绪与线索,直到 FBI 明日之星霍顿福特用他的心理描绘技巧找出隐微的关联性,展开一场激烈的斗智猎捕行动!
《心灵猎人》第二季的主线故事不再是每一个杀人魔的深入访谈,而是将焦点放在利用心理描绘技巧破解全国瞩目的重大案件,被选中的主角是“亚特兰大狂魔杀童案”以及已经铺陈了两季的“捆虐杀杀人魔”。“亚特兰大狂魔杀童案”引起全国瞩目之后,福特与坦区被派往亚特兰大进行长期支援,他们此时才意识到虽然有着完美的理论指引,但如果没有好的战术与策略,依然无法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顺利猎捕敌人。当福特拜访第一季的老友艾德肯培之后,艾德点出了他们一直未曾正面面对的盲点:“你们访谈所获取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已经被抓到的凶手身上,所以不一定完全适用还没被抓的人。”
像艾德肯培这样有魅力的邪角很可惜地在第二季成了彩蛋,在影集叙事上为了让故事线合理推进,又同时兼顾破案与杀人魔研究的题材,主角被分为到亚特兰大实地调查的福特坦区二人组以及负责访谈分析的温蒂。亚特兰大的故事线变得更像是 HBO 影集《真探》的风格,忠实呈现罪案调查的模样,在一个看似单纯的猎捕行动里,还要考量政治角力、争夺司法管辖权、FBI与华府的利用关系还有最困难的:受害者希望看到的真相与真实真相的冲突。
福特与亚特兰大受害者家属之间的纠葛关系令人想起《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探讨的诸多问题,关系人以外的公众所追求的东西,很可能最后压迫着正义不能伸张,或是将真正的长治久安越推越远。死去孩童的家属们恳求福特极力解决案件的时候,却依然质疑他的心理剖绘只是白人歧视黑人所得出的结论,黑人社区的舆论连带影响身为黑人的市长的决策,一层一层下来压着霍顿无法在最一开始就用尽所有资源追捕心理剖绘推断的最可能嫌犯。其中针对三K党的调查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无解冲突,南方居民长期受到白人至上三K党的迫害,以至于当连续数十位黑人男童被残忍谋杀时,所有人的合理推论都是三K党下的手,这种历史与环境造成的直觉结论,压过了福特坚持的的心理学方法,使得调查行动处处被误导。
从哀吊游行的十字架诱饵、义卖活动的志工引诱计画到最后的河岸狩猎行动,福特设计的战法被各种繁文缛节与政治斗争打乱,让他感叹自己像是薛西弗斯一样,永恒地受到惩罚,但凶手却逍遥法外。其中福特背着十字架一路跑向哀吊游行的那一幕,看起来格外哀伤凝重,画面隐喻着他身为能够拯救大家的“先知”,却不被信任只能独自一人背负着重担。福特在第二季的表现依然像第一季一样血气方刚,他虽然经历了艾德肯培的恐慌症事件,但在侦讯的时候依旧保持锐利且充满操纵性的战略,看他与最后的凶手针锋相对一点点挖出不安与矛盾迹象的过程,真的是《心灵猎人》最精华的高潮。
《心灵猎人》第二季的两个“招牌访谈”是查尔斯曼森与山姆之子,这两位人物在福特与坦区发展出行为科学以前,就已经是恶名昭彰的超级重刑犯,是完全深入当时的嬉皮流行文化成为危险象征的等级。因为在第一季中已经铺陈了许久福特的访谈手法,这季的罪犯访谈比较像是揭开两位轰动世界狂魔的真实面貌,而没有像第一季访谈艾德那样深入甚至交朋友,将整部戏的重点放在亚特兰大杀童案上。
在《心灵猎人》第一季里的每一集片头里出现的BTK杀手,在第二季里面同样占据了所有的片头版面,这次有着更多的犯罪场景与背景描述,霍顿与坦区也终于积极地要利用手边的访谈归纳他的样貌,大卫芬奇几近偏执的独特摄影风格贯穿全剧,搭配慢火煲煮的办案细节,加以压迫感爆棚的不安配乐,这绝对是让你一看就停不下来的精致风格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