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作者:洞观湘西

原创作者:麻明进

来源:苗疆拾趣

伏羲女娲是远古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首领,居三皇五帝之首,是大陆的人文始祖,这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经确立。对旧石器时代伏羲女娲的出生地,距他们时隔二千年的文献虽记载雷泽或成纪,所依传说的源根不够充分,令人难以信服。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伏羲女娲传说源自大湘西,本人之前也用数十个地名及民间神话,撰就“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传说探源”发表,证实其传说并出生地点,是在湘黔边境莲花山区域。本文拟对伏羲女娲出生地作些仔细研讨。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一、文献记载伏羲女娲生于雷泽成纪并非坐实

《山海经·海内东经》:“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春秋内事》:“钧命决曰华胥履迹恠生皇牺”。《遁甲开山图》:“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诗含神雾》:“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水经注》:“雷泽在城阳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人迹处”。而对《册府元龟》关于“伏羲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靁泽,华胥履之生帝于成纪”。《说文》释道:“靁,雷本字;成纪误,应为咸阳”。因而文献所写,多指伏羲生在今河南。

文献之证固然重要,但前人所记亦基于传说。伏羲女娲都是传说人物,约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直到战国时才有记载。伏羲古称太昊或太暤,最初见于《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太暤以龙纪”。《吕氏春秋·十二纪》说“太暤伏羲氏”。《左传疏》说“太昊身号,伏羲代号”。甲骨文金文没有记载伏羲女娲,到两千年后的战国才记在文献,是否正确还有疑问。在我们偌大的国度,历史多有变迁,成王者多占中原沃土,众拥而文以多记。族败者寻偏域且作安顿,伏羲女娲神话在文献所载,应该只是传到之地而已。

处于边域的苗族,对伏羲女娲这传说人物,一直流传他们的故事,也有其出生地的传说。理顺民间传说反映到历史文献中的情况可知:关于女娲的名称,首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风俗通》。《山海经·海内经》说“南方……有人曰苗民……名曰延维。”郭璞认为延维即庄子达生篇所谓委蛇。闻一多认为延维或委蛇指伏羲,是南方苗民之神。对伏羲女娲传说记载最详细的是《庄子》,《人世间·田子方篇》提到伏羲。

庄子是楚人,《左传》昭十七年说“陈太皞之虚也”,说明伏羲在楚,所以其传说最先地保留在楚民记忆之中。春秋时代,在楚的伏羲女娲后裔没融合于华夏的,后来大多汇入濮部族及其三苗、九夷并南蛮。沿至当今的湘黔渝鄂边区苗族,苗语以群体意识自称的“濮蛮”,现在汉语之意就是“我们”,这里最普遍地保留着伏羲女娲神话。芮逸夫从语言上把伏羲女娲与湘西苗族的《傩公傩母歌》即“奶傩巴傩”比较,认为其特征是始祖之义。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图里圈的地名都与各地伏羲女娲传说相关相符

我们知道,至今苗族祭祀时祭台的女性奶傩和男性巴傩,“傩”即是鸟装图腾崇拜的体现,法事多以舞成戏祭之。奶傩巴傩在文献称为女娲伏羲、女希伏希,伏羲又叫庖牺等。如《风俗通义》“女娲伏希之妹”,《广韵》“女娲,伏羲之妹”。《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大湘西苗族如今的传说的“奶傩巴傩”,就是文献因弃苗语叫法而变为“伏羲女娲”的汉语称谓。特别是牺字大有来头:《说文》“牺,宗庙之牲也。”指出这牺即牲,牺牲意同可连,指古代供祭用的猪、牛、羊等牲畜。其实,苗族用牛羊等祭的“椎牛”“椎羊”等就是自古传今,特别以牛为最重礼祭。《周礼·牧人》“共其牺牲。”注:“毛羽完具也。”湘西苗族就是要用毛膘肥体壮毛色好的牛来祭祖。

“奶傩巴傩”与“伏羲女娲”两种语言称谓的变化,还与苗族服饰及起源有关,释义联系如下:

《礼含文嘉》“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经典释文》有:“包本又作庖,孟京作伏;牺字又作羲,孟京作戏”。《周易姚氏学系辞下传》注云:“孟熹京房云”伏,服也,戏化也。“郑云包,取也,鸟兽全具曰牺”。孟喜、京房是汉代易学代表人物,其观点被易学界联称孟京易学。这里指出服饰“牺”即有全装饰的鸟兽,说明伏羲之名的来历,并与“作戏”相关。因此我们觉得:苗语“奶傩巴傩”正是汉语称“女娲伏羲”名字的来源!因为“郑云包,取也”的“取”,依古文通假应为“娶”,说明伏羲娶女娲成了夫妻。

还因湘西苗语的“包”或“庖”就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文献就有“包本作庖,孟京作伏”。庖牺又叫伏羲表明,苗语的“庖”和汉语的“伏”都指“夫”。“伏”又以傩戏之缘成了“服”,表明“伏羲女娲”后来的成婚关系,及“伏羲”以饰全鸟兽即是“庖牺”。其实“牺”也是由湘西苗语对衣服的称呼而来:“鸟兽全具曰牺”正是苗装装饰的“鸟装”即“鲁系(傩牺)”,苗语四字格叫“备尤鲁系(傩牺)”。“备尤”指苗民始穿着用的“牛毛”,或相似的棕毛“备蓑”做的防冻装,后成避雨具的“蓑衣”。苗语对鸟(凤)的称呼用汉字记成“鲁”或“傩”,“傩”的篆刻或金文是男女双人打鼓的形状,“隹”是饰鸟装的女子形象。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从上述苗语“奶傩巴傩”应对汉语“女娲伏羲”所解,及一些名家研考观点可知,伏羲女娲传说是源于湘西的。那么具体在哪里?我在三苗网发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传说探源”,用数十个地名及文化证实是在湘黔边境的莲花山区域;随后“共工触天和女娲补天地点的湘黔渝边城说”也成佐证。其中了解共工和女娲的来头也助明了:西晋张湛《列子·汤问》所记,共工因与颛顼不合而发生惊天大战,后以共工失败远到天边怒撞不周山,这说明共工是远来的。而在“边城”“补天”的女娲,古籍没记有出生地,与“边城”辖同花垣县的“溜豆溜启”,正符合女娲伏羲出生圣地的要求。

“溜豆溜启”作为独特的文化词组,主要在苗族巴代主持重要活动中出现,即大型椎牛祭祖及祭奠新亡老人的“纪喃答”(说火把)。由于研究者各自的理解和地域差别,用方块字记音书写时略有不同。当然,目前人们对“溜豆溜启”的模糊不清,还与不明白奶傩巴傩(女娲伏羲)出生相关,因而各家据其了解地“巴代”有差别的颂辞来理解,注释起来就有误差。下面,我们先看看“溜豆果启”成为苗疆祭祀圣地的有关简况,再介绍“溜豆果启”境况与文化符合伏羲女娲出生地的原因。

二、“溜豆溜启”是苗族椎牛时献牲送往的圣地圣衹

董鸿勋编著清宣统元年(1909)版《永绥厅志》,卷之七椎牛接客歌主人唱有:“那坎单住哺唐喃,哺赏归蚁及吾男。溜兜作豆被斗则,溜特楼卖单及单。”意译是:“客至大门忙招呼,吃牛送鬼是一屋;溜豆紧随你前后,溜启来否到了不?”接着客和:“楼单住侧茂赏喃,茂赏八蚁博吾男。溜兜过哺呷勾或,溜特过哺呷勾单。”意译是:“来到楼门忙招呼,众亲云集送水牯。溜豆随我一路来,溜启随我来一路。”花垣县政府地方志编纂室校注:“溜兜,阎君爷也。溜特,阎君母也。”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知名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从事湘西苗族研究三十余年。一九三三年就参加大陆民族学先驱蔡元培派中央研究院凌纯声、芮逸夫两位专家,到湘西进行调查工作。他的遗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经后人整理,1986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该书465页椎牛条目中写道:“主家老幼立于牛旁,聆听觋师叙述黄牯之功劳,当年天公与黄牛之友情,以及如今天公如何思念黄牯,祭主今日道其升天等语。嗣请雷公打开天门,让黄牯到'留豆留且'(lioub doux 1ioub nqet)去会天公。颂毕,将黄牛杀也。”这里,石先生对“溜豆溜启”的理解是天上的天公之地。

湘西州民委古籍办(民研所)主任、副研究馆员张应和,在所著并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乡探奇》中,把翻译整理麻九隆口述的“椎牛祭词”收入在73至108页,里面多处提到“溜豆溜启”。如椎牛古根条目:“原是留斗留启的天神,要把神牛品尝”。除怪条目:“要来为主人除怪,要让主人百年安顺。要砸烂留斗、留启的大锁,……要斩断留斗、留启的绳索,……要打碎留斗、留启的斗笠”。接客条目:“大家齐心椎牛,把牛送到留斗、留启。”赎利赎名条目:“我赎,留斗留启的天神要送; 我赎,留斗留启的天神要给。”“我敬的鬼神是:留斗、留启的天神”。送牛条目:“把牛送到了留斗、留启,送进关牛的三层门栏。”张主任注释道:“留斗、留启,天神住地。”

此外,2021年4月在湘西举办的“巴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湘西州民宗委古籍办副研究员麻美垠在《湘西苗族椎牛简介》中写道:“椎牛在湘西苗族的观念上不是简单地把牛杀死,而是苗族秉承‘灵魂不灭’而信仰,将椎牛看作是把牛的灵魂送到最高神祇‘凌斗灵阙’的神宫,是让神牛灵魂回家的方式。”贵州省松桃县苗族专家龙秀海在《“巴狄熊”哲学思考》中写道:巴狄熊“祭祀的神灵……。有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负责分配食物的女性神灵和助手男性神灵。苗语称为npad zhux lioub doul, nit zhux lioub nqet,汉字拟音:‘帕主留豆,尼主留且。’”其中“凌斗灵阙”及“留豆留且”,也是“溜豆溜启”苗语音译的不同用字。

三、“溜豆溜启”是苗族行葬巴代招魂送魄的圣地圣衹

中央民族大学石如金教授翻译出版的《湘西苗族传统丧葬文化<招魂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花垣、吉首、凤凰、松桃搜集的,讲述人是当时75岁的吴春信。该篇招魂词有“呼亡人”、“钩门”“祭祖”三部分,重点的“呼亡人”分“沐浴”“放死神”“寻亡人死”。在开篇沐浴八句说明不呼各处各种“活人”,及原因“是因为您出早唉不在好天,出晚噢不在(阿德)好日期”,接着就记:“才来相遇柳斗人却三重门地,碰上柳青人却三层(阿德)天庭;只不好柳斗神敲三重门地,柳青神杀三排三层(阿德)天庭。”述沐浴洗尸后的祭颂及化纸简有:“敬祭到柳斗神敲三重门地,输送达柳青三排三层天庭。

”在“放神死”中也有几处出现关于与前述“柳斗柳青”的颂词。而在“寻亡人死”篇里,有数十处关于“柳斗柳青”颂词出现。石教授在书后这样注释:柳斗,Hlioub doul 人名译音。……是天庭中专管五谷和灾难神的神灵。柳青,Hlioub nqet ……与柳斗共同管理人间的五谷和各种灾难。

“呼亡人”是汉语,苗语叫“纪喃答”,民间多用“说火把”表示,其篇章一般有七项。石教授书中特别侧重于开头部分,因而“柳斗柳青”即“溜豆溜启”这词重复出现很多。其实“说火把”后面的颂词还有许多内容,花垣县著名的民间巫师医师龙玉六所咏算是全而精,龙家声记录为《火把词摘》。计有拼音苗文记录配直译汉文各222行,刊在花垣县政协所编《神奇的花垣·风情篇》420至436页。该文开篇数行就提到:“断气床头,绝吸席上。长女哭喊满房,长男叫喊满屋。四位抬着被盖,四个抽被子席子。(1ioux doub)流斗放了鬼灭,(1ioux nqient)六清放了鬼打。……”“溜豆溜启”用汉字写成“流斗六清”,其意即是“神圣祖地祖祇”。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由花垣县民乐镇洞乍村石昌银用汉字配合板塘苗文记录的《说火把》,经我重新记录并以汉文翻译整理并加点题注,共16000余字,在《苗族行葬说火把》记录中是篇幅长的。内容相对较全,用汉文表示分别有:离开人间要去祖嬢家、整尸要去陪祖公祖婆、砍树搭尸床、报请亲朋来看亡人、你们是谁的蛋孵出来、舅方传怎样才来做亲、火把怎样启、舅甥盘答亡者怎样死、门外火把怎样跨过、火把怎样送留等。这些内容还包括,来来回回去找舅爷点火把、明婚姻起源尊舅根、火把两种有去有回、送出火把分三等、放出火把要利后裔等。其重点在于去邪整尸、盘问死因、尊重舅根和利后火把。

正文开头提到:“袍爽列洛朱当(被睡要来做等),袍楼列洛朱昂(被垫要来做送)。杯能兰拍褒(四天喊翻被),杯代兰拍从(四早喊翻床)。杯耐木失袍褓(四个去做睡被),杯耐木赶卵楼(四个去赶垫被)。溜头将朱跪答(溜豆放了魂死),溜启将朱跪睡(溜启放了魂亡)……”。这词点出的“溜豆溜启”虽然不多,但其明了地以“神圣祖地祖祇”来解。

由国家扶助经费出版系列苗族“巴代”资料的作者石寿贵,书中多处写到的“林豆林且”,就是指 “溜豆溜启”。我们百度一下“林豆林且”,就见他的说明:苗语“林豆”即规律法则神、“林且”即天平准则神。在苗师“巴代雄”所主持的椎牛祭大祖仪式中,这大祖神的名号叫做“林豆林且”。有的……为“柳斗柳溪”、“辽都辽天”、“岭斗岭且”、“略都略天”,“这些都是口音的差异,意思都是一样的。”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溜豆溜启背靠的莲台山。封面湘西照片

四、“溜豆溜启”境况与“溜豆”是孕伏羲的“雷泽”

以上对“溜豆溜启”各有侧重的理解注释,给我们道出了大致而模糊的概念:大家认定的大方向是对的,而在具体确定方面似有商榷。其实巴代特称的“溜豆溜启”,就是大陆东部苗族中真实存在至今的地方,与“女娲补天”的“茶峒”同为县境。根据以下情况,湘西莲花山区域是全国各地伏羲女娲传说的最初之源,并与女娲伏羲出生传说相关资料来理解,我认为“溜豆溜启”既是苗族传说圣地,又特指苗语“奶傩巴傩”即“女娲伏羲”的出生地。这伏羲女娲出生地的“溜豆果启”,当是文献记载华胥氏脚踩“雷泽”孕伏羲的原型地。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苗族“巴代”(因语音差别,凤凰、松桃称为“巴狄”)行祭的“溜豆溜启”,是有真实地点的:即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麻栗场镇所辖,包含“溜豆”到“广车(溜启)”等几个村寨。《永绥厅志》记“溜豆”在清朝时是“柳斗”,“溜启”则有多个名称:当今围居水库数个寨子的广车村,20世纪60年代由库内移出前相对富庶。库内两条溪流汇集的溪边,建有20多个以水车为动力的碾房,库下有麻栗场墟场的始建场——麻莲场,供周围数十里苗民来碾米、榨油和赶场。寨中有一突出岩堡地叫“早柔呼溪”,是此前解决争议而杀鸡猫喝其血的专属地,符合“林且(溜启)”当作天平准则神的注释。传说此地是红(苗语为‘启’)的“血溪”,苗语依沿流之长称“果启”,依寨落围成团状而称“溜启”。

“溜豆”这“雷泽”,现在是近千人二百余户连绵的大寨子,被四面八方的山相围,方圆里许,地呈东阔中聚西收之样,活脱脱的酷似传说中圣人的大脚印。当地相传南侧莲台山脉古时的五条巨龙,常伴闪电雷霆北下“溜豆果启”并去“五龙冲”游玩,弄出附着龙神雷尊的“溜豆”寨落。太昊氏后裔涉及南蛮的主要是祝融一支,《世本》《楚世家》《帝系姓》《国语郑语》皆云祝融六或八姓,与南部各族关系最密切的芈姓,古时是楚国先祖,至今是湘西苗族龙姓的苗语姓氏。“溜豆溜启”这雷龙传说也成为伏羲及部落图腾“以龙纪官”,“龙师而龙名”典籍及此方龙氏家族众多的由缘,符合湘西苗祭时“巴傩(伏羲)”只着长衫而无裤的情形,引出伏羲“龙身蛇尾”的记载。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莲台山脚雷雨罩,山围雷泽溜豆寨。照片摘自《团结报》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高诱注:“雷泽,大泽也。”吴西,在广义上是指广西湖南,“溜豆果启”即在吴西,“溜豆”即大脚印雷泽。随着伏羲女娲神话由这方之地传散全国各地,人们就把“雷泽”说到了一千公里以外的河南山东交界、魏东偏北的兖州了。其依据是晚于《山海经》成书300年左右的《史记》所记:“舜耕厉山,渔雷泽。”还把早前《尚书》记的“雷夏泽”当作华胥氏踪的“雷泽”了。这种互为相左、牵强引用典籍其他地名的情况,是与《山海经》记载相背的。

当然,或许会有人说我用一些地名佐证时,有与前人的用字不同之嫌。这是因为古人记载汉人地名用字,是讲究与汉语要求相合的。而汉字记录苗区地名,因苗、汉语音阶差别很大,形成许多音记不准或不确切的情况,因而必须理解苗语地名之意才行。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五、“溜启”奇境与精血传说符合女娲出生圣地的要求

“溜启”或称“果启”,是今湘西花垣县麻栗场镇广车村的苗语称呼。这里的一些地方、名称及传说,说明女娲是在此出生的。

《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古籍以神话方式记伏羲因华胥踏“雷泽”而孕生,没载出女娲的出生地。我上述明确“雷泽”及之源即是“溜豆”,与“溜豆”相连的“溜启”就有女娲出生景象:在广车水库东头有座“高大鸪”(又写成“大公山”)小山由东伸来。古时蛙娲通假,苗语“鸪”就是汉意的“蛙”。《说文解字》解娲:“古之神聖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咼声。古蛙切。”“高大鸪”这“蛙山”就是出生女娲的“女娲山”。其两侧有两排高大的山峦相围,又有沟水远至并汇合于“高大鸪”前。这地理依堪舆家之解,“被高大群山之围,小山为贵”,当是“龙穴”显贵佳处。因而这“娲山”附着传说女娲的神圣,从古至今没敢葬坟!而临近的“马头山”就有古今重叠的墓葬。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睡妇掀被产女娲组山”局部。隆国渊摄

特别是“高大鸪”娲山沟水,正面流入前方百米相对的“窟柱夔”山洞!成内潭后穿山流向“血溪溜启”。加之洞高数丈、洞口顶端倒悬丈长钟乳石,被人戏称为“阴元洞”。进洞向里弯绕而上,约200米后可在“盖山”北侧公路上方20米处,从肩高的“肚脐”小洞出来。其实站在水库东头新旧公路分叉处南望,对面长而矮的盖山“榜尤严”像睡妇弧腹,西接对称凸出的“排楼”“高退”两山像“胸乳”,再接的“比高嫁依”山像头部,后面的莲台山脉像掀开的被子,这些组山正像一幅“卧妇产娲(蛙山)图”……。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晚霞映溜启,水库承祖魂。石维刚摄

生灵出世必现“血迹”,“伏羲女娲”之生亦当如此。文献并无精血圣地记录,“溜启”这里就有传说。上述“溜启”组山“窟柱夔”流出的水正是“血溪”!当然,苗族传说是很委婉的:古时“大鸪山”头上有处龙穴宝地,生一成精的特大野猕猴桃树,被朝廷派兵来砍。然昼砍夜复,树浆如血,崩流数月!汇至寨中而成血溪“溜启”。

上述神奇显贵之处,足予民众崇敬。然这里近况或贡献如何?将之前略感示出:锦绣溜启丁财旺,南靠莲台东骏昂。环居山中水一潭,诸情历献惠八方。夕涌清溪灯煌夜,碾米榨油水车房。汉砖古韵载文明,龙腾虎踞彰神邦。麻连集市几外移,终成阔墟麻栗场。物资交流启源头,湘西苗贸美名扬。富居四散变湖底,方圆十里停辗庄。沃土两岸全淹没,穷此永保别田粮。古树修库给砍尽,数辈烧柴刨根光。遍岭油茶虽残存,原野改造慕他乡。维生填肚劳方远,成寨工仔赴汉疆。扶贫获少似无项,蔸底建卡户遍庄。花木今绕众华屋,全凭勤劳手一双。人捧典型堆币就,我念农亲传自强。

综上说明:苗疆“溜豆溜启”就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出生之地,也佐证了女娲去近域湘黔渝“边城”以行“补天”传说的距离优势,又是与伏羲女娲神话源于湘黔接壤的莲花山区域同境的深度之缘。

苗疆祭祀圣地“溜豆溜启”与伏羲女娲出生传说相符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