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党报天天读:2024年04月07日人民日报金句(4333期)

作者:延安号
党报天天读:2024年04月07日人民日报金句(4333期)

自主创新,催生产业新动能。

自主创新,是湖南先进制造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一环。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不断以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新优势,必将推动大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时评)

闫伊乔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7日 第 05 版)

  浙江省杭州市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打造城区“15分钟学习圈”;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互联网+”新型高校,整合上线了一系列在线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近年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目前,大陆正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逐步照进现实。

  教育数字化让优质教学资源跨越山海、联通城乡。大陆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截至去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慕课西部行”推动东西部高校共享优质课程,提升西部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教育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字化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数字化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不少职业院校借助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有效解决了实训项目高风险、长周期、难观摩的实际困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职教板块已上线1万余门在线精品课程,2023年新接入虚拟仿真、在线精品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2.8万个,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促进了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教育数字化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依托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国家老年大学自2023年3月挂牌成立以来,加快构建办学服务体系,在基层设立学习点5.5万个,全体系服务老年学员2214万人。

用一根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连接异地课堂。数字教育正以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成就自己、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启智润心 增长本领(师说)

方 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7日 第 05 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好的老师能够启智润心,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新时代广大教师应不断涵养育人智慧、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智慧、举止有度、品质优秀的人。

  在追求志趣中“启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把兴趣与志向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把兴趣当作事业去追求。比如,清华附中开设的高等项目研究实验室,配备了多种高端实验仪器,还邀请高校教师同中学教师一起设置项目课题、制定培养方案,为高中生科技项目研究搭建了广阔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每年进行开题、结题答辩。学校还与科技企业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对科研产生兴趣。此外,零一学堂、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创客空间等,都是学校引导学生在追求志趣中“启智”的有益尝试。

  在身体力行中“润心”。实践出真知,优秀的品质要在行动中培养、在行动中诠释。学校开展全员参与的“水木行动”,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校内志愿活动。从早晨校门口的一声问候、食堂光盘行动的宣传,到跑操秩序的引导、课堂纪律的管理,再到灌溉早春的新苗、清扫晚秋的落叶,学生用点滴行动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在启智润心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以身作则,方能润物无声。学校老师用群策群力的集体教研,告诉学生什么是团结合作;用勤勉尽职的工作态度,展现认真细致的可贵;用升国旗时的端正肃立,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中,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做一名好老师,要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启智润心中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这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

溯源寻根 传承文明(微言)

张 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7日 第 06 版)

  清明是慎终追远、思古怀今的日子。日前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典礼包括9项仪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一项项仪程庄严肃穆,一声声祭文情深意切,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自汉代起,中华民族就开始祭祀黄帝的活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情感纽带。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典,对于汇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炎黄子孙,要懂得慎终追远、敬宗拜祖”“黄帝陵既是地理方位,更是精神坐标”……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轩辕庙中,矗立着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等一座座碑刻,见证着中华儿女血浓于水本同根。

  春回大地,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上,“炎黄子孙林”“侨胞林”“思源林”“同心林”等吐露新绿、生机盎然,这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前来祭祖时亲手种植的,寄托着对先祖的缅怀之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拳拳之心。如今,新植的树林和苍苍古树一起,同气连枝、茁壮成长,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