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蒲新区水洋村:村民增收水上“漂”

作者:天眼新闻
新蒲新区水洋村:村民增收水上“漂”

“最开始还担心竹筏漂项目引进来发展不好,现在看来这条路子是走对了。”村党总支书记李培华自信地说。近年来,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水洋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创建“五强组织”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为抓手,紧盯群众增收致富目标,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依托云门囤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形成云门囤景区竹筏漂项目,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认真思考谋划,有效推动项目落地

一个村子要想发展得好,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离不开产业作为支撑。为找准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路子,水洋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思考谋划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编制集体经济项目。

新蒲新区水洋村:村民增收水上“漂”

2021年初,为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村“两委”会议研究10余次,外出考察学习4次,经过反复商讨、考察学习,村“两委”认为云门囤景区自然风光美丽,水资源丰富,可以做好这篇“水文章”,所以初步确定从广西桂林引进竹筏漂项目,并在云门囤景区内湄江河中段运营。有了初步的想法后,村里便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商量,广泛听民意集众智后,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成功得到镇里面支持后,村里采取村集体出资加村干部群众入股的方式从桂林引进了竹筏漂项目。该项目先后投入资金50余万元,现有大小船共18只。

坚持党建引领,确保项目运营有序

“船买来了,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船工,没人能划,同时又缺少专业的人员管理,项目很难推进,这些都是我们最初面临的问题。”李培华说。

新蒲新区水洋村:村民增收水上“漂”

为解决无人划船、缺专业人员管理的问题,建强项目队伍,让项目可以得到安全有序的运营。经村“两委”班子商议,竹筏漂项目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必须发挥好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最终确定由村党总支书记李培华担任竹筏漂项目的组长,负责整体工作的统筹调度,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协助开展日常工作。

新蒲新区水洋村:村民增收水上“漂”

同时,将离任村干杨仕刚、张健返聘到村集体经济公司,专门负责竹筏漂项目的运营工作。在船工招聘方面主要以建档立卡脱贫户为主,目的就是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实现增收。在培训方面,村里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支持,通过邀请交通运输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25人成功获得从业资格并颁发“内河船舶船员基础安全证”“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证”双证,获得从事竹筏漂流工作的资格,有效解决项目人员队伍的问题。

强化宣传推广,实现项目引流

项目落地运营后,要有游客前来乘坐才能让项目活过来,实现收益。为扩大竹筏漂的知晓率,实现引流,村“两委”又开始想办法、找思路。他们发现报纸、新媒体平台是很好的宣传载体,便主动对接区级宣传媒体、贵州日报记者到项目点开展采访报道,先后在央级、省级、市级以及区级各类媒体上宣传10余次。同时,通过邀请网红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帮助宣传推广20余次,进一步扩大了竹筏漂的知晓率。

新蒲新区水洋村:村民增收水上“漂”

“去年国庆期间,很多游客都是看到我们的宣传信息慕名而来,大家都是排队等着坐竹筏,人多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预计今年的游客会更多。”管理人员杨仕刚说。

做实利益联结,带动群众增收

“村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初衷就是可以带动村里的群众增收,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李培华这样说。

在发展竹筏漂项目之初,村里就把带动群众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模式上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党支部引领整个竹筏漂项目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项目抓手,邀请群众通过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

新蒲新区水洋村:村民增收水上“漂”

同时,竹筏漂项目可以为部分脱贫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务工,不仅兼顾了家庭,还挣到了工钱。竹筏漂项目运营以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左右,带动了16名困难群众就业增收。

“现在我们划一船可以拿到40元,人多的时候一天下来能挣好几百元,一个月下来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这都得益于村里搞了这个好项目。”村民徐彬一脸喜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通讯员 李政林 秦海文

二审 李政林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