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作者:艳苓【专题】

在大陆古代,刽子手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主要职责就是专门为死刑犯斩头。

电视剧里面也经常有这种“手起刀落、血溅现场”的恐怖画面。由于这份工作充满暴力血腥,大多数人都很排斥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在古人的思想里,刽子手比较阴损,会影响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运势,基本上不会考虑入这一行。

而干刽子手的,多半是走投无路、无依无靠的孤儿。这样一来,他们不会因为工作性质而被家人孤立,也不会因为招人忌恨而祸及家人。

晚清时期有个叫邓海山的刽子手,他也是大陆最后的一名刽子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一共斩下了三百个头。据他回忆,在他当刽子手的那几年,手里的钱多的根本花不完。

莫言先生的大作《檀香刑》中,主角赵老甲也是一名刽子手,干了半辈子刽子手之后,赵老甲决定金盆洗手,于是放下“屠刀”,退休回了老家,结果还成了当地首富。

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刽子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呢?

刽子手的第一个要素:心要狠。

刽子手因为常年要砍头,所以时常面临血腥的画面,对于刽子手的首要要求就是要胆大,不然受不了斩首时的不堪的一幕。

普通人杀鸡宰羊,可能觉得不是事,但刽子手的刀,可是架在人的脖子上呀。

杀人本身就是一件有违天理伦常的事情,不仅胆子要大,身体也得强壮,阴虚体弱的可不行。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刽子手邓海山。邓海山家境十分贫困,经常食不果腹。他从小就是出了名的胆儿大,当他听说刽子手工资收入高时,就暗自心动了。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于是,年纪轻轻的邓海山就找到了当地的一名职业刽子手佟绍箕,打算向他拜师学艺。

佟绍箕也觉得邓海山是个好苗子,但入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为了测试邓海山的胆子,还专门找了一处著名的”鬼宅“,要求邓海山在那里住一晚。

结果第二天早上,邓海山神态自若地从鬼宅里走出来后,佟绍箕才最终同意收他为徒。

为了锻炼徒弟,让他熟悉斩首的场面,佟绍箕经常将邓海山带到刑场旁边,近距离观看“工作现场”。

鬼都不怕的邓海山,初次看到这种大场面,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心理不适,甚至吃饭都容易作呕。

佟绍箕作为过来人,他十分理解邓海山的心情。克服不了心理这一关,是做不了刽子手的。

在邓海山坚持数月的观光下,他早已克服了最初的恐怖。见得多了,邓海山竟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佟绍箕明白,此时的邓海山已经可以拿刀了。

刽子手的第二个要素:刀要稳。

所谓的刀要稳,就是技术过硬。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刽子手的发挥时间不多,手起刀落,力道的把握非常关键。如果一刀下去没达到效果,那职业生涯也就到此结束了。

佟绍箕也向邓海山传授了自己的经验:斩头最重要的就是将犯人一刀毙命,头颅落下,不能有偏差。

在师父的指导下,邓海山每天对着西瓜挥砍,苦练刀法。

为了锻炼自己的准确度和快捷度,邓海山开始练习用刀砍在画有痕迹的冬瓜,力求每一刀都要砍在线上,要快也要平整。

把瓜果“霍霍”得差不多了,佟绍箕又指导邓海山去砍香火和木头。

所谓的砍香火,就是点上一根线香,然后用刀去劈。

砍香火实则考验的是眼力和手力。要求一刀下去,能把线香的发光部位砍下来,同时保证线香发光出以下整体不断为准。

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邓海山的刀工精进,削铁如泥,十分干脆。

于是,邓海山这位新人刽子手正式出道。

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在斩犯人之前,刽子手需要拜祖师爷。

刽子手的祖师爷是皋(音告)陶,皋陶是尧舜时期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相传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五刑、五教)架构,就是出自于他,因此他也被尊称为“中国司法始祖”。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除了上刑场之前要拜祖师爷之外,在执行斩首时,也有站位的讲究。

有一个说法叫做“防前不防后“。

也就是说,当犯人被押赴刑场后跪地后,需要有一个刽子手站在犯人的前面,而真正执行斩首的刽子手,则需要站在犯人的后面。

当官员下令处斩后,站在犯人背后的刽子手,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刀将犯人的头颅砍下。

这么安排,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个是为了分散犯人的注意力。当犯人盯着前面的刽子手的一举一动时,殊不知,后面的刽子手已经开始执行任务了。

再一个,如果刽子手站在犯人前面,犯人会出于人的本能躲闪,搞不好就砍偏了,造成重大失误。

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如果站在前面砍的话,会让犯人在临死前,记住刽子手的模样,如此一来,冤魂在日后就会找这个刽子手的麻烦。

当年,邓海山的师父还告诉了他一个规矩:刽子手一生只能够砍99个头颅,就算功德圆满,否则就会断子绝孙。

邓海山虽谨记着师父的教诲,但奈何晚清时局动荡,每天不少人被送上刑场,99个脑袋完全不够砍的,很快,邓海山就

在佟绍箕的指导下,告诫邓海山一生只能够砍下九十九个头颅就算是圆满,不能继续,不然会落得断子绝孙的地步。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而晚清时局动荡,每天都有不少的人被送上刑场,很快,邓海山早已砍够了九十九个头颅。此时邓海山沉迷在这种来钱快的事情中,不知不觉就砍了300多条。

而邓海山最终的结局,也如他师父所言。他一生没有子嗣,无人送终。

接下来,再来说说刽子手的收入。

刽子手的收入,属于“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清末的刽子手,每执行一次就会获得四块银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当时,普通劳工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一块钱。

相比较而言,刽子手几分钟的时间,就是普通人四个月的收入。这份收入听起来确实高得惊人,但刽子手的收入并不稳定,可以说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

刽子手的收入不稳定,主要是受朝廷政策和季节影响。

有意思的是,刽子手的“生意”也有淡季和旺季,春夏是淡季,秋冬是旺季,类似于当今人所说的“金九银十”。

古代处决犯人,也秉承着“秋后算账”的说法,大多都是选择秋后问斩。

为何选在秋后问斩?说起来也很简单。

“秋后问斩”出自《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礼记》中这一段记载,已经详细地说明了春天停止狱讼,秋天开始行戮的理由。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古代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讲究顺天意、听天命。他们认为人间的一切现象,不论祥瑞还是灾难,都是上天决定的,因此人们的行为,必须要遵循天意。不得与自然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众所周知,春夏是万物生长、朝气蓬勃的季节,而秋冬则是肃杀、蛰伏的季节。古人也顺乎四时的节奏,人间的司法,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所以,在秋天这个肃杀的季节问斩犯人,是顺应天意的。

西汉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更是创造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董大师要表达的意思是,天意要先德后刑,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否则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经过他这一番思想的“洗礼”,从西汉开始,秋冬行刑也被列入了法律。西汉时期规定的行刑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

自汉朝的法律奠基后,其他的朝代也都大同小异。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正是因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执行,所以古书和历史剧中都经常会出现"秋后问斩"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所以说,秋后是刽子手工作的黄金期。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斩立决”的犯人,就是不需要选择时机的。

斩立决是对秋后问斩的一个完善制度,也就是死刑不经秋审、朝审,直接“就地解决”,颇有点快刀斩乱麻、大快人心的意味。

总之,刽子手这个职业并不是人人可做的,收入虽然高,但也只是个“计件工资”。而且赚这种钱,还要承受很多的压力,从精神层面来讲,比较容易触怒,影响运势。

从外界来说,容易遭犯人家属的忌恨,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最终,随着时代发展,这门职业也走向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