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文章开头吸引人,结尾有共鸣

作者:鹰哥19

《学会写作》作者:李炯炎

让文章开头吸引人,结尾有共鸣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新媒体文章七大核心要素中的三个,分别是:找到合适的选题、吸引人的论点以及建立一个逻辑清晰的大纲。这一节,咱们接着往下说,来看看另外两个核心要素——开头和结尾。

写好文章开头的六个方法

对于新媒体文章而言,一个好的开头就像是个勾子,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眼睛,让他们怀着好奇和期待继续往下看,就像唱戏的人都会用第一嗓子去亮相,能否镇得住场、吸引到全场的注意力,全看这第一声惊不惊艳。

那么,关于如何写好一个开头,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总结了以下6种方式:

第一种,用热点开头,这是现在最常用的开头方式,也就是从一个社会热点切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自己的论点。

举个例子,微信公众号“拾遗”曾发布过一篇文章,叫作《大衣哥事件:相比于为富不仁,弱者相食才最可怕》。大衣哥朱之文是位草根歌手,2011年因为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红遍网络,在参加完《星光大道》后,他便以“大衣哥”的名号被大众熟知,但他没有走艺人路线,而是回归生活,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成名的大衣哥,不但没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麻烦不断。有两个蛮横男子跑到大衣哥家去踹门,不但踹坏了门,还得意洋洋地跟众人说:“没事,没事,他不敢管我。”因为事态严重,警方后来介入调查,这件事也上了微博热搜。大衣哥普普通通的家门,折射出了人性的丑陋。

“拾遗”公众号的这篇文章,就是以大衣哥家被踹大门的热点事件作为开头,接着输出自己的观点——弱者相食比为富不仁更可怕,引导人们从热点事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二种开头的方式是用故事开头。这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开头方式,不过,和用热点开头不一样的是,用故事开头,要设置悬念,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并通过故事引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比如,公众号“拾遗”发布过一篇文章,标题为《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头,讲有人跟同学合租一套房子,但同学总占她的便宜,不是跟她借口罩,就是用她的牙膏,吃她的零食,这样的事情多了,弄得这个人很不开心,如果拿这些小事去说同学,显得自己小家子气,不说吧,心里又特憋屈。该怎么办才好呢?

你看,到这里,故事的梗概有了,悬念也抛出来了,紧接着,作者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说很多人活的别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感到过于羞耻,害怕自己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其实,自私是一种最被低估的美德。

这就是通过故事引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在普世价值观里,“自私”一直带着贬义,读者会想,自私怎么就成为美德了呢?还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的这个结论呢?这就能促使他们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像这个开头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开头。

第三种好的开头,是开篇就设置对比和悬念。

举个例子,还是公众号“拾遗”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写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它这么开头:

“任正非是个“暴君”。有多暴?

接着,随便讲三个例子。比如,第一个:让北大才子滚蛋。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的才子,刚进华为,踌躇满志,就公司经营战略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本以为任总看后会热泪盈眶,谁知道他火冒三丈,提笔批复了一句话:“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好,到这里,我们看哈,用著名企业家是个暴君来开头,这句话虽简短但充满张力,一下子颠覆了大众的认知,饱含戏剧冲突。读者会想,任正非可是华为的老板,华为一向是民族品牌的骄傲,他怎么就成了“暴君”呢?这样的开头,既起到了对比的效果,又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

第四种开头,是采用深挖读者痛点,或者引发读者共鸣的方式来给文章起头。

所谓“痛点”,指的是人们生活里没能得到满足的、最切肤的需求。比如,职场内耗找不到出口,大龄失业路在何方,等等,都是常见的痛点。

有痛点,就有需求,开头如果能踩到目标人群的痛点,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下面,我们来看个例子:

有一篇爆款文章,题目叫作《工作10年后,我被95年的上司炒鱿鱼了》。它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网络上有个问题是:哪个瞬间,让你突然感觉自己开始老了?

底下有很多答案:

熬了通宵,睡了一星期都感觉没缓过来;冬天不敢吃冰棍了;夏天睡觉一定要盖被子了;一口气不能上五楼了。

但我印象最深的回答是:

突然发现,周围的同事都是95后了;他们对很多事情有独到的见解,他们的很多话题我都插不上嘴了,只能不懂装懂。”

你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工作年头不短了,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职场早已不再年轻,感受到了后浪推前浪的压力,那他是不是很容易有共鸣呢?

第五种开头,是开门见山,直接呈现你的观点。

比如,有篇文章,叫作《xx有点对不起支持她的人》作者开篇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某某有点对不起支持她的人。然后再拿出相应的事实作为论据,去支撑这个观点。

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直抒胸臆的开头是非常鲜明、甚至带有一种视觉震撼力。支持作者的人,会想把文章看完,反对作者的人,也会想听听作者的理由,甚至路人看到,也会好奇发生了什么事,当一会儿“吃瓜”群众。

第六种开头方式,叫作用金句开头。所谓“金句”,指的是文章中一些有道理、吸引人、很经典的句子或者段落。

举个例子,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很多金句,象这句话就非常经典,作者说:“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拥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

如果你要写的文章是解读名著、散文类的,那么用金句开头就很合适,会让人印象深刻。

好,以上就是六种写好新媒体文章开头的常用方法。想要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除了要灵活运用这六种方法,还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第一是,开头写的过于冗长,半天都进入不了正题,读者看得一脸茫然,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要说什么。所以,要把握好开头的节奏和字数,一个比较合适的开头可以控制在300字以内,最好能在开始的1-2分钟之内,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耐心看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不知道开头怎么写,卡住了,导致后边的行文无法继续。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其实,想一下子写出个满意的开头并不现实,别说普通人了,大作家也一样。所以,重点不是“写得完美”而是“马上动笔”,在没有更好的思路时,你可以先草草写个大概,然后进入正题,随着整个文章的推进,渐渐地思路就会被打开,甚至还会冒出新的灵感,到时候再返回来修改开头也没问题。但一定要记得是,开头务必要反复打磨,争取一上来就要抓住读者的心。

写好文章结尾的两个方法

好,说完了怎么写好新媒体文章的开头,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写好文章结尾的两个方法。

如果结尾潦草收场,之前的部分再精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虎头蛇尾的作品,读者很难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很难点赞、评论和转发,那这篇文章就像小石子丢入湖心,悄然沉寂,不会泛起多大的涟漪。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一个好的结尾呢?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结尾,要么能推动读者在情绪上产生共鸣,要么能用有张力的语言充分拔高观点,输出作者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起到效果,让读者认同这篇文章,并愿意把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更好地传播出去。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两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文章结尾写法。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

第一种是情绪渲染结尾。这是指在文章结尾时,运用情绪类语言来营造某种情绪氛围,让读者产生高涨的情绪,尽管读完了文章,依然心情澎拜,意犹未尽,从而自发地给文章点赞、分享、留下评论。常见的情绪有感动、震撼、惋惜、敬佩、开心、叹息、难过和愤怒等。

比如,有篇文章叫作《30名消防人员遗体告别:山河无恙,咱们回家!》是为了歌颂在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员而创作的,文中讲述了事情经过,读者们无不潸然泪下。到了结尾,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说:“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看到那些战争不断的国家,被战火摧残的百姓,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向来都是危机四伏。

我们所有的太平盛世、岁月静好、安居乐业,全都是人民子弟兵拼了命为我们换来的。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可以轻易牺牲,也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为牺牲而存在,更不该有任何一个牺牲的英雄不被尊崇。

逆行的英雄们,致敬,走好!!!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就把读者为英雄们所感动、向英雄们致敬的情绪再次推向了高潮,自然也就引发了大量的点赞和转发,文章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消防英雄们的英勇事迹。

第二种写好结尾的方法是价值上升结尾,这是指在文章结尾时,通过拔高文章的观点,超越原有的观点陈述,让读者获得认知层次的提升。简单说,就是在结尾进行文中观点的升华。

比如,在《一生中爱你最深的男人,不是爱人,不是儿子,而是……》这篇文章中,正文提出的观点是“最爱我们的男人,其实是我们的父亲”,到了结尾部分,作者对这个观点进一步拔高,提出“要给父亲多一些体谅和关心,少一些误解,多爱自己的父亲”这样的建议。这就是一种升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