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金凤的表演艺术(二)​层楼更上

作者:秦之声
杨金凤的表演艺术(二)​层楼更上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游览中山公园合影。后排左二为杨金凤,时年29岁,来自兰州新光秦剧团。合影中还有余巧云、李应真、陈静梅、田壮花、孟遏云、肖若兰、贺铭、杜锦玉、张彩香。

1952年10月杨金凤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马健翎创作改编的现代剧《一家人》和古典剧《游龟山》,她扮演的冯大妈与“献杯”“会审”两折中的胡凤莲均受到大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并荣获演员三等奖。

杨金凤的表演艺术(二)​层楼更上

自参加革命文艺团体后,她深深感到文化知识是一个演员的必修之课,她说:“人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眼睛。”所以她发扬“韧”“狠”的精神,苦学文化,她白天学,晚上练,不耻下问,常年累月,坚持不懈。经她多年刻苦努力,她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阅读了许多中外艺术理论表演书籍,如史坦尼的著作、梅兰芳文选等,为她后来的角色创造,奠定了扎实的丰厚的理论基础。一个旧社会过来的艺人,能有这种精神,是不可多得的。

杨金凤的表演艺术(二)​层楼更上

随后,杨金凤又在传统剧《安安送米》《庚娘杀仇》《铡美案》《庵堂认母》《窦娥冤》《游西湖》和现代戏《血泪仇》《两颗铃》《向阳川》《送猪》《朝阳沟》《夺印》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56年以演秦香莲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杨金凤的表演艺术(二)​层楼更上

杨金凤在艺术上很少受“行当”流派的束缚,博采广汲、虚心好学是她最大的特点,各剧种、各名家、各行当的特长,她都认真吸取,并能融会贯通,为已所有;她更为突出的特点是能够严格从人物剧情出发,精心塑造各类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既重视角色内在的复杂感情,又注意人物外形的姿态优美;她的表演细腻质朴,情切意真,奔放华丽处,处理得干净利落;柔巧精细处,处理得婀娜传神;她的唱腔刚柔相济,运转自如,以声带情,以情助声,跌宕有致,衔接巧妙,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华丽泼辣而不出格、娇媚柔妍而不做作的艺术风格。

杨金凤的表演艺术(二)​层楼更上

她的艺术道路可用“想”、“创”、“活”、“化”、“新”五个字给以概括。“想”,她是在扎实深学的前提下,对所学前人的一切,都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慎密思考,想它是否合乎人物剧情要求、是否符合剧本规定情景,凡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她都保留继承,否则就改造遗弃。她不是囫囵吞枣的一概傻学,也不是抛开一切艺术规律去胡思乱想,而是取真弃伪的细研苦学,精心挑选!“创”,她是在“想”的基础上,大胆的对艺术进行研究,发展净化,充实提高,从而使她的表演技巧达到了“活”。也就是说经过她的不断琢磨,反复锤炼,把各类人物都演“活”了;达到了“活”,她并不满足,而是在“活”的基础上,层楼更上,把人物与技巧融会贯通,把唱念做表舞与手眼身法步化为一体,突出了一个“化”字,使旦角各流派的艺术法则与各行当的表演规律成为一套完整的艺术总体,为己所用,因而创出了她“新”的艺术路子。“新”在旧中产生,但她从不脱离传统,而又超越传统,使之前进发展。由于她娴熟的掌握运用了“想”“创”“活”“化”“新”的巧妙衔接和反复实践,因而使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被广大观众誉为“兰州红”。(文/霍慧君,未完待续)

杨金凤的表演艺术(二)​层楼更上

原载《西安戏剧》1984年第1期

编辑/刘军

继续阅读